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

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2-25 04:36:54
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

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一】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去上语文提高班。一上课,老师就对我们说要玩一个名叫“蒙着眼睛画面”的游戏,我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首先,把红领巾折好,再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上,然后再画画,我一蒙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顿时,我心里感到很害怕,我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些花草,等我画好了,我特别特别的想看看我画的画,于是,我迫不急不可待地打开红领导巾,一看到我的“作品”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把小女孩的辩子画到了眼睛上,耳朵好像跟鼻子交上了朋友,裙子也飞到了上衣服里,我看着看着,觉得这一张“作品”画不像画,人不像人,太好笑了。紧接着,朱老师叫我们两个人互相合作,我帮我的伙伴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上,我负责画脸和耳朵,我的伙伴负责画眼睛,鼻子和嘴巴,我们两个画完了,心想:这次应该不会和上一次一样吧?

我们还没等老师叫打开眼睛,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眼睛,突然,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我们的画变成了一张“怪物”,我把耳朵画在了眼睛上面,伙伴把嘴巴画在了脸的外面。从这个游戏里面使我们懂得了眼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要伤害到它。

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二】

魏老师给我们规定了15分钟,在这15分钟里。我们画什么都行,如果画一幅不过瘾,还可以再画一幅,你不满意还可以重画,但是———你在画画的过程中千万千万不能把眼睛睁开!说是要我们体会什么……

大家可都没心思听老师把话说完了,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拿起画笔,开始了自己的“伟大创作”。

我想了一会儿,决定画一幅“山水图”,我先睁开眼,拿笔在纸上比划了几下,然后自信满满的.闭上了眼睛,开始画画。我每一次都画得很仔细,用手比住线条长度,并认真记住“起笔点”和“落笔点”,一边一点一点“雕琢”我心中的场景,一边傻傻的幻想“会不会我是画的最好的呢?如果是,表现的一定不要太骄傲,要谦虚,要稳重……”[本人爱做“白日梦”]

好不容易“收拾”完了,可我又不想睁开眼看了,“我画的怎么样?也不知道好不好?会不会是”抽象“派风格?会不会很难看?”一串串问题在脑海里翻腾,此时我的心里可谓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最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慢慢睁开了眼睛……

睁开眼睛后的第一反映:怒火喷喷喷!我眼中的火苗都快燃烧出来了!好不容易才让理智克服了冲动,不然我非得把画撕了不可!

唉!我,我画画技术有那么差吗?瓦片在屋基下,树长在房顶上,小溪在天上欢乐的“流淌”,“连绵起伏”的山脉比房子还低……这,这是画吗?早知道我还不如不把眼睛睁开呢!

再看看以他同学的呢,o(∩_∩)o...哈哈和我一样……不,确切的说,比我还糟!瞧瞧我的好朋友、班上大名鼎鼎的“小画家”夏初吧。她本来画人物[尤其是女孩]是很好的,但闭着眼画画的人物跟鬼一样,(*^__^*)...嘻嘻,想不到小夏[我们都这么叫她]画鬼还真有一手呢!

不过,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盲人的世界是多么痛苦——他们看不见春的绚丽;看不见夏的多姿;看不见秋的收获;看不见冬的晶莹……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让自己永远能看到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蒙顶山研学的作文怎么写【三】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观音香会期,来自各地的佛弟子们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礼敬观世音菩萨。今日虽不是观音相会期,但来此地游玩的游客仍是数目不少,我们决定将活动的一部分就安排在佛顶山顶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据佛顶山景区的资料讲解显示,上山的香云路是从法雨寺到佛顶山的一条石板路,有1087级石阶,全长约1公里。此路原为羊肠小道,道光绪三十年慧济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监院庆祥募化砌石而成。1082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路旁有铁栏杆,为游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

我们在一路的调查和询问中来到山顶,举目远眺,被整个普陀山之景所倾倒,公路盘旋在闪耀之间,就好像一条巨龙藏首避尾,山下隐隐传来敲钟的声响,在空谷幽兰的佛顶山半腰间更显得仙气环绕,在山脚下我们本看不到多少雾景,在山顶上反而能模糊地看见山间的某处是云雾迷蒙,我们甚至能依稀分辨观音道场的大佛正伫立在面朝大海的方向。海水在这样的高度俯视,几乎看不出有半点波澜,平平坦坦的姿态,一片静谧。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穷岛屿之萦回,列冈峦之体势。无须近瞧,我们就能看到,山上远处的那一片墨绿苍翠。

这边,佛顶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峰,站在峰峦之巅,极目四野,远处柔动着的空灵的山峦山丘,如一位位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在这块沃土上小憩酣睡。各种林木如被般覆盖其上,造就了这整个佛顶山演变成一个鲜活无比的整体。

