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即将从浙大毕业的本科生,竺可桢校长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鼓励我脚踏实地努力,也激励我不断开拓创新。
和所有浙大人一样,竺可桢校长于我,是紫金港校门口石碑上的那经典的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为关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精神。浙大所希望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才”。
竺可桢校长于我,更是紫金港基础图书馆里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富有理智的头脑,不肯盲从的习惯,以及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正是我们青年读书人最应努力培养的优秀品德。每每去到图书馆,这句话都让我更加清醒,也让我更加明白“求是”二字的真谛。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竺可桢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学习之路的鞭策。我很感激学校给予我的肯定,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奖项所蕴含的责任。和竺可桢校长比起来,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我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那么,就让这个荣誉会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吧,我会不断追寻竺可桢校长的脚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担当的人。
我的浙大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求是路”,永远都不会结束。竺可桢校长的`精神一直会留存在我的心间,指引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会一直记得“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努力成为一个求真务实、能主持风气的浙大人。
零是我最好的朋友,多少坎坷是她陪我风雨同舟,如果没有她,我的成长多么的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到了五年级,我们的关系渐渐生疏,见了面像是见了敌人一般。
要发期中考卷了,我的心脏怦怦直跳,当报成绩的那刻,像是天打雷劈似的,零居然比我高5分,我恨不得地下有一条缝让我钻进去,我的语文居然拉了七八分,最可恨的是我居然输给了零这个家伙,还败得一败涂地!我看到了她在一旁偷笑,我小声的说道:“有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我一定超过你,哼!”自从上了五年级,我的朋友越来越少,因为我不在乎友谊,在我心里,成绩重千金。
又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雨下的淅淅沥沥,我竟然没有带伞,我在校门口静静等着家长来接,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来。这时候,我看见零向我走来,她问:“需要我送你吗?”我语气稍带恶劣的说:“不需要!”说完,我就扬身而去,零又说:“我要转学了!”“哦!”我漫不经心的说道,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头一震,突然想回去跟她道别,可是我没有,眼泪却不争气的流下了。
好朋友转学了,我没去道别。回忆起以前与零的酸甜苦辣,我泪如雨下……我才知道,我要的是——友谊。失去友谊就像是看着月光的河变成一片要命的沙漠。
踏着黄昏的街道,黄昏的亮光看的真让我眩晕。那个远方的朋友,你还好吗?
女孩能在那只木箱里闻到灰尘和时光的味道,潮湿,带着股淡淡的霉味,女孩固执地认为那是一种贯穿了永恒的沉淀与纪念。她收集了不同的明信片,把墙面当作地图,一张一张贴好,一站一站到达。渐渐地,箱子装满了,她敲敲补补,腾出一块更大的空间。有时候,坐在角落里累了,便会随着那略带涩意的味道浅浅睡去,就连梦里的画面也是由黑白老照片拼成的.,像一部无声默片。
