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学校里,我们的老师每天跟我们讲的话里总是少不了要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的安全话题,我听得耳朵都快生茧了,觉得老师未免太啰嗦了吧。妈妈却说,安全无小事,如果平时不注意那些安全小隐患,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故。我对妈妈的话也嗤之以鼻,大人怎么说话总是“三句不离安全”啊?直到这学期发生的这件事,我才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才感受到安全的确无小事。
那一天是下午第一节下课时间,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又不约而同地聚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下玩“推火车”,六七个同学分别把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排成了一列“小火车”。我们一边嘴里不停地学着火车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一边推着前面那位同学开动“火车”,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几位上完卫生间回来的同学也不由分说就加入我们的队伍,还在后面用力地推。突然,一阵哭声盖过了我们的欢呼声。“老师,茹燕流血了”,有位同学大声地喊着告诉老师。我们立即停止了玩闹,纷纷围向茹燕同学,只见她脸上的血越流越多。老师先检查茹燕的伤口后,马上报告学校。不一会儿,一位老师赶快把茹燕载到旧镇卫生院就诊。上课了,老师问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一头雾水。因为我们当时玩得很高兴,谁也没注意到她。
第二天,茹燕眼角边贴着一块伤口包扎布来上学了,老师让她说说事情的经过。我做梦也没想到,茹燕竟然指着我,说是我撞到她,使她摔倒后撞在桌角的。我顿时蒙了,当时我又没跟她玩,怎么会撞到她呢?老师说:“伤口离眼睛只有一厘米,如果撞到眼睛,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吓了一身冷汗。接着老师又开始“老调重弹”:“我们的教室、走廊空间小,下课期间不能在这些地方追跑打闹……”直到那时,我才感觉到老师不是在唠叨,而是在挽救我的幸福。
同学们,平时我们总是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忽略了这些安全小隐患。通过我身上发生的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安全无小事,防范靠自己。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
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好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大事,有多大?小事,有多小?
往往在人们的意识中大事要办好,很难很难。可小事要做好,却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伟人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大事的起源多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事经过日积月累,最终终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No.1
温家宝曾在他的发言中提到过一个这样的事:每个人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似乎有些太小,乡政府、市政府都可以帮你解决。可把这件事当成是1,把1乘以13亿,这个问题就变得很大,大到国家需要召开会议来全面讨论才能解决。于是个人的小事变成了民生大事。
No.2
一个很成绩不是很出众的学生和一些同学来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博士的.实验室里听演讲。后来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带笔记本,所以博士让他的助理去那了一些纪念簿出来发给他们,以便他们记笔记。所有人都是漫不经心的接过纪念簿,似乎在接一个在普通不过的本子。但是,只有那位成绩不是很出众的学生有双手接过纪念簿并向助理道谢。这被在一旁默默观察的教授看在了眼里。最后这批学生就要毕业了,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被保送到博士的研究所内,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博士竟然点名让那名双手接本且成绩并不出众的学生去。大家都很疑惑这是为什么。博士只说了一句话:“知识的掌握可以用努力来弥补,但是他对待事物的态度确不行。”多年后,这名学生成了闻名国内外的科学家。
No.3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可是最开始教达.芬奇画画的老师却让他画鸡蛋。刚开始他很厌烦,但是他仍旧坚持画下去,最终他发现画的鸡蛋每个都不同,线条也从生硬到流畅。后来因为“画蛋”时间的影响,他成了一个驰名世界的画家。
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告诉我们小事积成大事,细节小事的好坏决定大事的成败。做好每一件细节小事比做好一件大事更难。有句话说得好:“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因此多向身边的人取取经、问问道吧!每天前进0.1厘米,日积月累,我们也终会走出一条成功之道的!
