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我家有两只小蜗牛,它们是我从小区的花坛里抓来的。
小蜗牛刚来到我家时,很不安分,总是趁我不注意偷偷爬出笼子,而且它们似乎很不喜欢我,总躲在壳里不出来。但它们却禁不起食物的诱惑,当我将一片菜叶子放在它们身边时,它们就又慢吞吞地探出了土黄色的小脑袋,开始品尝美味可口的大餐。其实给蜗牛喂食一点儿也不轻松:它们就像一个个老爷、小姐,一定要我拿着菜叶,在一旁侍候,真是架子十足!我家的小蜗牛最爱吃生菜,如果给它一小片生菜,它们一天就能吃完;可要是换成一片小青菜,它们就要两三天才能吃完。
咱家的小蜗牛可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们天天待在一起,还经常举行跑步比赛!有时觉得无聊了,就和我一起玩捉迷藏!嗨!它们能躲到哪儿去啊?我三下五除二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两只躲在菜叶堆里的小蜗牛。它们被我发现了,立刻钻进了壳里。这小子,真拿它没办法!
我不在时,小蜗牛也能自得其乐。有时它一头扎进菜叶堆里,享受着不劳而获的美食;有时它把触角伸得老长老长的,脑袋扭来扭去,一边拖着自己软绵绵的身躯,绕着笼子爬来爬去,似乎在欣赏我家的美景……
小蜗牛,你真可爱啊!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一定要形象、恰当,否则事物形象性会减弱),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自然科学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
社会科学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
我家的小蜗牛真不简单。还得从那天说起。下午刚下完雨,我出去玩,走着走着,呦,看见了一个小东西在移动,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我把它捡起来带回了家。
小蜗牛的壳光溜溜的,上面还有小圈圈,越往上小圈圈越细。它的头肉肉的,头伸出来的时候还有两个小触角,触角上有两个小黑点,那是它的眼睛吗?我怎么也看不到它的嘴巴,它的尾巴越往后越细。小蜗牛真可爱。
小蜗牛虽然长得可爱,但是吃起东西来却显得很笨拙。那天,我拿着一片叶子去喂它,我把叶子放在它面前,它慢慢地爬了过去,小口小口地咬着,几乎感觉不到叶子在减少,它就那样趴在叶子上。过了很长时间,终于看到叶子没有了。我又一次拿起一片叶子放过去,它好像吃饱了,不想再吃了,只是慢吞吞地爬过来,看了看叶子又退了回去。
我很喜欢小蜗牛,它是我的好朋友。
一次上科学课时,老师说下节课要为我们讲解软体动物———蜗牛,让同学们也都试着养一只小蜗牛,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养了起来。
通过上课学到的知识,我知道这只小蜗牛六岁了,因为蜗牛的一条斑纹代表一岁,它有六条斑纹。老师还说过,蜗牛肉是低脂肪、高营养并且味道鲜美的食物。一想到这句话,我忍不住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一天,我放学回家观察我的小蜗牛,它的身体都缩进了壳里,一动不动。这可把我吓了个魂飞魄散,我以为它死掉了呢,后来才发现它是在和我玩捉迷藏游戏。我怒气冲天,心想:大胆小蜗牛,竟然敢骗我!让我给你来个地震吧!我把蜗牛的房子一顿摇晃,三两下它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得意地想:敢跟我斗?你还嫩点!
小蜗牛的肚子上有一大块吸盘,每天它都用吸盘在它的大房子里登高。一次我看见它又不动了,以为它又在装死,不以为然地去
永别了,小蜗牛。
1.①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几方面。
②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以下简明扼要第一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比喻开头,有虚入实;
对比入题,强调主题;
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我有几个好朋友,金黄色的叫“小金”;黄中带黑的叫“小银”;最小的一只叫“黑豆”;最懒的一只叫“懒虫”;剩下的一只爬的不高的叫“爬得低”。它们是些什么动物呢?你们一定猜不到吧。那我给你们唱首歌吧“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现在你们猜着了吧,它们是五只可爱的小蜗牛。
它们是在放学路上和同学一起抓来的,我养出来的蜗牛都是好动型的,同学养的是“淑女”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把它们养在一只高高的、透明的瓶子里,可以看见它们在做什么运动。现在我的蜗牛朋友“爬得低”把脖子伸的长长的正往上使劲地爬呢!爬呀爬呀想赶上停在上面的“小金”,爬了一半它又掉头向下去吃叶子去了,可真是好动呀。
再教你们一个怎样辨认“懒虫”和“爬得低”的方法吧,它俩长得非常像。蜗牛“黑豆”是最小的一只。只要看“黑豆”离哪只蜗牛近它就是“懒虫”了,另外那只就是“爬得低”,因为它俩总形影不离。剩下的“小金”“小银”颜色稍有不同,但还是很好辨认。
这就是我淘气的蜗牛朋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