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没有去影院看,在家里点播过后看完第一遍就马上看了第二遍。
其实我们这个年纪,跟不不懂什么是爱情。唯一的了解大概就来源于影视剧。可是生活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偶然,也没有那么多相遇。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有按照自己想过的方式去生活。记得村上春树在《寻羊冒险记》中说过“活到26岁,然后死掉。”现在我才真正懂得,不是活到这个年纪就去死,而是这个年纪过后,人们往往都开始复制生活,此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像昨天。
爱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好像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成全或者放手。在这个一切都尚未成熟的年纪,爱情无非是在走廊的\'转角偷偷望一眼他,无数次假装路过他的班级只为了看他埋头写字的样子,幻想着今后一起去旅行看日出潮汐,想着能在毕业典礼上假装喝醉对他说出真心话。可最后,你们好像什么结果也没有,一切预料的东西都没有发生,毕业典礼上你也没有喝酒,他也没有看过你。可还不是过来了吗?那些没有人陪伴也都走过来的日子,你还记得它是如何的阴暗吗?飞越荆棘的青鸟,身上难免带着伤痕。就是那些有过伤痕的地方,最后长出了羽,遮盖了伤口,为飞翔助力。
影片里何蔓失去了中间痛苦的五年的记忆,是由于事故。当然,如果你想,你也可以忘记。忘记那些不愉快,忘记那些付出没有回报偷偷抹眼泪的日子。时间是治愈一切的东西,它能让你渐渐变得成熟,让你记不起那些是你受到伤害的日子。他相信她会醒来,长出头发,黑黑的,又和他一起变白。他就在这里一直等着她,等着最好的她出现。爱情没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他们那么相爱,也避不开一路的波折,上天似乎并未格外眷顾有情人。然而爱情就是眷顾本身。它对抗不了生老病死,但隐藏在回忆里,顽固地站在时间的长河中,分开迎面而来的洪流,执拗地等待爱人的出现。那个人一定会出现,带给你最好的爱。你一定要相信。
记得小时候时间过的很慢很慢,一年从年头盼到年尾,为了那一身新衣服,为了那一杆绚烂烟花,为了能有红包,为了那一桌好酒好菜,和亲朋好友能在一起其乐融融吃顿饭,总感觉要等好久好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春夏秋冬都来不及感受,一晃又是年尾,感觉一年忙忙碌碌似乎什么也没做,自己又‘老’了一岁,父母的头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时间一晃,转眼间我们都初三了,初一刚来时的时光仿佛还历历在目,刚进学校的我们一个个都是那么活跃,脸上有着未散去的稚气与不成熟。而现在,长大了,成熟了,我们都在努力的复习,准备着迎接中考。三年的`时间,只为中考的那两天的时间努力拼搏!上个星期英语课上,老师说:不要以为我们离中考时间还有很长,看起来还有半年,其实去除来年的节假日和休息日,我们在校时间已经不到一百天了,甚至连九十天都不到了。所以,孩子们珍惜吧!
时间就像水,你永远握不住它,只能看着它慢慢从你手中飞快流逝,转眼间就快到了尽头!
《分手合约》说的是,一个发现自己身染重病的女孩儿,主动离男友而去。为了怕他伤心,更怕他一蹶不振,立下“五年之后如果都还单身就结婚”的字据。《被偷走的那五年》说的是一对蜜月中人遭遇车祸,女孩儿醒来时恍如昨天,事实上倏忽间5年已过,她丢掉了其间的全部记忆...
电影区别于电视剧不只在于长短,而在于电影可以用精巧的结构把一个小故事弄得隽永生辉。《被偷走的那五年》开始给观众的是女孩儿视角,让大家以为一切都在原地,谁知道此车祸非彼车祸,一千多天已经逝去。时空倒换,就会产生审美快感和解谜冲动。在白百何回访故友,观看录像,冥思苦忆的过程中,往事一点点连缀起来,一对情侣由蜜糖到怨偶的戏剧由此上演。
就像拼图游戏,碎片渐渐组接成形,剧中人开心并揪心,观众亦然。小感动如同溪流般哗哗作响,时不时把人心打湿。黄真真是个细腻而尖锐的女导演,之前作品多次触碰性题材,属于小众导演。这次她选了个大众化的故事,将都市白领男女的诸多生活烦恼融入其中:由如胶似漆到相看两厌,由事业竞争导致的怨怼,小三的诱惑和出轨的`渴望,闺蜜翻脸成仇,等等。用洋气的手法写熟悉的题材,用俏皮的台词构筑生活氛围,影片前半截且行且笑且酸楚,轻舟已过万重山。
球赛分上下半场,这部电影也是。下半场哨响后,风云突变,精心培育后重新伸出的爱情嫩芽遭遇了严寒气候。本来是不该剧透的,但完全不剧透实在是说不透。打个比方吧,上半场是今年春天立了大功的小清新爱情喜剧,下半场则一头扎进了灰暗人生地带,探讨死生之间的残酷。
商业片是不怕“死”的,死常常是催泪的给力武器。但商业片不能“死”得很难看,因为凡是逼着观众去长考人生的电影都会抑制消费意愿。像《分手合约》一样以死神来袭为由头,极尽渲染彼此的相爱和成就,是聪明而有效的做法。《被偷走的那五年》在商业和写实的交错地带划过,真的写出了人落深渊时的绝望和无助。
在我看来,这么安排是上档次的,它让我想起了戛纳最佳影片《深海长眠》和新科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深海长眠》探讨了安乐死的命题,《爱》探讨了爱到心神俱疲仍然光亮全无时,会出现可怕的选择。生命如此脆弱,现实如此残忍,古今中外不能外。
不过,《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沉思片刻后又回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道路上,给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这个出口是怎样的先不说,影片结尾让我想起了30年前的日剧《血疑》: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光夫拥着幸子,乘船远去。
应该说,白百何与张孝全比她与彭于晏更登对。彭有鬼马气息,还是与广告里的桂纶镁更匹配。张孝全憨厚深情,不离不弃的事儿放他身上,更可信。这是一部流畅的商业片,其中不乏深思段落。这是黄真真满载进击内地之作,其品质高于《分手合约》,甚至《失恋33天》。至于市场表现,我就不预测了,稳妥的说法是:天知道。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的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的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标记。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的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的隐隐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的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的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的一种回归的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的年味儿很浓。那儿的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的特殊的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的难以想象!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孩提时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的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的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的大红色就是过年的颜色,中国的红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的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的。现在的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的?”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的?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的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的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的,没有向外跑的,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的一样啊!小城里的年过的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这样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的趋于冷淡的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的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的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的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的风俗要好一些。传统的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