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是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首个舞台;是塑造我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奋斗,将会成为我们最好的伴侣。
转眼间,两年时光已经消逝,我已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奋斗而不能一味怀念过去,否则将会被回忆所侵蚀。为此,此前基础训练都要抄袭的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却买了几本厚厚的课外练习;星期六要睡到十点才起床的我,像打鸡鸣似得,每天清晨就起来念英语;周末每天要打十几个小时篮球的我,又给自己下了“禁球令”。整天整日的我伏在课桌前奋笔疾书;甚至连下课休息的一点时间也被我充分地利用起来。因为我完全明白:天才源于百分之一的智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挫折的人生命运之前奋笔疾书,终成《史记》。海伦。凯勒在身患残疾双目失明的逆境中,依靠惊人的毅力,终于写成令世人震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不幸遭遇前,用心奏出了世界最强的音乐之声——《命运交响曲》。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用锲而不舍的奋斗,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后人的颂扬,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凭自己的奋斗,实现远大的理想,赢得生前身后名。
停下手中的笔,这奋斗似乎难以让我继续,我暗暗的想放弃。但当我转过头一看,同学们都在埋头苦读,一丝不苟,我不禁感到羞愧。一股斗志又在心中燃起,学习的海再无边有刻苦为舟,书上的山再陡峭有勤奋为梯。我仿佛看到眼前的苦难已不再是苦难,笔又在我的手中不断挥转,我要用它描绘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初三,让我携奋斗一起同行。
在墨香中,轻轻提起毛笔,在粗糙的宣纸上写下重重的一笔,那是我书法之路的开头,那是我书法之路的第一笔……
——题记
在我所有才艺中,书法是练得最久的,也是我最喜欢,记忆最深的一门才艺。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白纸黑字,不管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各有各的美,而我对书法,就是一见钟情,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这要从我与第一次接触书法说起。
记得去学书法的第一次,我心中满满全是不乐意,这是妈妈硬要我去的,我可忘不了以前那半途而废的舞蹈,我可不愿意再受一次折磨,可不乐意归不乐意,我还是和妈妈来到了书法课堂上,那时我七岁。
一位已过花甲的奶奶在门口迎接,寒暄几句后才知道这位杨奶奶和自己的奶奶以前是同事,为此她非常关照顾我,牵着我的手指着第一排位置让我坐下,我的对面是一位小妹妹,后来知道她就是书法老师的孙女。
刚坐下,就看见一位个头矮小,但精神抖擞的老爷爷走到讲台,他铺开一张宣纸,握起毛笔,沉思了几秒,然后在砚台上熟练地蘸墨调整笔尖,离他最近的我好奇地站起身,只见握着的笔在纸上不紧不慢地游动着,分三行写下了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喜欢、认真、观察”,我看着,看着,惊呆了,忍不住的说:“太漂亮了,象印刷的一样。”
他抬起头来,笑着对我说:“你练得好,以后也会写得这么漂亮。”
顿时,心里一阵激动,脑海里闪现出我熟练写书法的样子,此时心里的不乐意早就飘去远远的西班牙了。
更庆幸的是,听了杨奶奶的介绍,知道了书法老师姓赵,是书法学会会长,在全国书法界是位名人,更重要的是这位书法家教小孩学习书法已三十多年了,这在全国都是首例。
我暗下觉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上课了,赵老师首先介绍了书法的历史,接着提问“怎么把书法学好?”大家沉默不语,只见他把刚才写的六个字挂在了黑板上,并让我们大声朗读了一遍,然后解释说:“喜欢一件事,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写毛笔字要学会仔细观察老师写字的每一个动作,然后用笔准确的写出来,一遍不像写二遍一直写像为止,只要认真就一定能写好……”
接下来,赵老师开始教我们如何握笔:食指中指放在前面,无名指小指顶在后面,大拇指作用最大,在后面顶住整支毛笔。
开始写字,我以为会写笔画,没想到是用毛笔画横、竖线。
我心想:这么简单,为什么不教我们写字呢!
赵老师似乎看出我的疑问,说道:“不要小看写横、竖线,横要写直且每笔横粗细均匀,写竖不能歪,每笔竖都一样长,这样把笔用好了才能开始写毛笔字,学好书法这是第一步。”
我没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觉得非常简单,写了几笔,发现我完全控制不了毛笔,横不直且粗细不均匀,竖就写得更难看了,歪歪斜斜的,我连续写了几张纸都没能写好,这时赵老师走来握着我的手慢慢地教我写,他小声说:“心要静下来,写不像没关系,今天写不像明天再写,总有写成的时候,关健是写的每一笔要对照老师写的字样找到不像的,下一笔改正,每一笔更正好的笔画还要懂得欣赏,赞美自己写得好,这样就有足够的信心学好它。”
听了赵老师的话,我信心百倍,心也静下来了,横、竖线写像了并得到了赵老师最高的奖励,给了我三张画,西瓜、云朵和雨点并教会了我如何画。这是我最开心的一节课,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法。
如今,我已经考到了书法的最高级九级,参加了许多次全国、全省以及南昌市的书法比赛,多次获得金奖,可我始终记得那一节课,那整张的横、竖线。
对书法,我是一见钟情,我喜欢它的大气,我喜欢它的全部!
