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一些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
如前段时间某市发生的打架***人案件一中学两名学生黄某韦某,因晒衣服使用顶衣杆问题发生争吵打架,黄某在冲动愤怒中,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韦某连捅数刀后逃逸,韦某最终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何几句口角演化成了一起刑事案件?究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学生自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自己的健康。中学生自***、自残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青少年学生做事容易冲动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后常常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二、家庭方面
曾有机构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资料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同时,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学会粗暴、打斗、残酷。
第三、社会环境方面
在我国通过各种传播媒介,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影视作品中、游戏中的一些血腥、刺激场面使暴力虚拟化,潜移默化地教唆孩子们***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和残忍。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校园惨案的发生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加大正面宣传和教育力度。要让社会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
2、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学校把发生在校内以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因素都及时报告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配合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及时依法给以惩处;
3、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4、要抓好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同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情绪,如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让暴力远离校园!
亲爱的同学们:
“中关村二小事件”终于有了清晰脉络。从《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屏,到中关村二小的“冷漠”回应,再到网上纷繁的舆情撕扯,最后以“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告一段落。打扫一地鸡毛之后,我们发现,事件之中没有任何赢家。涉事的三个孩子,默默地看着成人世界的角力,却不知对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纵览事件进程,我们需要反思的有很多。虽然校方称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但校园欺凌的确已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现实。因此,最重要的是,喧哗过后,校园欺凌的有效应对在哪儿?是像此案中受害方家长那样,选择在网上把事情闹大;还是像网文所述的老师那样,用一句“开过分了的玩笑”来掩饰孩子的过错,却没有意识到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契机;还是像校方那样,以一种令人稍显遗憾的姿态回应质疑;还是像某些网友建议的那样,直接“以暴制暴”?不!若如此,我们将永远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也无法帮助受创少年走出心理阴霾,更无法建构起让孩子免于恐惧的和谐校园环境。
实际上,相比这起事件,还有更为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如今,校园欺凌早已不是单纯的恶作剧纠纷、吵架拌嘴了。校园欺凌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发生,也“不再是小事一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孩子被欺凌,他的家人都会有被欺凌的感受。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变得不可或缺,而这恰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破题。
前不久,与国际通行做法一样,我国也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只可惜,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在我国各地学校探索防治校园欺凌落实落细之际,窃以为,荷兰值得借鉴。在荷兰,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针对孩子被欺凌的应对方案,包含对欺凌程度的分级评估、详细预警通报规定和具体的处理流程。一旦遭受欺凌,孩子和家长就应向校方报告,启动欺凌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实践证明,防治校园欺凌,校园是关键一方,尽管我们说“教育问题要回到校园解决”,但切不可把学校变成处理问题的封闭独断的“黑箱”。
当然,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若能在公共讨论中积淀共识,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必然会为之庆幸。当舆情减弱、“吃瓜群众”散场,当事人少年时代留下的阴霾能不能散场,其他少年能不能安全茁壮成长,考验着校方与家长们的努力。要知道,防治校园欺凌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定会有反复,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用教育的方法还是法治的方法,都要将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xx学校
xx年xx月xx日
亲爱的同学:
同学们,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那么怎样才能使“和谐”二字洋溢校园呢?
构建和谐需要大家屏弃陋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坯话;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做到爱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节约水电。
构建和谐还需要我们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全中国都弥漫着和谐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文化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同学们,为着同一个目标,为着同一个愿望,我们聚集在一起,迎着和煦的春风,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让我们昂首阔步,去追赶形象的春潮;让我们解放思想,去沐浴和谐的阳光!
xx学校
xx年xx月xx日
亲爱的同学们: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读来动容。虽然事情的具体细节还在核实,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
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的确,《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校园欺凌,决不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说,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对受害者的界定,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
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本无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中,其实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该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xx学校
xx年xx月xx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