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天性是不可教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天性的生成是由生命的进化历史决定的,是经自然选择的,因而是自在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
儿童文化习性的塑造,首先应当了解儿童,了解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需要与成长的规律。蒙台梭利将儿童的需要视作来自生命的呼唤,认为孩童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于一种神圣的力量。所以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教师与成人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是一种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的过程。她说,“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因此,顺应儿童天性,成人首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者。
寒假前,我们学校发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我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这本书,对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帮助。我对第一章“儿童是谁”中的第八节“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第二章“儿童文化”很有感触。
现在大多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个个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大人们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学钢琴,从小就只能和各种各样的书本打交道,甚至有的家长连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间都要一并剥夺。我想,这就是让儿童生活在了儿童本身的生活之外了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个性就只能被完全束缚住了。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化才能往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去进行儿童教育。通过这一次的继续教育,我也发现自己在了解儿童和如何进行教育的方面还是相当匮乏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汲取书中精华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更适于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有一种幼儿读物叫绘本,是非常好的教材,它可以提供幼儿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内容。比如最近,我们班在欣赏《为什么不能》的早期绘本,它里面讲述到了几种小动物因为自己不具备的`本领而产生的疑问,小青蛙望着蓝天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在天空中飞?”小鸟又想:“为什么我不能在水里游?”小鱼想的是:“为什么我不能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小乌龟也想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地走路;小兔子希望像小猴子一样在树枝上荡秋千;小猴子希望上幼儿园。这些小动物个个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别人一样的本领,却忽视了自己的长处。为了能使幼儿理解绘本的图意,明白绘本所蕴含的道理,我采用观察—猜想—分享的方法,让幼儿先观察仔细画面,发现画面上主人公的表情、动态等,接着猜想它们可能出现的情况,它们之间的对话,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去发现,然后组织语言去表达,在这一系列的动用感官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涵盖了丰富的可供幼儿吸收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价值。只要教师组织引导得当,那么对幼儿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寒假的午后,我静静的坐在窗前,沐浴着阳光,惬意的翻阅着书本,安静阅读、细细品味。平时的工作都过于紧张而繁忙,人也不知不觉变得浮躁起来。但是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我的内心才是宁静的。作者二十几岁就出书,因为执着,所以他能领略到如此出色的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的研究。为此,我以一颗淡泊的心灵开始阅读的的旅程。简单的一本书,却囊括了儿童哲学、文学、历史学、精神学、心理学,顿时对作者的钦佩油然而生。作者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完成自己的作品阅读了多少,积累了多少:从古代的老庄到现代的贾先生;从外国的黑格尔到中国的杨适;从诗词散文到论文杂谈;从哲学、文学再到生物学、心理学。实则让人感慨啊!
福禄贝曾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朴、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教育界提倡“请蹲下来看孩子吧!”其实就是想让我们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儿童,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当我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的第一章《儿童是谁》之后,对儿童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我们不仅是要尊重儿童,更要以儿童为师,要读懂儿童。
儿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纯净而又善良,他们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世界充满想象。在一次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了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大树。当我看到小宇的画时:画面凌乱,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树叶居然用了灰色!“这是什么树啊?”我脱口而出。小宇似乎很委屈,弱弱的的说:“老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还有……很多泥土,所以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我愣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是的,当我用孩子的眼光、以一颗童心来看他的画时,原来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树被强劲台风刮得东倒西歪;泥沙淹没了树干;是多么生动和形象啊。其实,如果总是习惯用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则会扼***孩子的兴趣、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些时候,我们更应该靠近孩子一些,更天真一些,不要以主观臆断,多“请教”孩子。于是,我连忙拿起小宇的画,很诚恳的对小宇说:“小宇,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的画这么棒!”
但是现实生活总有些现象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在过早的“成人化”教育中度过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于儿童幼小美好的心灵中,而是反过来将他们的天真来浇灌自己,我们的确需要更走近儿童,读懂儿童的一言一行,读懂儿童的所作所为,读懂儿童的丰富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儿童的启蒙者,才能谱写出更美好的乐章!
为了达到培养的目标,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而餐后的故事欣赏不失为一个好时机,既可以让幼儿餐后得到休息,又可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想象。例如有一天,我在午餐后让幼儿欣赏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孩子掉进水缸会有什么结果?”“司马光砸缸是砸在缸的什么部位?为什么?”“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好的?”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我还围绕一些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设计了提问,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妇女节来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幼儿活跃思维,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创设条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