停下手中的笔,闻着墨香,我落泪了,泪珠落在纸上,绽出一朵朵花,可我却是笑着的……
用笔杆子当枪杆子打败对文学不敬的人。
——题记
黄昏暮暮,秋风漠漠,落叶夹杂着细雨,思念夹杂着凄凉,独自在那昏暗的吊灯下窗台边,看树梢摆弄,听文学的心声。
就这样,我与文学相遇,相遇在偶然间的电闪雷鸣,相遇在似水年华的含情脉脉。心,随着文学的脚步跳动,情,伴着文学的潮涌澎湃,这就是文学,一个令我魂牵梦绕。坐立难安的女神!
那一次,我与文学相遇,相遇在那一个风花雪月,相遇在心灵的交会处。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文学,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欢乐,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你是否还记得,我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
我至今仍深深地记得,你教会了我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教会了我像孟子那样“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对我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对我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对我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我怨你为何如今才想起孤独多年的我,我怨你为何如此令我魂不守舍,我怨你为何柔情似水,放荡不羁,豪气冲天,你怎能不叫我迷恋!你让我感到人寰的温暖,你给了我飞行的空间,你圆了我纯真的梦,你激励我要与李清照、文天祥为伍……
那一次,我与你相遇,我的爱人,请不要与我分离……相守——相守
青,青色,生命的颜色;春,春天,人生的春天。青春,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我们正在青春的河流上航行着。
——题记
青春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青春是一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课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对老师的话语仔细斟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考虑。老师提问时,大家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下,同学们经常为谁的数学习题解法最巧妙而争得面红耳赤,为英语做题的最佳技巧讨论不已。学校有集体活动,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纷纷献计献策,精心准备很长时间,努力赛过其他班级。失败了,我们并不气馁;成功了,我们欢呼雀跃,再接再厉。无论成与败,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我和青春亲密接触,体会到了什么是进取,感受到了青春时期特有的求知欲和向心力。
体育课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神采奕奕。篮球场上,同学门奔跑、跳跃,一个个精彩地传球,一个个帅气地上篮,尽管汗水早已湿透衣衫,同学门依旧青春逼人,激烈地比拼。乒乓球台上,也有不少同学在尽情地推挡、削拉、扣***,打得不亦乐乎,把小小的乒乓球打得风生水起。
我和青春亲密接触,体会到了什么是活力,感受到了青春时期特有的拼搏与生机。
课间,我下楼梯时不小心崴了一脚,摔倒在地。顿时,我感到一阵剧痛,差点昏过去。我咧着嘴,***起来。这时有两个同学看见了我,二话不说,搀扶起我,向医务室慢慢走去。到了医务室,我的脚踝已肿得像个馒头。他俩不仅在医生给我上药时不停地安慰我,还帮我垫付了医药费,感动得我潸然泪下。休养几天后,我回校上学,同学们非常关心地问这问那,我走动时,好几个同学争相扶我,无限的温暖仿佛将我的疼痛化解了。
我和青春亲密接触,体会到了什么是友谊,感受到了青春时期特有的团结和友爱。
我和青春亲密接触,感到青春是如此美好。我要珍惜这短暂的青春,为自己的未来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走在那条再熟悉不过、却又三年未踏入的小路上,心中便升腾起一股特殊的情感,似是甜蜜,又像是苦涩。
三年了,自从三年前奶奶病故我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没有来过这个记载我太多太多回忆的地方。我甚至开始后悔自己答应母亲回来看看。
走在小路上,泥土湿润的清香让人放松,我想起了儿时的小屋:院里有一株桃树,小时候的我在树下玩耍、写字、读书;屋不大,却处处洋溢着奶奶带来的温馨……我想,这么久了,桃树早该枯了吧。
推开大门,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惊呆:老屋还是老屋,桃树也还是桃树,桃花也还开放,蜜蜂依旧勤劳,蝴蝶仍在飞舞……脑中突然涌现出这样一段场景:
秋天,小女孩望着凋零的桃树伤感地问:“奶奶,桃树会不会活过来?”老人慈眉善目,笑眯眯地回应:“当然咯,因为它有希望。人活着,要有希望,就像这桃树一样,有了希望,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小女孩捧着下巴,似懂非懂。她的年纪还不足以理解这番话。看着孙女儿紧皱眉头,老人脸上的笑意更浓:“就是呢,你要乐观才能开开心心的长大。”小女孩“嗯”了一声,“奶奶,我会的!”随即绽放出一个甜甜的笑容,老人也暖暖地笑了起来。
如今,画面中的女孩已经长大,而当初的老人却在三年前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颗和记忆中完全吻合的桃树,它还是一样地健康粗壮,满满地开了一树的花。
隐隐地,我似乎再次听到了奶奶慈祥的声音:“人活着,要有希望,就像这桃树一样……”
视线早已模糊。满脑子都是奶奶的面容,奶奶的话语。
风暖洋洋地拂过桃树,也拂过我。桃花忽然活跃起来,随风摇摆,展现着生命的活力。
良久,如释重负一般,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奶奶从未离开过。嗅了嗅空气中泥土、桃花的清香,还存在着当年的味道。奶奶,桃树是您的信使,对吗?您是希望它提醒我要坚强、乐观,才一直佑护着这颗桃树的,是吗?我很想念您,我也会坚强乐观下去,做您骄傲的孙女。
我怎么也想不到,再次与桃树相见时会是这样的心情。无论怎样,它让我明白,要乐观、坚强下去,像它,也像奶奶那样。
“快过来,你看,这个豆角好奇怪呀,为什么是紫色的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你哪找的呀?”
