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
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是谁,让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是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是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到今,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孝心故事在民间流传着——“缇萦上书救父”、“花木兰替父从军”、“伯愈敬母泣杖”等等。他们这种行为、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娇生惯养,象一个个小公主、小王子似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平常对父母呼来唤去,自己的事情都等着父母来做,父母跟仆人没什么两样了。
你应该很小就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爱的可贵,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伤心的时候,有人替你擦眼泪;在你高兴的时候,有人比你还高兴;在你不顺心的时候,有人鼓励你要坚强;在你不痛快的时候,有人承受着你的发泄;在你生病的时候,有人半夜起来为你喂药……然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做过什么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现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渐渐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打架、偷窃,父母常常碍着面子给别人道歉。电视上也经常看到儿女成家后就把父母赶出家门的例子。其实,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能健康、幸福、快乐。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情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因此,借此书信文化活动,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受人邀请到家里做客,房主请小孩吃水果,小男孩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当快要走的时候随手拿了两个放到了袖子里,在向房主告别的时候突然从袖子里滚了出来,房主看到后很惊讶,就问小男孩原因,小男孩尴尬地说:“我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个,我想让她尝尝。”听到这些话房主很感动,就让小男孩带走了。
这是我很久以前看的故事,细节已经看不清了,只依稀记得大概内容,但是从我平淡的叙述中你是否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呢?尽管小男孩的做不妥当,可是他的初衷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是我们的榜样。
对亲生母亲孝顺那是理所应当,可对继母孝那可就难得一见了。
有一个男人,他的妻子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不久后,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由于这个小男孩不是她亲生的,小男孩受尽了委屈,有一天,他继母生病了很想吃鱼,可这大冷天的哪有卖鱼的,小男孩知道后就来到了小河边,面对着这厚厚的冰打了一阵哆嗦,然而他二话没说就脱起了衣服,他想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这冰,终于冰化了,小男孩捉到了鱼,可这时候的他已经没了体温,全身都是紫的,继母知道后,感动不已,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小男孩关心至极。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试想这个男孩连继母都肯献出生命,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父母不孝呢?百善孝为先,这我们都知道可又有那个付诸行动了那?我们不给父母找麻烦,跟他们吵架,对他们来说就谢天谢地了,孝顺也许只有在梦中才会发生在他们身边,现实中从未想过吧?
如果你从我的文章中受到了一点启发,有一点想改变的念头,也不枉在我文章中浪费了那么长时间,赶快和你的父母们聊聊吧,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了解你的内心,让他们知道你正在改变,这样你和你父母之间会更加和睦,我想着也是孝顺父母的体现。
让我们做一次孙悟空,来一次七十二变吧,期望看到不一样的你,尝试虽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尝试机会为零。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中国人素来重孝,千百年来,无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到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顺,是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德。
孝顺,能都拉近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对父母的最基本的态度。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母,是生我们养育我们之人,正所谓“养育之恩大于天”。对于做儿女的来说,这份恩情我们无以为报。唯有孝顺他们,是我们唯一报答他们的方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中对孝敬父母的方式做了很好的概括。千百年来无数孝顺父母的故事仍然流传至今。郯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夫,江革行佣供母。无数例子证明了,孝顺父母的态度,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孝顺,能够使家庭和睦,是处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好方式。晋人王祥,冬天不顾寒冷,躺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融化,冰下跃出两条鲤鱼,他拿这两条鲤鱼孝敬继母。继母因而被感动,从此对待王祥如亲生儿子一般,使得家庭之中能够和谐相处,谱写了“卧冰求鲤”的佳话。春秋时期的闵子骞亦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美谈。他的孝顺让继母悔改,“芦衣顺母”让一家和睦,不再有所谓的家庭烦恼。再看当今社会,因为不孝敬父母,而牵扯出的许多家庭纠纷,甚至是发生了许多令人惋惜的伤心事,使得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亲情不在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因此,孝顺父母,有利于一个家庭的和睦。
孝顺,能够让你受到人们的尊敬,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西汉汉文帝在母亲重病时,衣不解带照顾母亲。对于母亲的用药,必须亲口先尝过才能放心让母亲服用。高高在上的帝王,也要如此孝顺母亲,可见孝顺父母与身份的尊贵与否并无关系,而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的事。汉文帝因此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孔子的学生子路,也十分孝敬父母。曾经多次到很远的地方背着米回去孝敬父母,谓之“百里父母”。他因此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司马迁曾说过“父母者,人之本也”。由此可见,孝顺为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和品德。古语曰“乌鸦知反哺,羊羔之跪乳”。父母的养育是人世间最深沉的爱,而能报答父母这份爱的,唯有孝顺而已。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中,从道义上来说,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学会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才能在当今和谐社会中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源于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哺育着我们成长,是他们来成为我们生活之路上的护航者。