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年味儿就渐渐地萦绕在我们身边。喜庆的红色成为了春节中的一抹亮色,出现在商店、街边,甚至路灯上。随着春节的到来,年味儿也随着人们的喜悦被大家带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王安石曾经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家家户户把大红色的对联贴在家门上,营造出一种喜庆的节日气氛。
前几年,我们家都是从商店买一幅对联来贴。可是今年,却得由我亲自创作并书写对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联互相对应,就连古代的七言绝句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这个重担就压在了我的头上。
我决定用最工整也最方便的楷书在红色的对联纸上书写一联幅七言对联。思来想去,我采取了普遍许多对联的主题:辞旧迎新。所谓“辞旧迎新”,新年渐渐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了大体的框架,创作对联就显得方便得多了。最终,我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瑞羊挈寒乘风去;下联:金猴携暖迎春来;横批:辞旧迎新。意思就是羊年带着寒风离去了,而猴年带着暖气到来,迎接新一年的春天。
接下来,就是写对联了。每一个字,我都写得十分缓慢,生怕写错了一个字。但是,当写到下联的“迎”字时,我却多写了一撇。我赶紧换一张纸继续写。终于,我写下了最后一个字“新”。我欣喜若狂,赶紧把对联贴在了我家的大门上。
完成了对联,我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并且骄傲自得地在家里转了一圈。表姐在帮我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在卷春卷,香味四溢;其他人到哪儿去了?他们都在走亲访友呢。虽然没了鞭炮,但那浓郁的年味儿还是按时飘到了我们的家里。
买来的对联虽然比我写得好看,但我自己写的对联却不知不觉地令我家的年味儿更浓郁了。
我的爷爷是北方人,在爷爷的老家,每当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吃。爷爷说,早在古代人们就有包饺子的习俗,新春佳节大家吃饺子,是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意思。每次过年我最喜欢最盼望的也是和爷爷一起包饺子。包饺子要准备好面粉、肉、蔬菜等等好多种材料,所以今天我早早的起床,和妈妈一起去菜场把这些材料搬回家,准备大显身手。
全家人动手,一会儿功夫各种材料准备就绪,可以开始包饺子啦。爸爸先把肉、姜葱剁碎后混合在一起,再放一点盐和酱油,搅拌均匀做成了饺子馅儿;另一边,爷爷正在和面。和面可有大学问,爷爷在面粉里放了几个鸡蛋,把温水慢慢倒进面粉盆里,筷子不停的搅动,所有的干面粉都粘在一起像面疙瘩的时候,又开始用手揉,直到面的表面光光的像橡皮泥,就说明和好了。接下来是擀皮,把面团揉啊揉,揉成像一条长长的小蛇,然后用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用擀面杖擀成饺子皮。爷爷说饺子皮要中间厚边上薄,中间厚能防止饺子漏馅儿,边上薄吃起来口感好。我和哥哥姐姐们用手指沾一点点水在饺子皮边上抹一圈,把做好的肉馅放进擀好的饺子皮中,再把饺子皮合拢、捏紧,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全家人齐心协力,一眨眼的功夫饺子已经整整齐齐站了一桌。
饺子包完了,现在该干什么呢?对啦,该把饺子下锅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在锅里翻滚着,等他们都浮上来,加凉水继续煮。十五分钟过去了,饺子们可以出锅啦…闻一闻,啊,真香!我迫不及待的用手抓起一个饺子就想往嘴里放,“呀!真烫!”饺子没吃到,烫得我不停地吹着手指…奶奶笑着说:“别急别急慢慢吃……”饺子吃在嘴里,味道真美味,好吃极啦!全家人一边大口吃着饺子,一边夸我包的饺子好吃,我嘴里和心里都美极了……
记得,那是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
演讲开始前几分钟,我还在为确保成功做最后的准备。
演讲时,我望着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反而更加紧张了,心跳得很厉害,只觉得两腿在颤抖着。
这时,全场肃静了,就连那河边潺潺的流水声,都能清楚可听,我的心更慌,只觉得这种悄然的静,静得可怕,我站在台上,一时呆住了,不知所措,很久没能说出话。
突然,一声清脆的掌声传入我的耳际,是他———校长在为我鼓掌,他沉稳而有力地击着掌,像清泉注入我的心头,似一种花的芬芳传入我的'鼻中,如洪波激荡着我的心扉。
这掌声开启了我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演讲结束了,掌声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地回荡。
掌声,是前进的动力,给了我面向人生顶峰不断探索的动力。
人需要掌声,它能给人以信心。
让我们击响掌声吧!
向着太阳,向着蓝天,向着白云,让它们来传递我们的心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