要牢记成功的基础在于平时,制定一个小的目标,逐步完成大目标,只要坚持不懈,“铁柱也能磨成绣花针”。坚持的尽头就是成功的曙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脚印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提起生活中的小事,就像大海中无数朵浪花,美丽又让人难忘。就让我采撷其中最美的一朵,说给你听吧。
在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望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吃过了午饭,奶奶便说:“芋头已经成熟了,刨些给你们带回去吃吧,又香又嫩,可好吃了。”我想:刨芋头一定很有趣吧,我也过去凑凑热闹。想到这里,我连忙对奶奶说:“我也去。”奶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和奶奶来到长芋头的地方,只见芋头叶子又肥又大,十分茂密。奶奶左看右挑,终于看中了一颗,在芋头根旁把叉子竖直,然后用力一踩,叉子便插进泥土里去了。奶奶按住叉柄轻轻一翻,一颗芋头就离开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顿时,我看到了许多小芋头。我看着奶奶这一套轻松利索的动作,心想:这招式,三岁的小毛孩都会,更何况我是班上的“小能人”呢?于是,我信心十足地对奶奶说:“奶奶,让我试试吧!”“不行,你弄不动的。”奶奶笑着说。可是,在我的“死缠硬磨”之下,奶奶终于答应了。我吃力地拿起叉子,跟奶奶一样,把叉子插进泥土里,插是插进了,可怎么样把这么大的一颗芋头弄出来又成了问题。我几乎使出了全身力气,也压不动叉柄。我想出了一个方法,先压倒一半,然后,一屁股坐在叉柄上,芋头终于刨出来了。可是,它并不是很听话,一出来便朝水沟里滚去,幸亏我眼疾手快,一个劲儿地往上拽,终于拖了上来。我看了看手中的战果,已是“损兵折将”。
这次劳动虽说是一件小事,但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会了刨芋头,更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但大部分过去了就忘了,只是有一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到现在还忘不了。
事情发生在前一个星期,老师要求几盆植物到学校里来,我买好了植物,把它放在爸妈的车上。等到要去姑姑家的时候,我早已把植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到了姑姑家,我才发现我的植物忘在爸妈的车上了。我既担心又害怕。担心的是:我到星期五才能回家,植物放在后备箱里将近一个星期,它会不会因为没有阳光太长时间就会枯死呢?害怕的是:老师说了要带植物,可我忘记带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呢?这样一直到星期二早上,我正准备背起书包上学却发现我的植物好端端地放在地上。我想:我是不是眼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真的是我的植物!我赶紧问姑姑是怎么回事,姑姑说:“昨天晚上你睡觉以后,你的爸爸10点多钟送来的。”听到这句话,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爸爸每天一点多就要起床去拿菜,昨晚又匆匆忙忙赶上来给我送植物,他的睡眠时间只有那么一点了。如果我星期天细心一点,就不会让爸爸白白损失那么多宝贵的睡眠时间,也不会让爸爸从家里亲自跑上来给我送东西了。
我现在才到父爱的伟大,以及父亲那种无私的关爱。以前,我总以为父亲不爱我,可我现在才知道父亲一直都在深深地爱着我,保护着我,一直都在关照着我。尽管我没有见到爸爸送植物时的场景,但我任然体会到了浓浓的父爱。
近日,一段“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记者向医学、营养学专家求证,专家表示,这一消息为假命题,樱桃核致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5月26日《京华时报》).
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风险社会,“樱桃核有毒”无疑触碰了老百姓关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敏感神经。在一个“吃货”盛行的时代,有不少爱吃樱桃的消费者;危言耸听的“樱桃核有毒”不仅会影响商家的生意,也会加剧老百姓的心理恐慌——尽管吃5颗樱桃核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保护,人们往往采取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对樱桃“望而生畏”。.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受众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进一步加剧了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当下,谣言进一步切割了稀薄的信任存量。“樱桃核有毒”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一个时代的病症。只有让真相越早抵达,谣言才会越快攻破。不论是提升制造谣言的违规成本,还是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及时以“信”辟谣,抑或提升公众参与、减少谣言的以讹传讹,治理五花八门的谣言,显然需要多方合力。.
一名男子“对不文明说不”,愤然将机场候机的另一名乘客脱下的鞋子扔掉的视频在中国网上窜红。
厦门机场候机室,一名乘客脱鞋袜自顾自的睡觉,不仅形象不雅,也给其他候机乘客带来不适。一名乘客对脱鞋袜者“扔鞋治陋”,表明了部分乘客对脱鞋袜者的不容忍和制止,此举也在网络上引发不同声音,有赞有疑,相应的争论,势必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文明含义的认知。.
而对于“扔鞋者”来说,其首先是一个有朴素文明认知的人,有的网友称之为“捍卫文明的侠”。在“扔鞋者”看来,把鞋子扔掉,是对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惩戒,让脱鞋者知道不文明行为之失、之痛。“扔鞋治陋”,仍然有很大市场。如对别车人进行反别车教训,如对不文明行为人进行人肉搜索,如对小偷游街示众,等等,每一种朴素的捍卫文明,都在以捍卫文明的名义为一些“捍卫文明的侠”所津津乐道。.
然而,“扔鞋”与“治陋”,到底能有多紧密的因果作用还不得而知。当脱鞋者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鞋子被扔并且知道扔鞋之人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是脱鞋者自惭形秽,为自己不文明行为后悔不已;二是毫无悔意,且要与扔鞋者理论甚至还有可能大动干戈。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每一个公民,都有对不文明行为制止的道德义务,但受限于主观和客观各种原因,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有时还有不同理解,有的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扔鞋治陋”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争论,能够更加引起人们对文明和维护文明的再思考,这才是此事件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不能突破不文明行为的烈度和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制止不文明的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烈度相匹配。“扔鞋治陋”显然也应如此。扔了他人的鞋,不管这双鞋价值多少,已经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难以为文明价值所包容。.
作为当事人,“扔鞋者”可以敦促机场对睡觉者进行劝阻,或者也可以叫睡觉者要注意个人不当行为,做一个“捍卫文明的绅士”。这两种措施,都要比“扔鞋治陋”要缓和得多,也比“扔鞋治陋”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要小得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