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在孩童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榜样式的人物在身边,随时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生活的时间,在这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但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为此,无论是工作中的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课堂上师道尊严、侃侃而谈,而在办公室或私下生活中却道貌岸然。真诚地面对学生,把我们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哪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可厚非。面对我们的学生的前提就必须要先做到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只有认识并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做一个坦诚引导孩子的榜样。
我不确定我所见的是否是冰山的全貌,亦或也仅是一角。我感觉,玉家母子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所喜爱的是像玉太太与玉少琛这样的人。而这县城里的其他人,要么是附庸风雅的乡绅,要么是羡慕玉家人生活的俗人。这两类人与玉家母子的差别显而易见。在“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香茉莉花香”的时候,母子俩于菜园中赏景,觉“情景相协,超于言语,正如佛法,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他们并不刻意去制造风雅,只是自然又诗意地生活着。“他们有时还到园中去看菜秧,亲自动手挖泥浇水”,与那些“在瓜棚下坐一点钟便拟赋五言八韵田家乐”的诗人高下立现。而那些使玉家菜园变为玉家花园的`乡绅们,在园中饮酒作诗,甚至花钱找石匠来镌石,其附庸风雅之态,与玉家母子大相径庭。因此,玉家虽然是小康之家,却难以融入当地的乡绅群体。
玉家母子与县城的其他俗人就更不必说了。这小城里的人已受到了一些物欲的浸染,他们尊敬玉家人,更多的是因为他家在物质上的富裕,他们不了解,也无法了解母子二人的精神世界。文中道:“由旁人看来,除知道这家人卖菜有钱以外,其余一概茫然。”这又有些像《边城》中的人们,他们不能从精神上进行真正的沟通。玉家虽然有钱,但玉少琛“不因为认识字就不作工,也不因为有了钱就增加骄傲”,“不拘是小贩他也能用平等相待。”但是不能真正地沟通,决定了县城的普通人也无法与这家人亲近。
因此,在此地住了二十年,母子二人仍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地懂他们的自然,懂他们的诗意,懂他们的品格。思虑至此,我觉得玉家人或许就是沈从文自身的投影。他是个“乡下人”,纯朴自然的本性使他无法与城市中的“上流社会”相融,就如同玉家人无法与乡绅相融;但他又是一个极富思想之人,他的精神世界极为丰富,普通人无法窥其一二,正如玉家人不被县城居民理解一样。玉家人是孤独的,沈从文也是;玉家人是美好的,沈从文也是。
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脆弱的,世事总是无常的。当玉家少爷去了北京念书,当他带了美丽的媳妇回来,我也与玉家母亲一样,做起了“一种无碍于事极其合理的幻梦”,开始期待着会发生些什么。可等来的却是美好事物的消亡——作者在此处仅是轻描淡写了一笔——原来玉少琛是共产党人,他与媳妇因此得了灾难,陈尸于校场。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比生命的消亡更悲剧的话,那就是这种消亡的无意义。少琛夫妇在革命中献出生命,换来的只是乡绅们将菜园变成花园,在其中饮酒作乐。沈从文曾说:“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在这点上,沈从文冷静得近乎冷酷。好像期待落空,又不知期待了什么;好像怅然若失,又不知失去了什么。其实,只不过是春天来了又走了,最后什么也没发生。玉家菜园变成了玉家花园,而玉家母子,被毫不留情地吞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指导老师:陈超)
评点:郑文龙
此文有感于沈从文作于一九二九年夏的《菜园》一文,深入地把握并赏析了沈作原文的气韵脉络与丰富的人生内涵。文章主标题“总感觉要发生点什么”,虽用语浅近直白,但将沈作蕴藉深厚、余味无穷的文字风格、精气内敛凸显了出来。同时,通过首段源自电影《立春》主人公台词的这句话印证了同样彰显人生命运悲剧的《菜园》一文的意蕴主旨。文章对玉家母子的身心处境作了详尽的解析与深刻的体察,并结合作者沈从文的性情触及了沈作人物塑造背后的作者主观移情投影。而对于沈作中人物悲剧结局的表述及结果,文章更能够挖掘出沈从文掩藏在看似平淡质朴文风之后几近于冷酷的世事观察与人生体验。文章准确地捕捉到了沈作的文意、风格,副标题冠之以“赏析”即足以当之无愧。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南京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平时抽空翻翻,就能从中受益。文中口语不断,但也有不少的文雅的语句。
我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了读,如《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中学课堂适当使用多媒体很有帮助,有些课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而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写习惯。过度使用甚至,甚至滥用多媒体:从别处拷贝课件,有些老师直接拿去上课;机灵点的修修补补添加一两个自己的创作。有些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读了这篇文章后,对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不强制使用多媒体,同时并非每节课都需要用。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我们同事之间会开玩笑说,谁的学生像谁,确实是这样。每当被别人说“你的学生真像你”的时候,心里满满的自豪感。
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此外,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
