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初识:这有什么难的?!
认识到台阶的含义是在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上。那是一节公开课。老师是个高高瘦瘦的大美女。可能因为那时她穿了一袭黑衣,我们便叫她“hacker”了。只记得内容其实并不难,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老师说所谓宽容就是要给别人台阶,还举了几个例子。hacker是个教学十分丰富的老师,讲的也自然是非常入境的,课堂上一直充满着同学们银铃般的欢声笑语。课末,正当我们轻轻松松准备下课时,hacker却突然深沉下来,严肃地感叹道:“别看课上内容简单,你们要真正做到可真的是不简单哪!”
可是,给人台阶,有什么难的呢?!
再遇:给个台阶不简单
三年级,那天下着暴雨,天阴沉得像一块又脏又旧的抹布,严严实实地罩在我们的头顶,一下遮掉了所有的明亮,使我们甚至有些透不过气。耳畔有雨滴“噼噼啪啪”打在遮雨板上的声音,真是十分扰人心。没办法,我因为下楼忘带伞又懒得上去拿,只好跑着去培训班。真是郁闷透顶!
好不容易终于钻进暖融融的教室,却只听同学们看着我窃窃私语着。忙不迭躲到角落坐下,向边上一人打听着。
“豆豉(gu,哈哈!”他一边说着一遍大笑。
无疑,是她,我最好的朋友,竟然把我的糗事当做了笑柄讲给同学们听。看着同学们嘲笑的眼神,我的脸发烫着,一时间不知所措……
从那以后,我很少在周末找她玩,即便是课间也极少和她讲话了。尽管她已经道了好几次歉,我也时不时会提醒自己说:算了吧,就为这么点小事,不值得少一个朋友的,给个台阶让她下吧。
这时才发现:这个台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给……
醒悟:他让我明白的台阶
五年级的春节,在酒店里吃饭。纵使有着大大的停车场,酒店门后车辆依旧非常拥堵。
“刺啦——”
车与车蹭过的声音。
也不出乎意料,我们的车上出现了一道显眼的划痕。有少数人下了车,好奇地围了上来。他们在一旁唏嘘着,猜想这接下来的事。
会吵起来吗?会被勒索吗?会打架吗?……
无数个胡思乱想的念头一瞬间划过我的脑海,却又立刻悄无声息的打消了。
“先生,留个电话吧,我们帮您修吧!”旁边的车上下来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不敢说看上去十分潇洒,但倒是像个和善的人——他的脸上有一种诚恳的笑容,散发着一种朴实的光芒。原本也没打算要怎样,我们也就接受道歉,至于修理也甘愿自己承担了,毕竟态度很好嘛!
短短的十分钟,我却如醍醐灌顶。
这件事的解决靠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那一个台阶了。他先道了歉,给了我们一个台阶,我们也就不再计较了,还给他的也是一个台阶,事情也就解决了呀!那么我和好朋友为什么而僵持呢?仅仅因为她的一句话吗?我没有理由因为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白白失去一个朋友呀!我们退一步,又有多难呢?
于是,在那以后,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亲密。
思考:假如多给别人台阶
后来反复思考,发现仔细想来,社会上很多冲突也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如果每个人都提高自己的觉悟,在遇事时不那么冲动,能相互给一个台阶,很多不必要的冲突都是可以完美化解的。这样百度的头条上也不会天天都有打架斗殴的新闻出现了吧。
台阶的故事,亦是我成长的故事,也愿能成为社会成长的故事。
——后记
小时候,台阶是三块不太光滑的青石板,
父亲坐在上面,
我摔到下面
后来啊,台阶时被鄙视的地位
父亲在山里,
我在家里
长大后,台阶时父亲努力的结晶
父亲坐在上面
村里人走在下面
而现在,台阶是父亲跨不过去的坎
我长大了
父亲老了。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根据学习推荐精读了这篇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解读和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简明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坐在昨日的台阶上,
手指抓着青石板旁,
依稀记得当时模样,
只是时光已非当年。
望着今日的台阶上,
凹凼不平已变样,
如今台阶气派光亮,
只是年迈父亲找不回健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