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不但不苦恼,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这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生过肺病,我也生肺病,也算是一种母爱吧。母女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赏析人: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林则徐曾说:立国望西。意思是站在中华的土地上,远望西洋。
近日,xx将校训中的“家乡情怀,世界眼光”改为“家国情怀,世界眼光”,这更改,在强调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在提醒广大xx学子由乡及国,拓展视野,立足祖国。“达,则兼济天下。”约是如此。家国情怀,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成才与否,都要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而世界眼光,则要求我们投目世界,目标远大,争创一流。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增进。
泱泱中华,历经无数风霜雨雪,几经沉浮却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而今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直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国。这正是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献出心血的结果。古有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登岳阳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陆游,疾笔书,北望中原气如山。今有罗阳、航母试验为国捐躯;莫言,追求文学,根植乡土;屠呦呦,探寻青蒿,呕心沥血。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的心血奉献,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才孕育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千年一脉的民族传奇,创造了中华巨龙腾起的民族奇迹。也正是他们的他们的爱国情怀,滋养了中华人民五千年,使之渗入每个中国人灵魂最深处。
斑斓世界炫彩夺目,风云变幻,机遇与风险并存,唯具有世界眼光,才能与时俱进,引领世界潮流;林则徐,海国图志,打开中国近代化大眼。钱学森,出国深造,为国防现代化装上虎牙。***,改革开放,为经济现代化添加引擎。正是这些伟人的世界眼光引领了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流,也正是这些活流的注入,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也正是他们对卓越的追求,塑造了他们。
古人曰:“自古忠义两难全。”今人云:“爱国与追求两难全。”最近,传出李嘉诚撤资大陆,高考状元转籍国外,科研人员大量“外逃”,不禁令人发问:在具有世界眼光。追求卓越的同时,是否还能保持家国情怀?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爱国情怀,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根。有了根,才能在人世浮沉中保持一份本我,才能在世间磨难中保持本初,在尘世迷茫中保持一份本心。一个有根之人,方能披荆斩棘,直至彼岸。世界眼光是枝叶,只有枝繁叶茂,才能从“世界”吸收养分,壮实自我,进而反馈祖国母亲这片沃土。我相信,举国13亿人的力量,足以撑起一片供中国人民发展的舞台。
扎根祖国,以望世界,成就自我,铸就中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