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总是憧憬着有一天可以见到圆明园的全貌。
虽然知道现在只有断砖残垣;虽然知道那实不可能的事;虽然知道历史无法改变。但,还总是梦想着。如果圆明园还完整的存在着,如果没有侵略,如果没有火烧圆明园,如果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 圆明园,收尽天下珍宝;圆明园,中西结合的\'屹立于东方的奇迹;然而圆明园却……但,悲惨的事并不止这一件,还有巴特农神庙,亦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 侵略引起了一切,侵略,我真的不懂这是为什么?有侵略,必然有反抗;有反抗,就定会有战争;有战争,就注定有 ……
南京大屠***,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疤!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人竞赛更残暴 、更无人性的了!”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 超记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赛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的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是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人竞赛,是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我想不通的是:同时有血有泪的人类,为何对我们中国人是如此的残暴?还是说他们没有情感?亦或是他们是大和民族,而我们是中华民族?难道民族不同,就要侵略、就要战争吗?为什么同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有战争?难道和平不好吗?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然而,南斯拉夫库耶伐次这个小镇的人们也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纳粹在座小镇大肆屠***,一天之间、竟***死7000余人,其中包括300个学生。
虽然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会改变。但,还是那句话:“要是没有战争,要是人类可以和平共处,那该多好啊!”
文字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发明:几千年过去了,无数文豪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把一个个方块字排列成序;而即便到了现在,这些序列仍然没有被穷尽。
———题记
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道这是表达一种相思之情。这八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我突然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面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好像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然而细品,你会发现诗经里的句子比徐志摩的现代诗有韵味;这倒不是说现代诗缺乏美感,而是它没有那样一个积淀在里面。譬如说在诗经里,青色的衣领就代表着读书人,那是周朝时候的装束;它无非描述了一个衣领而已,我们却能想到一个青衣少年迎风而立的样子,景致好像能荡漾起来。
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为什么你这里写了一个青色的衣领呢?下文似乎跨度有点大,直接就跳到了“悠悠我心”。好像一看见青色的衣领,作者的心就揪起来了。这个句子美就美在它对仗工整却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青青”对“悠悠”,“子”对“我”,“衿”这个外在的表现对“心”这个内在的感情。若合一契。可是我能想象到许多的场景。那或许是一个读书人在进京赶考以前在收拾行装,他新婚莞尔的妻子为他整理好衣领,束好丝绦;也正是这个妻子用这八个字描摹出自己的倾诉。那或许还是一个英雄在期待有贤士来辅佐,贤士一般都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所以有着“青青子衿”。
我们很容易发现,看中国的传统文学,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有时候缺乏逻辑,但是充满了遐思。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拘束以后,方块字就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信马由缰了。
我认为中国的古代文人精神多少都有点分裂。古时候,会写文章的人大都是政府官员,他们会经常写一些议论文类的奏折。所以,你去看这些文人留下的议论文、再去看他们留下的诗词,你会震惊于这出自一个人之手。
我认为,逻辑性的议论文,是能够译成外语;但是朦胧的意象,很难翻译。秦观有句脍炙人口的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从深处理解,这八个字使用了很多文学手法。譬如倒装,譬如拟人。因为理应是楼台在雾中消失,津渡在月中迷离。然而秦少游却写成了雾气找不到亭台楼阁、月色迷蒙了河津渡口。从字面上翻译出来会是一种体会,从内涵上翻译又会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体会。所以,读中文时间长了,才能把方块字融入到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里:这种积淀,惟中国之独有。
我们再来读一首诗经里的篇目《氓》。这首诗里的一个句子是我最喜欢的诗经名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汤汤,水势大而急;渐,音“坚”,意为溅;帷裳,是车的帷幕。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这八个字,就是轻轻地一遍遍念出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结合诗本身的意思,这里描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而被迫回娘家的女子渡过淇水;大而急的水流打湿了她的车帷。这里面说明了什么意象呢?我们发现这八个字看似是写水、写车、写帷幕,但实际上还是在写人。它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来切入,也许就是远远看到了这辆车涉过淇水。那么,我们会想象,车上的女子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想什么?伤心、解脱、怨恨、思念?