那些林木,就像是这个巨人皮肤上的汗毛,张开与闭合着,让山有了一种不绝生命的铮铮铁骨和包容万物的天地佛性,两者的相容相合,使佛顶山有了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和受万人仰视的神谕辉辉。

相传,佛顶山又名白华顶,而为人所称道的“华顶云涛”只怕就是此刻之景,烟涛滚滚,远近山峰如浮岛一般,忽悠之间,云遮日霾,空水难辨。四山凸显,如海市蜃楼之景般,壮观非凡。

香云路登佛顶山途中有多处景点,比如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国崖,皆是峰峦叠石,山海之气尽收眼底。记得王维曾写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是恰到好处的用真实的视觉效果表达了游人的想法。

身边的游客大多都沉浸在这种别样的风情里,拿起手机争相拍照。这一路上蜿蜒曲折,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据说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从身边的游人口中,我们得知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这是一种专有的佛教名词。我们正前往慧济寺的香云路上。在香云路中段的拐湾处,有方形巨岩矗立路侧,岩面“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将候继光手笔。每个字约一米见方,它十分贴切地概括了普陀风光的特点,这便是普陀山的代称的由来。

在海天佛国崖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刻着“云扶石”三字。石上有一小潭,承受天露,如碗若钵,清冽不腐,日积月累。

我们先看见的就是“同登彼岸”四个飞扬的草书,紧接着就是极其优美的书法所写“慧济禅寺”。

资料显示,慧济禅寺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清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鸠工增广,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145间殿堂楼阁隐于翠绿丛林,用彩色琉璃瓦盖顶的大雄宝殿,在阳光照射下呈“佛光普照”奇景。此处甚至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画家的杰作。

这几座寺庙内都是烟宇嬛嬛,我们在采访了几位游人的意见之后就折返下山了。

天却在这时下起了小雨,但这并没有消损我们的兴致。雨幕中的景物也俱是一片迷蒙,时现时隐,似有似无。阵风吹来,雨帘晃动,雨中之景好像也在飘忽不定。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周边的小亭落下一排排水滴,珠帘般。

山腰之间的雾气已经消散尽了,只留下缕缕青烟从不知何处的寺庙仍在空中汇集盘旋,在雨中更显缭绕。

不知为何,我竟是觉得这就是游人们在普陀佛国所学到的佛心定性的最好教程。雨丝之中,一行人都仍是侃侃而谈,大家都在欣赏着雨景,即使再小的孩童也是蹦蹦跳跳的一路玩耍。佛寺要教化人们所要的正是平心静气。平人拾级初登峰,古寺恰入细雨时。春色盎然游人去,绝胜烟柳满佛都。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林林总总的烦恼,或许我们无人倾诉,或许我们时常感到孤独无助,但当一切都无法排解时,倒不如参照这种佛性,放下周遭的烦闷,让心情进入空山古佛,换一种理解,换一种感念,当呼吸与自然同步,当生命与吐纳共存,我们就会慢慢理解,为何将这古寺安放在佛顶山上,正是让游人们在一边攀登之时,品味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景致。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几个孩童一会儿跑在前头,灿烂的笑脸尽是童真,笑闹着遥指山头,手中捏着的是一两朵路边才摘的野花,雨丝中一切尽显纯净,但我却陶醉其中,在这个能够不用让人浮夸地表现虚假的场所,给了游人一种真实的安全感。

说得夸张点,这算不算一种同登彼岸的理解?

记得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就有其中一个配角人物——慕容复,属于武林世家姑苏慕容,见于曾经在江湖中与萧峰并称双峰,合称——北乔峰南慕容。他面如冠玉,翩翩公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独特的一种武打方式,号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江湖中人十分忌惮。

这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原意是你怎么对付我,我就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你,多用于军事政治方面。但我却能感觉到金庸在描写这种武功的精妙之处,细细体味其实是有少许佛言教化意味的。

就像如今我们与游人身处在这丽景之中,虽是细雨绵绵,但我们却能够化小雨为情趣,在这一来一回之中,反倒增添不少快乐。相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大化,让内心随之走向低迷,岂不就是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之法?

也许这样理解还是有些太过打斗挑衅的意味,但如果理解为借花献佛的生活方式岂不更好?

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体会,但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的生命之感却需要我们放缓脚步去思考,去参透的。生命的长河看似宽大神秘,但只要你弯腰探手摸索沿河的石头,你就会明白,时光短暂,如白驹过隙,只是一瞬罢了。只有在理解了我们自身,才有可能理解他人,不至于在失去的时候后悔莫及。

丽日游人醉,轻烟绕佛山。细雨入古寺,挥手游人归。游人归……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