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的\'勾践,距离被众人拿做励志典范的勾践要差很多。史记中,勾践只做到了“尝胆”,但其实并未真的“卧薪”。而最早有“卧薪”这一说法要到宋朝了。而尝胆也不是印象中的将苦胆挂在面前时常尝一下,事实上这样做的话动物内脏早腐烂了。应该是有个托盘之类的,经常放着动物的胆,象征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还是用“贤”形容过勾践,他也远不是传说中的典范。他应该是个暴躁并且缺乏智谋的人。如前半部被吴军打败的时候,他立马提出“***妻子,火番宝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劝慰下才打消了念头。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间进行斡旋的时间里,焦虑的情绪让他又不免自问“吾终于此乎?”作为领导者,大概这个时候脑子里应该是一片空白才会这样说吧。
仔细再看,全文中勾践唯一出的谋略是在进攻吴王夫差时,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阵前抹脖子自尽吓到了敌军,这才一鼓作气打赢了战役。这一低劣的行为在军史上应该也只有战败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谓“贤”,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比如内政交与文种,外交与战争交与范蠡。仅就这点,作为领导者就算成功了。
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文种和范蠡。文种宽厚,细致,因而擅长“填抚国家,亲赴百姓”,而范蠡则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与他。而两人的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践无法分享胜利的迹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暂时得罪勾践。而文种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却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告病”是一个委婉的行为,也许他试图给君王“我并无威胁”的信号。但这一下策却给勾践一个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并未下手提供了时间。
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从小就记住了勾践这个名字。 对于小孩子,这不是个好故事,它让我们从小就记住了什么是仇恨,执着着而不肯予乐慈悲。成年人,倒是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英雄本色。
何谓英雄?
忍辱负重,以天下为己任,耐一时之窘境,拓来日之方长,是谓英雄。匹夫见怒,拔剑而起,以此不齿楚霸王。勾践兵败,困会稽山,仅五千余众,然为他日计,为夫差臣,妻为妾,取封侯之地,终日侍奉吴王左右,为何?国仇家恨使然。吴有子胥之辅,称霸中原,当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之际,勾践厚积薄发,这一谋,竟谋了22年。
勾践于吴王左右,旦暮不敢怠慢,始得归国。三年,勾践修养生息,增强民力,先下诏全国,鼓励多生子嗣,这样就增加了国力的基础——人口。后兴百业,以身示范,吃自己种的菜,穿王妃自己缝制的衣服,可谓内修政治。对外,联合吴国的敌对国——齐、晋、楚,可谓外连诸侯。在外交上,表面上供奉不断,并挑唆吴国东征西讨,使吴国民力凋敝。勾践其用心不可谓不深矣!
文有文种,武有范离,挟二十年恨,一朝破吴,遂困夫差于会稽山。公孙雄膝行代步为夫差请成,而勾践效前时之故事,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之慨,遂***吴王。吴王临死遮面,谓无面目见地下子胥。总体看,勾践一直在等机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将人人喜爱的美女宝器径相送吴,可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同时,他克勤克己,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以国家为己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一点点地削弱敌方的外势和内势,不失时机地骄奢吴王,消耗吴国实力,并用美人计,致使“君怜而无是非”,终于,一蹴而就而成霸业。
教训有三:
1、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免留祸患。
2、忍辱负重,大业为重,不计一日之短长。
3、内圣而外王,修身齐家方治天下。
在3年里,吴国艰苦训兵,再次向吴国发起战争,3年的苦心没白费,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向新吴王夫差提出讲和,吴王最终看到了勾践的诚意,答应了他的请求到自国做奴隶。
在吴国的勾践,受到了奇耻大辱,还被安排在了一间小草屋里,房梁上还倒挂着一袋苦胆,勾践每次吃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尝尝味儿,好时刻提醒自己不王吴国对越国的羞辱。
在范蠡的惜舍和西施的帮助下,趁吴国攻打齐国的机会下,攻打吴国,令吴国防不胜防,最后大败,吴王后悔极了,当时不该不听伍子胥和太子友的劝告,如今后悔莫及。打败了吴国的勾践当上了中原霸主。
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有许多的感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一国之军君,为吴王做奴隶,心中一定愤愤不平,但为了自己的\'百姓还是忍着愤怒为夫差当牛做马,他的不顾牺牲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我认为,还有一个人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那就是西施,她不顾自己的情感,做勾践打败吴国的一颗棋子,以自己“沉鱼落雁”的美,为越国做出贡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