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直面现实。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记得八九岁时看过一部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它讲述了几个性格迥异、家庭条件相差较大的几个少女青年在同样的18岁青春年华之际所发生的纠结故事。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少年,他才华横溢,可是因为从小父母的关系,而变得桀骜不羁、冷漠。其实他的内心挺孤独、脆弱的——他缺少爱,让人看了真的很心痛。
那时,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蛮青春励志的。因为有一位很优秀的老师最终带着这些迷茫、无助的孩子走出了十八岁的天空。
每个人到了一定的阶段,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情,有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无措、厌倦、迷茫。我们好像一片叶舟,飘荡到了汪洋大海,随时都有沉下去的可能。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的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与支持。
我今年12岁,也算是半个大人了。感觉进入了紧张的学业与各种课外班的世界里之后,和家人、朋友谈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学校里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在家里也是。这就是青春期的一种急躁症吧。每天放学回家了会很累。因为大脑工作了大半天,放学又要体育训练——再蹬着自行车回到家之后,是又累又热。他们回家都已经很晚了,吃晚饭的话只能指望“夜宵”了。我只好自己找一些吃的应付一下。
总是觉得很累。在学校里要做很多琐碎、无聊的事情,更有很多可恶的男生或是小孩来搞恶作剧。好不容易回到家休息一下,没想到迎接我的又是他们噼里啪啦,洛里啰嗦的训斥:你怎么又把衣服随便扔在沙发上?!“那是我姐做的!”这是谁喝完的饮料瓶?我……一见妗妗回来,我们就抱着书包、衣服悻悻地进房间里去。“哼!她还不如不回来呢!”这是我和姐姐发自肺腑的感言。
我们长大了,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我们还有“闺蜜”、“死党”,可以说这些伙伴是我最亲近的人了。我不愿意和我的家人分享我的小秘密,因为他们不会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听。我的害羞逐渐变成了一张冷漠的隔离网。大人们永远不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看到的远远比想象简单多了。
杭州,这个古色古香并有着神韵美的地方是我梦寻已久的,去年我有幸至此。初入杭州,一场小雨应时而下,雨点细细密密,落在脸上丝丝凉凉。薄雾升起,细雨蒙蒙,整个杭州都被笼罩在了这烟雨之中,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用她那白皙如玉的手,拉起了轻薄的面纱,留给我这个游者的只是一片朦胧。
雨落、云过、雾散,美丽的杭州向我们展现了她至美的一面,在她的`身旁,有着一条不起眼的古巷。初来乍到的我对这古巷饶有兴趣,便撑着绣花伞决定一览这座古巷。古巷两旁墙壁上的青砖黛瓦,虽已历经岁月的折磨和雨水的冲刷,但丝毫不失它的本色。古巷里的人不多,给人以一种凄清、寂寥之感,有些灰蒙蒙的。
这座古巷一看就是被遗弃许久的,门牌上的某某作家故居的字样也已锈迹斑驳,看不太清楚,但这座古巷原有的文化韵味尚未不复存在。朝着古巷深处走去,一个不知名的茶楼和一个小书塾映入眼帘,走进茶楼,早已是空空如也,但桌椅摆放的依旧十分整齐,仿佛还有那么些熟识的茶客坐在这里品茶、聊天,伴随着袅袅的茶香沁入心间。转身又向着书塾望去,好似依旧有一位戴着圆眼镜的先生站在讲台上,摇着头,念着诗……
依然未停止向前走的脚步,本想再游览一些的,但已到了古巷的尽头。古巷为这里的人们奉献了一生,现虽已被世人遗忘,但它依旧是有价值的。望着前方古巷的尽头,心中怅然若失……
雨愈下愈大,但这座杭州古巷留给我的则是最美的记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