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担当是什么?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承担学习的责任,学习就是担当;对于老师来说教学就是担当;对于每一个人,尽之职分便是担当。承担责任就是担当。做了错事,勇于站出;国难当头,挺身而出;面对义务,积极承担。敢作敢当就是担当吧。
担当是一种情怀,以此为乐,便能乐此不疲。就像日常的学习生活,以担当为乐,以得为乐,探求新知的***,遨游书海的乐趣。“学习便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当你真正感受到解决一道题的快乐时,你便沉浸在了学习中,那种满足感,会让你有动力继续学习。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下一道题”这是数学课上的一道小插曲,学会的欣喜,寻的他法的顿悟。那节课上,老师说:“这道题有些同学已经找到了三种方法了,越往后学你会发现方法越多,期待你们有更多的方法。”心中的不服输促使我在数学几何图中另辟新径。换个组合搭配,再做一条辅助线,不行?再设一个参数,列方程再求解………不断的尝试于思考,得出了更加新颖的方法,整理,拍照发送,看着未读默默等待,许久,三个大大的赞缀在屏幕上,满心的满足,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学会担当也感受到了担当的快乐吧。
担当是一种态度,就像同一个班中的优良差劣,参差不齐的成绩反映着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担当与否。勇于担当并乐于担当,满满的态度写在被评“优”的作业上,这种态度便是担当。
担当是什么?担当是敢作敢为的勇气,担当是乐此不疲的情怀,担当是以“优”对生活的态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0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我先后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我联系教改实际,撰写的《自由作文法》、《对话作文法》、《听话作文法》、《情趣作文法》等论文,产生了较好的反响。目前,我已公开出版了《作文闯关》、《小学生快速创新作文教与学》丛书等著述69卷。还获得了三项国家级发明专利。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隆兴二年,出于一颗爱国的心,我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以巩固我国的统治。可结果竟然大败而回,伤亡惨重。当时,朝廷中主和投降派借此机会,一连对我排挤打击,竟然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要我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我大受挫折,不得不回到了家乡,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次日,为了放松心情,我来到了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闲游中,我突然来到农家,农家里的主人十分热情,执意要求我留下吃饭。那正是丰收时节,主人捧来丰盛的佳肴和醇美的腊酒,我不禁为淳朴的村民习俗而感动。饭后,我谢过主人,继续在西村闲游。如此优美环境,令我的心情顿感舒畅。环顾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我忽然有种迷路的感觉,似乎前方便会无路,便是无底的深渊。想起自己被贬,我感到失望和悲痛,忽然不知所措。迷茫间,一阵春风吹过,岸边的柳枝分成两边,神奇般地开出一条路直通向另一个村。我恍然大悟,似乎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于是提笔一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听了我的故事,大家必然有所启悟。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当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已在沙漠中逐渐干涸,当古巴比伦的辉煌已在战火的尘埃中淹没,当所有痕迹已在历史的车轮中沉没,而古老的东方依然有一条腾飞着的巨龙。
—
中国,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在经历了屈辱和腐败之后,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让曾经的屈辱成为过去,让所有的腐败重新焕发生机,让沉睡在太阳下的雄狮苏醒,让那些脚踏这片黄土的人民,能够骄傲的说一声:“我是一个中国人!”
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曲天问彻云间,仰天长啸“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屈原;有着空有赤裸裸的爱国情,却只留得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更有着豪情一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这些伟大人物堆叠而成的刻痕,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深远的文化,更让他们的名字刻于人们的心中,不曾遗忘……
现在的中国固然辉煌,但没有人会忘记,在__年前,中华儿女们在深重苦难中受尽折磨,生活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鸦片战争起,华夏儿女们饱受摧残,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渴求着能够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和平,当人们拿起武器,用双手保卫自己国家,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在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广场时,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冥冥之中,中国引领着千万华夏子孙从崎岖走向平敞大道。
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却是有着生命力的文化,它是历史萃取的结晶,是广大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精神的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像小草一样,就算被风雨凌冽的摧残,就算已奄奄一息,也会带着那片绿色,在风雨过后,骄傲的挺起胸膛,迎接那温暖的阳光!
今天,中国早已摆脱“东亚病夫”,早已不再任人宰割,早已不再贫穷落后,那沉睡的雄狮早已经苏醒了!
今天,古埃及的文明已经凝固成阳光下静默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然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的绿色。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祖国,历史选择选择了华夏民族,那么,华夏民族必将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往今来,如此萧瑟之风,想必定是秋风了吧。不知道荆轲踏上那条不归路时的心情如何,也不知道太子丹当初派人去行刺秦王是否深思熟虑。《六国论》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当荆轲刺秦王失败的消息传入太子丹耳中时,不知他内心是否有一丝悔恨,抑或是不悔其策略不周,而悔其用人不慎,怪荆轲不力。正如苏洵所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荆轲自知命不久矣,当此时,不知他内心是否后悔跟随多疑的太子丹。我不是他们,我不知道他们心中的感想。但我知道荆轲,当他临行吟下此诗时,他便抱了必死之心。他知太子丹多疑,但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为太子丹一人,而为燕国百姓。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荆轲之死,非后者莫属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次出师伐魏,却“未捷”,最后卒于五丈原。诸葛孔明不愧为千古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足可看出周瑜之奇伟谋略,却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是叹孔明之智谋无人可及吧。诸葛孔明助刘备开创大业,扶助刘禅支撑极其艰难的局面。他曾向刘备发誓要助禅稳固基业。“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没让阿斗明白孔明的一片老臣心,却让后人铭记诸葛孔明。想那五丈原,那吹灭孔明生命之灯的风,必是秋风吧。他不但吹熄了千古名相的生命之灯,也使三国鼎立之局转为历史。
滔滔江水之上,不断回响起一种低沉的声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一代枭雄,奈何英雄与美人,难以两全,当其四面楚歌时,内心仍记挂虞姬。虞姬以剑舞回应英雄以谢其怜爱,而后自刎,英雄一见“泪落如雨”。不愧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虞姬之死,可以说使项羽心痛至极,心痛之余,他决定带人冲出包围……乌江自刎,非人所愿。杜牧曾写诗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也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谁又知当时项羽内心之痛呢?虞姬已死,他以当年自己领八千子弟兵起义,如今只身一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由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但他却忘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理,为一败而求死,实乃兵家之大忌也。逝者已远去,咏者已远去,如今我们只能在乌江之上,把酒临风,一樽酹江月,一樽祭英雄。忆往者,美酒、宝剑、佳人、英雄。
坐拥江山,美人在怀,无数珍宝,尽揽其庭中。然而安史之乱突起,一夜之间,美景覆灭,贵妃醉酒之燕舞转成历史,随风消去。男人爱女人,本世之常情,而当这个男人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过于偏爱此女时,就成了一种错误。因为这种爱,太过于沉重,是一个弱小的女人承受不起的。当面对将士们的逼迫时,他不得不舍美人,一曲《霓裳羽衣》,代表着逝去的美好。而今,落叶萧萧而下,秋风咆哮,她只身着素衣,平静地走向死亡,想到曾有一个人爱自己,死亦足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奢华成往事,此时只有萧瑟秋风,一棵残树,一段白绫……
古来万事东流水,历史已成为往事。如今的我们,唯有在书中细细品味,静静地独登高楼,望尽天下路,遍览历史沧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