然而,其实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背上了孝敬父母的这个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从古至今,人们都应该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子路借米救父母”,“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孔融让梨”这些故事都可以充分的证明了,孝敬父母在中国的传统的美德中占据首要位置,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给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力。然而少年的时光充满着无限快乐,但是也伴随着求学的喜怒哀乐,其中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酸甜苦辣。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劳,任劳任怨。每当看到父母的黑发中增添的银丝,发亮的额头前留下岁月划过的痕迹,就会有一种力量在不断鞭策着我,让我们去认真的学习,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这也是一种行孝之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都还不能顺理成章的去完成,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将会成为孩子的父母,然而我们孝敬父母的方式也不只是你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在父母停下来休息时你递上的那一杯凉茶,在他们辛勤劳动流下汗水时递上的那一块毛巾,在你学会第一次做饭时端上餐桌上的那一顿晚餐。父母喜欢的东西,子女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为他们准备,父母不喜欢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道不远人,父母面前能尽孝,才符合道义。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孝敬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如果我们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就相当于一枝花插在花瓶中,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原有的根。养育之恩须图报,望子成龙梦成真,孝顺家风世世传,绵延不绝代代兴。道也,非远人者,孝也,尊父母之所敬也。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陪老人谈天,孙子们也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孝的体现。
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从古时的一味顺从发展到今天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尽孝,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他们那里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家长只负责把儿女抚养成人,其余则撒手不管,全无关系了。而家长到了晚年,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我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当邮差来送养老金清单时,发现这个老人已死去多时了。是由于突发心脏病而亡。据了解,她有九个儿女,个个生活得都不错,还有一个是大资本家。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圣诞节时收到几份小礼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儿女也未曾表示过什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异。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可见,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可见,上至领袖,下到百姓,无一不在遵循着“孝道”,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们青少年理应继承这一美德,决不能像那幅漫画所画的那样做,而是进一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
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代表着一种修养与品性,它是中国式的感恩,延续千年。孝是没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从古籍的字里行间品味出孝的强大魅力以及它给予我们深深的感动。
为什么孝的精神能够延绵千年而依旧新鲜?那便要从孝的含义说起: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护,这是一种爱的传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的母亲正是伟大的中国父母的代表,而这个故事也承载着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付出的极大努力。孝是亲情的重要部分,它基于血缘,却没有终点。李密在《陈情表》中真挚陈述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是一种感恩,这并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不是礼尚往来,而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与感念——我想,这就是虽然相隔千年的时间与空间,孝的精神依旧能够打动我们的原因。
想要做到孝,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做法为标准呢?孟佩杰可以是典范,李密也可以作为参考。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每个时代都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依我之愚见,当今时代提倡孝道应当将传统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的孝道才会有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
从孝的本意出发,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尊敬、爱护长辈。他们为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物质代价,但最重要的是,爱的付出是无法衡量的,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他们的心力交瘁。待到他们年老了,我们长大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来重温当初的温暖与甜蜜。尊敬与关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基础的孝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这是如此神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孝敬长辈,更要做好自己——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成为一个可以走到哪里就把正能量带到哪里的温暖的人。当长辈的脚步被岁月放缓,这种生命的活力方能使他们感到宽慰与骄傲。
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将他们的关怀视为无限制的爱,也不能凭臆断敌视他们的教导。在与长辈相处时,我们不应该过于拘束与畏惧,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但同时也不能太激进,要理性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与长辈沟通交流。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广大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处事能力的人,这样的孝道也是时代所要求的。在对待长辈的态度上,我们不能时时迷信长辈的话,但也不能不听教诲、拒绝人生经验的传授;我们要敢于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任,同时也要及时使长辈知道我们的发展状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传诵千年的箴言,无数次地叩动沉睡的心灵。孝,是经不起追悔莫及的感恩,行孝道,于足下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