“就在那边,要不我们去问问别人吧!”
“嗯……好吧。”
阳光暖暖的洒在我身上,我看着手中的照片,渐渐陷入了那三年前的回忆。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上四年级的小孩子,而她呢,则是已经上了六年级再过一年就要上初中了吧。我记得也不太清楚我们是怎样相识的了,只记得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
那一年的夏天,她留着一个齐刘海,头发垂落的脖子那里,总是喜欢穿着一条七分裤,上身穿着一个淡粉色的半袖,一身干脆利索的打扮,身材还稍微有点稍胖,我还因此经常调侃她。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既开朗又有礼貌的孩子。她见到什么认识的叔叔阿姨,就总会扬起一个四十五度的微笑,甜甜地说一声阿姨好,叔叔好,也正是因为她开朗又有礼貌,附近的大人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女孩,连我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她的老家不在这里,她常跟我说他家乡如何如何的美丽,那里的水是甜的,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或许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她给人就是这样舒服的感觉。她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女孩,就算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在她这里也会消散不见的,她就好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不会像烈日那么刺眼,也不会像寒冰那样冷人入心。与她相处是非常舒适的,所有的烦闷都会被她包容。她就是那春天的一缕清风;夏天的一股清泉;秋天的一阵果香;冬天的一抹阳光,璀璨而不失温和,她总是能轻易的化解你的不快……
那一年,她搬走了,因为上学的缘故,他们家在她的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这样方便上下学。在她搬走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一有时间就去找她玩,享受着这不多的.悠闲时光。
再见她时也是在一年前我上六年级的时候,暑假到了,她依旧是那个老样子,我松了一口气,好像是要把我这两年的担忧全叹出来似的,这两年了,我担心她变了,我也变了,可现在看到,才发现那些担忧是多余的。我们一起坐在床上,各自诉说着,她向我倾诉她的忧愁,我也一直扮演一个好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好像反了一下,想当年,我还是那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向她说的,这次的见面交谈,让我们的友谊更深了。
不知多会儿的时候,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再深的友谊,不常联系,还是会变质的,但我却不相信,我与她的友谊一定是天长地久,永不磨灭,我深信着!
如是的例子还很多,无不有力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里也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说,同样也是在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然而有些人会认为我讲的这些太宏观,太物理了,或者说话题太大了等等。还有人会这样认为:自然界的确充满变化,而人的命运却无法改变,一个人无法改造社会。的确,精神层面的事物不是说变就变的,但还是能够改变的。
欧洲乐坛有这么一段经典文字:“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生;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当逢迎侵略者的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强迫贝多芬演奏时,贝多芬如是回击了他。贝多芬出身贫寒,在父亲的棍棒下刻苦学艺,不断求索。少年的压抑,青年的迷惘,成年的颠沛流离都未能阻止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世人的冷眼中,他的《快乐颂》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双耳失聪后,他的《命运交响曲》中有力的.搏击诠释了他的抗争;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贝多芬。怎能说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其实人的命运掌握在每一个人自己的手中。
接下来有段话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整个世界,但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太大了……步入中年,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我的家人身上……垂垂老矣,我顿悟如果我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影响我的家人,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主教的顿悟与《大学》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夫子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传播着自己的思想……,如今“仁”与“和”深入人心,孔子学院全球开办,谁又能说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呢?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没有这些人的斗争,世界也许还是中世纪。
从生物的基因到现代的文明;从微小的原子核到广阔的星际空间;从个人的命运到社会的发展;由小到大,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