女孩家在一个又黑又直的死胡同里,阳光越过隔住喧嚣的老墙照进来,树影斑驳,让人舍不得触碰。巷口卖包子的老人住在女孩家隔壁,老人手艺精湛,精神抖擞,除去苍苍的白发,分明还年轻着。女孩觉得很有趣,不止一遍地问老人多大了,老人和蔼地笑着,肩背起伏,仿佛用尽力气地说:“太老了,记不清了。”女孩略有所思地点点头,想着:若能同老人一样在岁月的馥郁中老去,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后来,城市里兴起了复古风,旧衣裳、坏挂坠,一切染着锈迹的东西都变得分外珍贵。女孩对所谓的“复古风”很陌生,尽管是看起来精致而陈旧的物件,但女孩嗅不到那种熟悉的令人心安的气息,她黑亮的眸子明明灭灭,努力挺起腰板,透着倔强的美。
女孩没有想到的是故事竟是这样结尾的:街头卖包子的老人来收废品,母亲便把大箱子一起给了老人。女孩的眼睛淹没在阴影中,她的双手握得很紧,转身冲了出去。
老人的铺子提前收了,他端着烟袋坐在夕阳下,身子微微蜷起,像个婴儿。女孩走到老人面前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她酝酿好的措辞、带着怒意的疑问突然安静了。女孩不安地窥向老人身后柴扉半掩的屋子,零落的碎片重叠交错,的确是有那么一只箱子的。老人的目光很淡,很厚,又不同于浑浊,直直地盯着女孩,一瞬间,慌乱、迷茫,她跑进了巷子。
一堵墙拦住了女孩,她才想起来,这是一个死胡同,女孩习惯性地摸了摸铜匙,突然觉得不那么留恋。
晚霞红艳,映亮了半边天,女孩又缩在角落里回忆,突然发现,箱子里曾经被视为一切的字句、图案竟然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她不愿相信,回首间,恰好望见不远处徐徐飘散的白烟,无影无踪。她想起了老人。
女孩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她甚至没有说一句话,便把木箱的铜匙塞进了垃圾桶,过去的都不存在了,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女孩知道为什么人们都爱上复古了。
因为失去,所以需要慰藉。时间的洪流冲走了身边太多的东西,包括生命,既然已经离开,就走得干干净净,选择了远方就不要留念过去。
因为失去,所以需要学会说服自己。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事、物总有一天会消逝,女孩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实现,在原地踏步,是失败者的表现。
因为失去,所以懂得拥有的不易,把握身边的机遇,才有更多的回忆可以珍惜。她不怕,她不悔,女孩知道,她丢掉的,不只是旧时光,更是一种压抑与束缚。
合上日记本,女孩拉开帘幕。窗外,阳光正好,她歪着脑袋,忽然意识到忘记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记忆,而那样的秘密又有谁会忘记?
我不能让孩子们整天都抱着教科书,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生活。不然,他们就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读书的“书呆子”,课外书就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良师益友。要让这些21世纪的孩子吸收各种方面的指示。他们可以跟随诸葛亮去了解空城计,也可以跟随鲁迅去参观百草园,还可以跟随高而汲取走遍读书生涯,也可以跟随小虎队去踏上冒险旅程…… 我要做一名老师,去培育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要让21世纪的孩子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作贡献,撑起中国另一片蓝天!
我独自一人背着重重的书包踱出了空荡荡黑幽幽的教学楼。站在楼门前5层的台阶上,深蓝中依稀可辨校园里树木参差高大的剪影。“唉!人生是否就是这种颜色?高中是否就是这个样子?”我对着空气喊,喊罢,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便匆匆下了台阶。
沿着银灰色的小径走了不远的一段路,便可见夜色中闪着橘黄色光的孤独的路灯在等待我这个因考试糟糕而留下来写《心灵独白》的笨小孩儿。不知为什么,我总把它想像成童话中的那个坚定的锡兵,而我呢?则是那个纸做的舞女,在高中学习的舞台上,我旋来旋去转昏了头,只有走进它橘黄色的怀抱,才可感到些许温暖的理解。理解?是的。一年前,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打包票说我能考人x x重点中学,而一年后在xx重点中学我需对着满是红又的卷纸忏悔,谁能理解我一落千丈的悲哀?唉,我只能自己沉浸在“悲惨世界”中去感受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
“嗨,怎么这么晚才走?”随着一声刹闸声.一个黄头发的家伙倏然停在我面前,定睛一看,原来是初中时的.同学旭。
“当然是考试落第。”
“就因为这个呀。”他不屑一顾地说,仿佛在笑我“范进化”。他的轻蔑使我敏捷起来,“对了,你为什么也这么晚才走?”
