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书中有的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是孟子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远,就是前一代的夏朝(夏桀)。这是《孟子》一书里《离娄(上)》中孟子针对君王治理国家要效法先王的仁义之道,将仁爱之心与法度结合起来的施政理念的论述。
孟子先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及“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强调了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要效法尧舜之道,要以此为榜样,否则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这突出地表现了孟子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来告诫统治者不可“有违王道”,并借孺子之歌(童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澈的沧浪水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水洗我的双脚)以及孔子对此的评论: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学生们听好了!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脚,这是水本身所决定的)孟子由此发出感叹:“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采用了先疑后决的\'方法,首先提出了问题引起警觉,接着又引用具有对偶句的童谣,通过沧浪之水的清浊对比,说明人被尊崇或被轻贱皆是由其本身的善恶造成的,从而引申说明了人的荣辱,家庭的祸福,国家的存亡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殷鉴不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被流传下来并广泛的使用。但深悉其原意及出处,对我们了解孟子思想及其“仁爱”,“王道”的理念是十分有益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苍生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苍生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能够达到圣王的境地。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承继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具有,事业兴败,都与能否有忧患认识相关联。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此中次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意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重视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记着士的觉醒,对中国学问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当前,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
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民本思想的先驱者。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孟”思想后来也成为中国封建思想的主流。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道”的学说。“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出这样的政治理想,根源于他的民本思想。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人的价值提高,战国时期人的力量更充分地显示出来,统治者也不得不重视百姓的力量,于是重民思想发展起来了。孟子更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暴君可诛的主张,还指责了暴政之下严重的阶级对立:“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王道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合理的民主因素。但他的思想依然是剥削阶级的,他虽然看到了社会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但他以社会分工为理由来论证社会上剥削制度的合理性。
孟子提倡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他的性善论是道德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他提出要找回善心,就要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这便是孟子的认识论,这种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它的进步性是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对西周以来传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观作主观主义的改造。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