“既然布置作业,为什么不批改”书中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有网友曾调侃到:假期作业做了一个月,老师批了一个“阅”。这句话初读好笑,再读寒心。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却被老师像验钞机一样查一遍草草了之,这难道不是大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行为吗?这是一名教师该有的行为吗?有的孩子说一到假期老师就会留一大堆作业,开学也不讲,只是把答案发下来让自己对,做不做都不会有人发现的。我认为,虽然可能偶尔会有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时间讲的情况发生,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纸张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实在没有时间讲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问题比较大的题目进行汇总,抽时间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即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又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
我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高三的时候特别努力,每天都要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一问才知道,因为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多,睡眠不足的她经常学着学着就开始打瞌睡。后来我便建议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果然,一段时间后她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我认为书中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和认知程度的认识,以便教学。教师是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我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吴老师关注课堂与未来的关系,关注课堂里正发生的事情,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似是而非的常识,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方方面面,处处充满新意,思想深邃,给我们带来另一角度的思考,让我们也学会了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能够不再盲从大师和权威,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启心迪教师智的读物,对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吴老说“青年教师所学知识比老教师新,上课要有自信,不要缩手缩脚的,不要每事问,要自己观察、选择,也能差不离。但是,千万不能看了老教师的示范,自己才敢上这节课,那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照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学生会失望的”。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刚来建设路小学时,我们新进教师要讲公开课,领导和老师们听后直摇头、叹气。接着我们学习了老教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听后很是感慨!接下来我便模仿他们的上课模式开始上课,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没来之前在乡下时,教办的赵老师听完我的课,跟我们的老校长说过“丽敏上课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能有什么理论呢?不过是上课比较自信,没有那么多束缚,扎扎实实学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想、读中交流收获罢了。可来到建设路小学后,盲目的学习、跟风,总觉得县城的比我们农村来的好得多,以至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下学期,我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重拾我的自信,并把来到建设路小学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中去。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越来越轻松了,孩子们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的得到不断的失去。我们对于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有人说,我可以与天争与地斗,可是你是否能永远的斗下去,迟早有一天你会支撑不下去的,所以你必须选择失去一些东西。
失去,其实是一种智慧,失去并不一定是失去,或许是另一种得到。比如你生病了,这是你要去医院看病,如此一来你失去了金钱却获得了健康,又比如为了得到某个合作伙伴而拼命的应酬最后你虽然得到了合作伙伴却失去了健康。
人生无常,下一秒的事情天注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当下,下一秒的事就交给下一秒的自己去解决吧。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快乐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这些人太争强好胜了,什么都想得到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只能徒伤悲。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什么都去争,什么都去计较,人活一世除了自己任何东西都是身外物都如过眼云烟般,风一吹也就散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几样东西我们万万不可丢弃,如诚信亲情友情等,有些东西却是不必太在意的,如金钱权利等。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不为俗事所扰,不管遇到什么都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