这就很像是在用文字拍一部微电影了。古人记叙一件事情、表达一种感受只有两个渠道:文字或者绘画。今人的文字和绘画功底,和古人是没办法比的;就像我们不能让古人和我们比摄影。然而古人用文字“设计”出的微电影镜头,比当下的微电影强。
我们再来看一个“片头”,取自宋人周邦彦的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以锋利著称;吴盐,三吴之地的盐,其白如雪。这两个镜头说明了什么?我们发现词人用水比喻锋利的刀子。也许此时烛光摇曳,并州剪的影子投在青砖上,像水一样空灵。雪白的吴盐或许给人一种平淡、纯洁的感受。“纤手破新橙”,终于看到人了,然而,却只有一双手。我记得读过一篇文章,似乎讲了一个人参加绘画比赛,只画了一双手,却赢得了冠军;这里面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在周邦彦这首词里出镜的人是名妓李师师。如果没有这个背景,你能不能想象得到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总之,“纤手破新橙”这样一个动态的描写,一下子就给本来逼仄、沉寂的场景带来了温馨、热闹。这首词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读过很多遍;读到后来,似乎还有一点幽怨和惆怅。如果这里体现得不明显,我们就往下看:“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虽然只字未提,但我们能看到另一个人物;“纤手破新橙”的女子似乎在向他挽留。这样的文字对白艺术也是今人的影视作品中极少出现的。“城上已三更”,乍一听似乎是在催促他快快离去。然而读下去,确是另一番意象: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学数学,学排列组合,我知道方块字的组合肯定有一个极限。所以我处在一个矛盾里:我既希望看到更多的组合方法,又不想那个极限更快被达到。
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朦胧?
夕阳的美丽,只有看夕阳的人明白。夕阳的内心世界,也只有伫立在其身旁的人才能知悟。夕阳的话语,也只有仔细咀嚼的人才能尝出一点一丝的滋味。无私的夕阳,他总是用他的黄昏来衬托太阳的光辉。
今年暑假,我和我的朋友们当了一回志愿者,去了一趟敬老院看望那些孤独的老人。一进到敬老院的大门,老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来迎接我们,他们十分的热情,为了迎接我们他们还为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节目:扭秧歌、大合唱、说相声、演小品……玩的不亦乐乎,我们作为回报就是陪他们聊天、解闷儿,他们都说起了他们过去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还给我们讲起了她过去青涩的爱情故事,她说她们那个年代的爱情不像现在那么复杂,只是简简单单的,说的她还有一丝害羞,嘴角上还挂着甜蜜的笑容……中午我们吃了一顿美味的家常便饭。
下午我们还去了老人们的菜园,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尽收眼底,我们还摘了几个饱满的果实咬了一口,“真甜!”我说,我又突发其想,我想在这里亲自种一些果实,在这个意见征的其他人的同意后,马上就动起手来,我们先挑选种子,然后在敬老院老人们的帮助下,开始播种,我们很开心,老人们也绽放了笑容,欢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转眼天空已从艳阳高照转为落日黄昏了,我们该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我们委托老人们帮我们照顾那些植物,他们说:“我们一定会帮你们照顾好的,你们一定要记得回来收获啊!”说着不免带着伤感,气氛越来越沉重,我说:“我们一有时间就会来看你们的。”我们骑着自行车挥手说:“再见!”我们走了一段路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们娇小的背影上,我不由的深思,思绪万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人们其实很孤独,他们长期没有儿女的陪伴,表面上很开心,可内心又有谁知晓呢?所以我们要多多关心这些老人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不再孤独,让他们享受老人们应享受的天伦之乐,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相信大家都看过科幻电视剧[[魔幻手机]]吧!里面的主人公小千哥哥和手机傻妞在一起那惊险又曲折的故事把我深深的吸引了。今天,当我看完[[魔幻手机]]的最后一集,我思绪万千。猜测傻妞会落到什么人手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猜测中,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正在和我爸爸妈妈妹妹登山,忽然看见一个东西在闪光,定睛一看,咦那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傻妞,我高兴的跳呀跳。
她告诉了我密码,我把它恢复到真人模型让它和我们一起登山,之后我们又在天空一起翱翔。后来回家后,我又让它教我做数学题;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一起玩游戏;它教我跳舞,教我唱歌,教我写硬笔字;我让它带我去故宫,去鸟巢,去水立方,去天安门工场,去法国的凯旋门,去以前的圆明园,去埃及的金字塔,去看望小千哥哥;跟猪八戒,孙悟空一起做游戏;去找游所为,楚楚姐姐他们。一个美好梦结束了。
我想;假如真的有傻妞就好了,有了她,就可以每天让她做家务,可以让她带小孩,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做饭,给劳累一天的人按摩,端茶送水,唉!可惜这只是一个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不久,这还是一个梦吗?
5. 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 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家崇尚雄峻坚实的美。
C. 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 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6. 下列对“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地柔靡香软的六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风格。
B. 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六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了继承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 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 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7.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B. 张怀瓘对王右军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C. 张怀瓘对王右军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打破一尊,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D. 唐人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模式,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参考答案:
5. C(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选项中所列都能算作是与“原因”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其它也都是由这个原因引出来的。)
6. B(理解“回归”是…要彻底否定”之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