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我们都不陌生,早已在课本中领略过他的品格,关于他的生平和着作我们也在老师的“逼迫”下背得烂熟,但他确实是近代文坛的一个巨人。
小的时候,从《三味书屋》中认识了鲁迅,当时他的“早”的精神一直让我当成座右铭。鲁迅把“早”刻在了桌上,我便把“早”刻在了心里。从那之后,“早”就一直影响着我。我干什么事都赶早,更不愿落后。这也是鲁迅给我受益非浅的启示。也是从这里,我开始接近他。
作为一个文学家,从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狂人〉〉就开始了他一切的不平凡。读他的文章,我感到了文学的深沉,仿佛看到他坐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沉甸甸的笔,怀里揣这一颗沉甸甸的心。
鲁迅出身于一个落没的封建家庭,生活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这也就使他写出的文章大多以同情人民,讽喻社会现实为中心。他使一个有思想有素质的人,他〈〈彷徨〉〉政府的无能、腐败〈〈呐喊〉〉着,期盼美好的`生活。他有坚定的反抗和争取的意识,但力不从心,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所以他毅然握起笔,写下了鲜血淋漓的旧中国历史,无不让人血泪纵横。
我对鲁迅的崇敬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长江决堤以发不可收拾。他作的太伟大,读不懂他的深邃,却又硬要去理解,所有后辈的文学家在他面前都使那么渺小。他的影响力不亚于李白——这个千古传唱的大诗人。鲁迅一样可歌可泣,他的文字不是白开水,而是一杯极品的好茶,让人读,让人品、咀嚼。他不只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伟人。
鲁迅是一本大书,好象永远都读不完。虽然我看过结尾,但中间的故事值得我去探索、去感悟。
每一朵花都要经历花开的痛苦。撕心裂肺地痛过后,绚烂如霞的花朵的绽开,只是为了迎接花落。
记得有一种很特别的花——曼珠沙华。传说其在黄泉路旁盛开,在奈何桥边生根,五百年开花,五百年长叶。这花有着妖艳的容颜,可那鲜艳如火的花朵却不与青翠的叶共生。这或许是一个遗憾,但也只有这种残缺的美,才能祭奠那生命永恒的美丽。因为有它如火如荼的开放,才使得那些亡灵通向生命轮回的道路如此灿烂。曼珠沙华的花朵反卷如龙爪,颜色鲜红冶艳,又像一双向上帝祈祷的手,书写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忠诚。然而在这种妖娆的美下,有沙华对曼珠的思念,有曼珠对沙华的依恋,有他们对分离的怨恨和无奈。静静聆听那花语,那首正在吟唱的生命之歌;将视线融入那片美丽的深红的,然后感受生命与爱给人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和幸福。
有人曾说过花儿的开放是有声音的。那纤弱、隐隐的声音,那么小那么脆弱,带着一丝不经意的羞涩。一声轻轻的“啪”,花瓣缓缓的舒展开来,纤细的花蕊在阳光下微微摇晃。一股柔风吹过,花儿如玉般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幽香。这香气仿佛是生命的低语,轻声诉说花儿开放的艰辛:当它只是个花苞的时候,它就已经把开花的梦想埋藏在心底,怀揣着这样一个圣洁唯美的理想,花儿在漫长的等待里,历经痛苦和煎熬,孕育出娉娉婷婷的花朵。在绽放的一刹那,它颤抖着,忍受着这最后一刻痛苦。因为花儿只为花落而绽放,为生命而绽放。
红尘俗世,有的人能轻而易举的登上社会的顶层,而有的人奋斗一生,也只能在社会底层残喘。纵使我们被上帝遗忘,可我们努力过,奋斗过,至少我们拥有绽放的幸福。
听,那花开的声音,这是生命之花最灿烂的绽放。
有人说,上帝是个艺术家。台湾的野柳风景区就体现了这一点。
到了野柳风景区,游客排队都排到了门外,真是热闹!我们随着人群走进了景区内,在旅游集散点见到了“女王头”石的复制品。看着看着,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大概少的是大自然的魅力吧!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观景台。观景台下的沙滩怪石嶙峋,有的像个大蘑菇,(有的像小鸟,有的像大海龟,有的犹如人在寻找海的尽头,还有各种各样、见都没见过的形状。
到了沙滩上,我更加惊叹上帝的艺术天分了。那里的怪石错落有致,栩栩如生,人间没有人能比得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接着往前走,看到了真正的“女王头”。“女王头”石五官清晰可辨,眼神中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像是在蔑视,又让人觉得它高傲到遇见谁都只会从鼻子里冷冷地“哼”一声。它的头发向后盘成一个尖尖的发髻,看起来更是盛气凌人。现在我知道了,复制品少得是大自然虚虚实实的线条啊!看了它,旁边所有的怪石都算不上“奇”!
上帝真的是个艺术家,人间所有人都不能与他相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