“我可比你洒脱多了,先是陪一群哥们儿打篮球,后又踢足球,现在正赶赴一个约会。噢,时间不早,我先走了,拜拜。”
望着我熟悉的老同学—不,是陌生的过路人的背影,我又想起了过去鲜花般红艳艳的生活。那时,我们同桌,在学习上势均力敌毫不相让。他曾比尼采还尼采地自诩是九个太阳(旭,我当仁不让地说我是后Or.准知进入高中才一年,他思想、个性的棱角就被磨得这样平整睡滑庸俗不堪。“为什么?”我傻傻地问路灯,它缄口不语,任我凭阑“怀古”……
早上醒来。我一眼看见了床头柜上的绿格子衬衫。“今天穿这件!”妈妈一边收拾写字台上昨晚我战斗过的战场一边说。什么,这件?多么陈IH过时,八成是她下乡当知青时穿的,可我还是对着镜子把它穿上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说一个“不”字,妈妈就会条件反射地说上一大堆话,从讲究穿着打扮赶时髦一直发展到不务正业搞“副业”,为了不戴高帽子我只好穿绿衬衫。教过我的一位美术老师在讲到凡·高时对我们说“敢于说‘不’的人才是自山的人”,我为什么这么不自山,这么规矩地受约束?……
第一次听说竺可桢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非常简要: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几年过去,当我第一次踏入浙大校园,与导师讨论未来的科研方向时,送我来的母亲却顶着杭州七月的炙烤高温逛起了校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再和母亲会合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玉泉校区正门草坪里立了一块牌子,写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提的两个问题,说的真好。”
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我去寻找母亲提到的牌子。在葱郁的草丛中,我终于看到了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揭示了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南方城市,来到浙大求学的初衷。
我查阅了资料后更为震惊,如此深刻的教育理念,竟然是竺可桢老校长在1936年时就提出来的。从竺老校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找到了些许端倪。竺老校长自年轻时就离乡求学,出国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无论经历怎样的时局变动,无论处于何种的困难环境,竺老校长始终坚持把钻研学问、训练思想、服务国家作为首要目标。竺老校长把热忱倾撒在浙江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他让一代代浙大人受其精神鼓舞走向世界,他也为每一个浙大人注入了灵魂。
从此后,竺老校长的“两问”就成为我在浙大学习的印记。每当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迷茫、态度松懈的时候,我就以这两个问题来鞭策自己,回溯自己来到浙大的初心。
另一个触动我的竺老校长的故事也是在校园里发现的。在我实验室的背后,有一座亭子,题名“费巩亭”,为了纪念曾任浙大训导长费巩先生而设立。费巩先生也曾与竺可桢校长有一段故事:费巩恃才傲物,但很长一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认为竺校长“只会看天,不会看人”。消息传到竺可桢那里,竺可桢只是一笑了之;还极力推荐费巩使其当上了训导长。费巩先生后来为了浙大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恰恰体现了竺可桢老校长做人的大格局、大气度。
在浙大的校园里,有着太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以竺老校长的胸怀为榜样,也让我学会与优秀又有独立思想的浙大人共同交流和成长,从他们身上学习长处来武装自己。
我从事微纳卫星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服务于我国前沿技术和国防事业的研究方向,更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共同攻坚克难完成的工作。在我经历的众多研究项目中,我感受到了浙大人的坚韧和执着,也体悟到了竺老校长精神的传承。20xx到20xx年间,我参与到浙江大学皮星二号研制任务中,时间紧、任务急,整个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全体师生工作时间近乎饱和,无数个日夜坚守,无数次通宵达旦。我至今仍然在思考,是什么让整个团队如此步调一致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想,正是竺老校长传承下来的“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骨髓,每一个人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团结一心凝聚心血和智慧,践行浙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使命。
每一个经历过浙大学习生活的浙大人都怀有一个抹不去的心灵印记——竺可桢。竺可桢这个名字,赋予了浙大人太多情怀,也给予了浙大人精神支柱。今年,在优秀学生表彰典礼现场,当我托起吴朝晖校长颁发的竺可桢奖章时,我又感受到了“竺可桢”给予我厚重的责任。我从浙大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后,当倾尽一生来回答竺老校长的第二个问题,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