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
端午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要画门符。端午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粽叶买好了吗?”“买好了!”“糯米买好了吗?”“OK了!”“蜜枣买了吗?”“当然买了”。
今天呀!可是端午节哦!我终于快要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喽!但是奶奶说要我亲手包粽子。“哎!真倒霉!”
我跑进厨房,望着盆子里绿油油的粽叶不知所措。只见我拿起一个超大号使它成为一个“漏斗”,再把一些糯米放在里面,接着拿出一个红彤彤的蜜枣放在中间,下一步就是包扎粽子了。我随便拿几片
粽叶一插,盖在“漏斗”上,结果由于粽叶太小,盖不满。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粽子“硬斗”最后粽子洒了一地,“身体”也全军覆没了。
“哎!”我只好重头再来。和前面一样把粽叶包成“漏斗”,再把糯米和一颗鲜红的蜜枣放入“漏斗”里。又把中号粽叶插到“漏斗”里,终于盖住了。我接着用最小号粽叶做底,用线一捆,这样糯米和粽叶“摇身一变”成了胖乎乎的“粽子小姐”。再过两小时就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喽!想到这里我心里甜滋滋的。
这就是包粽子的过程!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我可爱吃粽子了,又香又甜。可我不知道棕子是怎么包的。
记得有一次,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妈妈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棕叶,用手一卷,棕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江米放进一点,放上两颗大红枣,再放上江米,用力摁了摁,把余的叶子包上,用绳子把它捆紧,一个大大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心想挺容易的,我也试一试。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片粽叶,也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老是一个直筒。妈妈看见后,就在旁边指点,费了半天劲,才包好了一个粽子。妈妈看着我满头大汗的样子说;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的,这和你的学习是一样的,明白吗;我点了点头。我又试了几次,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包好了。第二天粽子蒸好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脱掉它身上的绿衣裳,里面的米全露出来了。哇,好香啊,我立即咬上一口,真好吃,又软又香。我问爸爸,粽子是怎么来的,爸爸说: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这一天都要站在江边往里扔食物,以防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这一天还要赛龙舟,喝雄黄酒,戴荷包等等有意义的活动。
瞧,端午节多么有意义啊。我过了一个又高兴,又懂得了不少知识的一天,还学会了包粽子呢。
吃完了晚饭,奶奶把餐桌收拾干净,把下午已经洗好的糯米和红枣拿到了餐桌上。我又去帮奶奶把勺子和粽叶拿了过去。奶奶告诉过我,包好的粽子要在水里泡一泡,可是现在奶奶年纪大了,拎不动这么多水了,我就过去帮奶奶把水提到了餐桌旁。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我和奶奶就开始包粽子了。
让我最苦恼的就是封口了,奶奶让我捏住最前面的一个角,把多出的粽叶折下来,捏住同样的地方,再把多出来的向右边一折,用绳子牢牢地把粽子绑住就可以了。包完粽子,我问了奶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到水里泡一泡呢?奶奶告诉我,米在水里就会发胀,蒸熟后更加软糯好吃。
粽子煮好了。有那么几个散的,那是我包的。看来这技术还有待提高啊!粽子热热的,掺杂着粽叶和红枣的香味,让人特有食欲。蘸一点白砂糖,甜滋滋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也许是因为吃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吧。
自己动手的感觉真好!这一天,我心里都像粽子的味道一样,甜滋滋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