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到周末的时候,河滨公园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乐颠颠地穿梭在各种稀奇古怪的玩具之间,老人们在广场上跳舞……
早晨,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时,公园里的商店已经陆续开门,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本店转让,全场清仓大甩卖……”“为庆祝本店成立×周年,全场服装一件8折,两件7。9折,数量有限,欲购从速……”……而老爷爷们则坐在桂花树下的长椅上聊天,时不时还打个小盹儿。孩子们有的滑着游龙板在公园里自由驰骋,有的拿着一本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看,仿佛已置身于那个世界之中。
下午,公园里更热闹了,一座座充气城堡矗立在大地之上,小朋友们一会儿在城堡里从滑梯上溜下来,一会儿又神出鬼没地穿梭在一个个隧道里……好不快活。有的在决明子堆成的沙堆之间玩耍,十分快乐。
到了晚上,河滨公园人山人海,灯火辉煌。女人们成群结队地涌进商店,一会儿穿着连衣裙转个圈儿,一会儿又穿着高跟鞋“踢踏踢踏”地走几步……而在河滨公园的尽头,一群中年大婶正随着音箱放出来的美妙音乐在跳舞。一会儿摆臂,一会儿扭腰……十分陶醉。
这就是热闹的河滨公园。
很多地方在元宵节这天都有舞狮子的习俗。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自有自己的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非常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舞狮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今天,老师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
瞧,这只调皮的小狮子一蹦一跳地上了台,它长得十分可爱,铜铃般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身子,还穿着一身鲜红的“衣裳”,张着血盆大口,真惹人喜爱。它先用前爪向大家挥了挥,好似在向我招手呢!然后,小狮子跳上一根木桩,抬了抬前爪,慢悠悠地跳了过去,突然,它的脚一踏空,我的双眼猛得一闭,然后提心吊胆地睁开,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狮子在梅花桩上做倒立蜻蜓呢!害得我为它捏了一把汗!然后,小狮子来到了钢丝前,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而易举地走过了钢丝,两位舞狮的叔叔真是配合得很默契,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小狮子跳梅花桩就更精彩啦!瞧,它在梅花桩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旋转,再然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了梅花桩上,又在一根又一根的梅花桩上做不同的动作,看得我们是眼花瞭乱,目不暇接,舞狮快结束了,小狮子又来了一个360度翻跟斗,我们个个都赞不绝口,一起喝彩,教室里又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看完舞狮表演,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心中想:能把舞狮表演得这么活灵活现,舞狮的两位叔叔在台下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时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