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老师的引荐下,我接触了《十岁那年》这本书,也真切地走进了赖清河阿姨笔下十岁的河,十岁那年读后感。初一眼触及那清新淡雅的封面,我就很喜欢。再看那题目,我的心中升腾出无数个问号:是谁的十岁那年?十岁那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整本书以诗歌的形式,简短而又明了地讲述了一个叫河的女孩在十岁那年的故事。首先这个名字让我很好奇,书中述说金河出生时又红又胖,像只小河马,因此哥哥顺应给她取了这么个让河生厌的名字——河马。但妈妈告诉她,取金河这个名字是因为那条金色的小河,那里留下了爸爸和妈妈的美好回忆。
十岁的河无意中种了一棵木瓜树,每天清晨饶有趣味地去看它开花结果,她发誓要把第一个木瓜送给妈妈,因为在她十岁的成长历程中,只有妈妈的爱最浓烈。至于爸爸呢,河的记忆很模糊,只有通过爸爸的肖像,看到他年轻的模样。还有从妈妈口中知道爸爸奇怪的喜恶习惯。“加速”是爸爸的口头禅,她也时常跟着说,但不会当着妈妈的面,因为她不想让妈妈闻言思人,心里难过。
十岁的河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妈妈很信任她,总让她到早市买东西,可她时常“偷奸耍滑”,缺斤少两地去给自己开开小灶,满足一下贪吃的味蕾。她还一直为自己的“聪明”暗暗叫好。
十岁的河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过生日,但她的生日愿望很特别,也让人感动:希望太阳把她晒黑,希望做男孩子能做的事,希望有个妹妹和她一起玩,希望把头发变长,希望把圆脸瘦下来,更希望爸爸能回家,让妈妈开心。
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学校要停课了,美丽的家园也将不复存在了,河一家被迫要迁移到陌生的城市。来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生活,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和谐,那么美好:吃不惯食物,语言不通,被人嘲笑,被人欺负攻击……这一切对于十岁的河来说,简直是来到了地狱。河一时之间,五脏六腑翻腾着各种痛苦的感觉:怒火,心酸,愤怒,孤独,耻辱。小小年纪的她心中有恨,但她又是懂事的,在外经受的苦难,回到家只字不提,一切为了不让家人伤心。金河也是勇敢的,在她朋友和家人的开导安慰下,努力学习英语,尽快适应新环境。面对嘲笑欺负她的人也做出了反击。就是因为她的可爱,她的自信,她的乐观,使她交到了新朋友。
看完了这本书,回想我的十岁,真的不及河的十岁,那不只是一个年龄的概念,更是一个女孩自信乐观勇敢的述说。合上书,我也想和河一样,闭上眼睛,让自己飞起来,那种只属于十岁孩子的美妙历程。
和很多名著放在一起,也许《十岁那年》就像海洋里的一朵小浪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它却以小孩的眼睛看待战争,让我加倍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捧起《十岁那年》的时候,第一感觉是简洁而平易,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与书中细细流淌的文字交谈。它不像诗文一样,有隽永诗意的语言。也不像普通的小说用篇幅来牵引细节。它的语言简洁而又不难懂,短短的句子,一行一行的文字,一段一段的故事,一章一章的波澜,就那样被作者简单而又纯净的叙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个一个小女孩在讲自己的故事,她以最简单干净的语言,叙述着一个心灵成长的故事。
书中的那个小女孩金河以她的视角来讲述她的高兴和痛苦。比如战争之前家乡的美丽,战争来临时逃难时人们恐慌逃难过程中家人的忧虑,逃难后寄人离下的凄凉,学会一门新语言的高兴,认识的新朋友的喜悦……这些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时,美丽的更加美丽,忧伤的更加忧伤……孩子不会去渲染痛苦,然而字里行间却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战争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当大战临头的时候,孩子们关心的是已经到来的新年和他们种下的水果和花草。没有战争的祖国如此美丽。当孩逐渐意识到战争到来的时候,战争已几乎摧毁了一切。孩子失去父亲,母亲每天担惊受怕,年长的哥哥各做打算,女孩心中充满了迷惑。离乡背井的惶恐侵蚀孩子的心灵。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女孩学会了看陌生人的脸色。在学校里受不欺负,小女孩原本活泼开朗的个性受到极大的破坏。直到最后,孩子才家人和朋友帮助下振作起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庆幸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感谢我的祖国,给我一片慰蓝平和的天空;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在知识点海洋里尽情翱翔;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陪我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说逃离的对象是束缚与限制你笔下女孩和女人们的东西——束缚与限制——对那些没怎么读过你小说的人来说,太抽象了,是吗?简单的信息把他们的目光引向那个你成长起来的、只有三千居民的加拿大东南部小镇。的确,小镇和郊区的生活,无法不成为一种局限,就像过分的安静、空旷也会构成一种局限,而休闲方式稀少、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微小、因社区狭小而无法不接受私人生活暴露在他人的检视之下,这些更构成某种令人窒息的局限。