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20xx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烈日照着高山,一条小径上有四个人影,不急不慢地行走着。慢慢地,四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师傅,我去看看前面还有没有用人家。”孙悟空说完,一个筋斗云飞到了空中,消失在众人眼中。
沙僧看了看天,皱着眉头,焦急地说道:“大师兄怎么还不回来啊?”
“是啊,我的肚子都快饿扁了!”猪八戒一边捂着肚子,一边附和道。
天气十分炎热,刺眼的阳光照着大地,周围一片寂静。风停止了呼吸,树叶耷拉着脑袋,没有一丝生气。突然,一个头上带着灰蓝色方巾,手提篮子的妇人,缓慢的走了过来。唐僧抬头看她时,只见妇人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诡异。
她慢慢走近了,对唐僧说:“大师,您要吃水果吗?”唐僧的脸上露出了一副奇怪的表情,但还是很礼貌地说道:“我大徒弟还没有回来,他等会就会带吃的回来的。”这时候,好吃鬼八戒忍不住了,看着天上那炙热的太阳,他立马抓起一个苹果,正准备狼吞虎咽时,悟空回来了。孙悟空拿出了金箍棒,对着那妇人就是一棒打去,嘴里喝到:“大胆妖孽,竟敢在此放肆!”只见刚刚的妇人立马到底,迅速变形缩小,留下一具假的蜘蛛躯壳,逃走了。
唐僧一看,连忙念经起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心想,幸好刚才没有指责悟空,要不然悟空又要生气撂挑子了。
打跑妖怪以后,师徒四人又重新出发,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了。
评:景物的描写,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的很到位。人物语言间的`对话,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细节刻画很细致,不妨将故事情节设置的更加精彩有趣哦!
话说唐僧一行人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浩浩荡荡从西天归来,天帝择黄道吉日集众仙于凌霄宝殿为这师徒四人封了官。他们各个兴奋不已,为即将上任而做准备。
孙悟空回来后,兴高采烈当上了物流公司的经理,专门负责管理物流行业。悟空任职期间,悟空聘请了一向严肃待人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来负责车间的管理与监督,在他的严谨作风下,车间每天都正常地运行着,开始一个月还可以。但是,一个月过后,形式就有所改变,悟空收到了上百封员工发来的意见信,有褒有贬,但还是以贬居多。有人夸扬李靖待人平等,大公无私。但不少人也说他过于严肃,上下级分层严重,导致员工积极性降低,团队之间矛盾加重,内部缺少人性化管理。
当悟空看到这样的情况后,表示头疼不已。
他一个筋斗云飞去太白金星的宝殿,经太白金星的开解,他冷静下来,以客观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原本还想着把这件事情强压下去,但由于来稿的信件过于繁多,加上员工们的声声抱怨,悟空不得不换掉了李靖。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他聘来了一向为人大度的弥勒佛。悟空想:这下该没问题了吧。
弥勒佛上任后,员工之间关系融洽,他们干劲倍增,车间产量大增,悟空得知后眉开眼笑,看到此情景便放下心来。但好景不长,因为弥勒佛对每个人都宽宏大量,导致有不少人偷懒。慢慢地,这种风气就流传了开来,车间产量也减少了,往日的一派风气如今荡然无存。悟空很是后悔,便又请回了李靖,员工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这次在李靖的严格管制下,车间的运作又恢复了平静。
度,似生命之界,似善恶之隔,亦是李靖与如来的处世之道,若能适度把握其中分寸,那于人于己将获益无穷。
点评:
这篇“西游记新编”主题明确,语言流畅,比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无论是交通法规还是与人处事。无规则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会遵守规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果结尾有些总结性语言,那就会更好一些!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或许有人会对我大加鞭挞,指责我对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人也以同样的心态来讨伐我。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绝。写的是***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