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这个时候算是得“宠”了吧。通常,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骄”气,甚至还会表现在行动上。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该更不能对别人颐指气使。生活的路,难免有起伏,有波折,有得“宠”的时候,你知道就没有受“辱”的时候吗?也许换一任领导,某件事让他看不顺眼了,炒你鱿鱼了,这也不是一点没可能的事。“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富明日穷,今日穷明日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当中的,所以得“宠”的时候,不可得意忘形,当受“辱”之时,亦不可失落,更不能万念俱灰,韩信当初都能忍受胯下之辱呢!保持平和的心态,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其实在我们实施教育的时候,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同样也要做到“宠辱无惊”。你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成绩了,你的班级各方面都比别的班出色,那么,你可以说就处于一个“宠”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反之,则不可自暴自弃,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切,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为清晰地看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成长。
王蒙说“一个人能做到宠辱无惊:他很镇定,他有定力,他有静力,我自岿然不动。不管你对我今天都说好啊好啊,我还是这样,说他不行了,不行就不行了,我还是我。要是做到这一点是太理想了,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即使做不到理想中的“宠辱无惊”,那么,最基本的还是要做到的。
好象有的人天赋很高,很容易就做到了。可有人有时候道理讲的很清楚,却做的不是很到位。事业是大局,就不可因小失大。只看到个人,眼前,或者说连实际也不懂,不明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懂如何顺势,借势,循序渐进,变通,不仅办不成事,而且会事事受阻。一些根本是天方夜谭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谈何容易。
不知道那些遇事更简单反应的人,如何能走那么远。也许是被当棋子使,枪使的性格,在特殊生态下,更容易利用和驾驭的原故。不过以事业为中心,面对复杂局面,如果没有三下二下,用不好也会成事不足。带兵打仗,性命相关,但不可用这样的人。如果求控制,为舒服,周围弄堆简单的人,会做起事来,
处处不得心应手,事事操心,也于已于事没什么好处。还是要用些能成事的可用之人。看大,不看校。
想到藏锋露拙那句古话,这招式其实是深谋远虑的方法。看到那么多人,能够附和,接受指鹿为马的现实,做的那么容易,却也是感慨万分。活在长短不一的人群中,必然要学会这招。为了糊口,也没必要较真;为了做事,较真也没用;为了好玩,也应该逗着玩,错不在你;
忘记招式,少看几步是笨;知道招式,做不到,是应运不老到;远离纷争,静静应对,少言多做,牢记于心,尽量做到,或许会多看几步。先生存下来,才可说往远处走。不要忘记心中的目标,更要学会在环境中灵活,减少阻力,顺应变化,边走边看,保存而后顺势而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您好!
我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学生,爱好是读古书,诸子中又犹以您为最爱。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我知道您是一名圣人,您就如同孔夫子所说,“如天上蛟龙,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作为您的一名读者,我对您的著作尚有诸多不解之处,在此,特以弟子之礼向您发问。
您说过,“道如水也,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化众人而不为”,又说过“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乃不知其所在”。您将“道”说得是如此的具体,又将“道”说得是如此的飘缈,我想问,何为“道”?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您说“道无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强曰之为道”,这么说,连您也不知那“道”的.本质吗?您曾阐述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之;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道。”似懂非懂之下,聆听您那天地间的至理,又想对您发问,您闻道后,洗耳忘情,那您闻的是何道?忘的是何情?难道您真的隔绝众缘了吗?可您不是也说过,“芸芸众生,生乎于地,归于地”吗?既然您认为万物都出于一源,缘起缘灭正如那花开花落,众生之间皆有那斩不断的细丝互为联系,那您真的已经隔绝众缘,洗耳忘情,独自一人成圣了吗?您真的超脱于世间,任那众生在苦海中沉浮,不得解脱吗?您真的独上高楼,君临万物,观那世间历尽沧桑吗?
不!您没有!我知道昔日您为了平息诸国之间的纷争,如夫子一样游列诸国,可您所说的太超然了,居然要诸侯弃尽一切,无为而治,回归自然——您依旧是黯然离归,重回您那茅屋之中,可您依旧未曾放弃。昔日您传尹喜《道德经》,让他弘扬光大,渡化众生,您一人骑牛西去,不知所踪,您放不下,您不愿那生灵涂炭,您知道自己也属于那众生之中,无论走得多远,依旧也需回归,那您究竟忘的是何情?闻的是何道?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一阵云雾又浮在我的眼角。
写于此时,稍顿了顿笔,不禁回想起楚狂按舆的昔日高歌:“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楚狂接舆是用凤来比孔子,他说凤啊!凤啊!你运气不好,怎么那么倒霉,到这个衰世来。他还哀叹:“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而您,也站在那最高的山头之上,曾曰:“祝现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您的痕迹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一端系在我的脚下,然而真正去寻觅之时,却又一无所踪。您如同太阳,两极之至,飘缈无踪,却又无所不在,蓦然回首间,你站在那灯火之中,那双极具洞察力的止光一扫而过,殊不知您站于我的身侧,我愿与您一同西去,感悟生之行休。
尊敬的老子,我真的想请教您:“您闻的是何道?忘的是何情?”此致
以弟子之礼向您再拜!
您的读者 ×××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