还有这环境中某些关系的常规、他人和社会的期待、身份的限定种种可能更不易察觉的东西。而你的人物,那些聪明、灵巧、精力充沛和善感的女孩子们,她们是那样的渴望生活,渴望理解,渴望获得更丰富的经历,渴望和他人与世界构建一种更强健也更本质的联系,她们无法不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受困扰,经受激烈的内心冲突,并最终满怀激情地做出自己的反抗,哪怕她们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然而该责怪的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你的小镇,或者世界上大多数的小镇——那样未免就太肤浅也太流于表面了。如今82岁的你,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不也安心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上,并写出了如此精致而自由的作品吗?很难想象,一个作家能够不具备内心的自由却有能力写出如此自由的作品。很显然,你并不认为那些意味着更多元、包容、更多机会和可能性的大城市,就必然意味着更精彩与丰沛的生活,它们并不必然意味着局限的解除和救赎,因为它们自有它们本身的隔绝和局限的一面。
这个暑期,我读了越裔美国作家赖清河写的《十岁那年》这本书。
故事的内容讲述了一个叫河的小姑娘。家乡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传统。她热情的朋友、还有那些木瓜树。但是这一年,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却让她的人生从此翻天覆地。河和家人被迫离开了美丽的家园,搬往美国南部。然而,适应新环境是那么难,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新的邻居、一个全新的世界,河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最终,河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亲朋好友的鼓励帮助下,融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分、浮想联翩。战争太残忍了,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河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感到心酸。一个十岁的女孩经历了战乱、漂流、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遭受了邻居和同学们的排斥,连饭都躲在厕所里吃。但河非常懂事,这些经历她只字不提,不让家人为她担心。河是勇敢的,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她努力学习英语,面对同学的嘲笑她做出了反击。同时河又是阳光的,她的可爱阳光使他交到了新的朋友。
河对生活的态度让我很敬佩,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她没有放弃,坚强的面对一切,重新找回了自我。我想说:“现在的我们,好像生活在蜜罐中,让父母遮风挡雨。可河呢?她那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难道生活在蜜罐中的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吗?”。
埃尔文时隔16年再夺金
与其他高龄冠军相比,36岁的美国选手安东尼·埃尔文似乎并不老,但他已经是奥运会游泳项目有史以来最年长的金牌得主。
这个年龄还在参加游泳比赛的选手并不少,但要说到夺冠,听起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埃尔文曾经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得男子50米自由泳的金牌,这是他时隔16年后再次夺得该项目的冠军。
悉尼夺金时埃尔文年仅19岁,一战成名的他此后陷入自我放纵的状态,一度酗酒成性甚至险些自***,那段曾经疯狂和迷失的岁月从他双臂上夸张的文身也能窥见一斑。这也让他缺席了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则一无所获。没想到里约奥运会36岁的他不仅继续征战赛场,还击败了诸多比他小十多岁的年轻运动员,这样的“神迹”让埃尔文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这近乎荒诞,我竟然还能再来一遍冠军。”
独立身份让阿尔德哈尼伤心
49岁的科威特老将阿尔德哈尼在自己的第五次奥运之旅中终于圆了金牌梦,他获得了男子双多向飞碟的冠军。
在短暂的庆祝之后,阿尔德哈尼的笑容却很快被泪水淹没,因为以“奥林匹克独立运动员”身份出征的他,虽然为科威特实现了“零的突破”,却无法与自己的祖国分享喜悦:“我无法形容我在领奖台上的心情。我拿到了奥运冠军,但我没有办法升起国旗,这种感觉太伤心了,我没法不哭出来。”阿尔德哈尼落寞地说。
由于认定科威特政府违规干预科威特奥委会的工作,国际奥委会于2015年末决定禁止科威特参加里约奥运会。作为科威特最有名的运动员之一,两枚奥运铜牌得主阿尔德哈尼只能以“奥林匹克独立运动员”身份参赛。
其实军人出身的阿尔德哈尼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甚至拒绝了出任独立代表团旗手的邀请:“我不想持奥林匹克旗帜出场。我是一名科威特军人,在任何场合下,我只能手持科威特国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