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小树都茁壮地成长了。这时,只有一颗大树没有长出新叶,因为他身上长了许多虫子,他多想请一位医生啊!
这时,趟在树上的啄木鸟看见了,她问:“大树伯伯有什么事吗?”大树伯伯说:“我生病了,想请位医生。”啄木鸟说:“让我来帮你捉虫子吧!”大树伯伯说:“好啊!”于是,啄木鸟用她长长的嘴巴清理大树伯伯身上的虫子。
一会儿,虫子被捉光了,大树伯伯的身上长出了绿绿的树叶,他开心地笑了。
Just as is revealed in the picture above, the young, nowadays, just like the boy in the drawing, are prone to reach for what is beyond their grasp, but ign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oing something trivial and simple before accomplishing great feat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ymbolic meaning subtly conveyed in the picture should be given deep consideration. As we all know, a man who does not sweep a room, doesn't mention to sweep the world. In other words, the foundations of a building must be strong, or else the whole structure will fall down someday. Therefore, when it comes to the key to succes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lies in doing every tiny thing well around you.
As the saying goes, “the highest eminence is to be gained step by step.” To achieve the goal, not merely do we need ambition; we also need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dealing with trivia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get on the way to success down to earth.
故事概要:原本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整个人的状态和以前都不一样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鼹鼠在报纸上看到咨询师苍鹭的介绍,建议蛤蟆先生去和咨询师苍鹭交流试试。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苍鹭的咨询室聊天,通过和苍鹭的对话以及对话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渐渐探索自我、改变想法,脱离了抑郁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这时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样。
在蛤蟆先生和苍鹭的咨询沟通中,涉及了“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个名词。“儿童状态”是指人对父母或其他人一直产生依赖情感,在面对、处理事务时运用自儿童时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儿童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后者是在幼小儿童时期为了在强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处在“父母状态”的人会经常性以强者、教育者的姿态对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状态”则会用指责、批评教育的方式,我觉得处在这种状态的男性用现在流行词来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养育型父母”是用“我是为你好”的态度对待他人。“成人状态”相较于前两者来说,是指能控制情绪、运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发生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处在“适应型儿童状态”中,因为他的父亲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状态”对待他,而他的父亲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这种爱挑刺、指责他人的人包围。在接受了苍鹭先生咨询和帮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情绪,将自己调整到“成人状态”,改变了从前对工作的看法,唤起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兴趣。
苍鹭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询问、引导蛤蟆先生思考、回顾过往经历的方式,让我联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课业故事。Steve说他有一门学科的考核不是考试,是交一份论文,论文主题很特别,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出生以后的经历并将这些经历写成论文。我当时听到这段的时候,就觉得很别致,也产生了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想法,然后这也就是想法,至今没有动笔。不过后来我会在发呆的'间隙里回忆回忆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结合当下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或方式,发现过往种种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张的“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真实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创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从蛤蟆先生的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共存且不矛盾。
书的后半段提到“自证预言”,关于这个概念我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也看到过。什么叫“自证预言”呢?苍鹭举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认为日子过得很糟糕,今天很难过,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头痛欲裂、全身不得劲,这一天会继续觉得糟糕。如此往复下去,就会像最初“预言”一样,日子真的很糟糕。细想之下,“自证预言”带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潜意识中想法和态度会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这样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数一般,预言成真了。如此看来,鸡汤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给自己一个微笑”、“对自己说你真棒”这些观点,还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阅读过程中发现在读的书里内容和以往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观过的影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有着种种联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当我自己发现这些相似点后会收获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悦,有一种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各种乱糟糟记住的东西慢悠悠、颤巍巍地伸出一根细线,链接在一起,接着知识地图一点点的显露出轮廓。这样的发现也让我之前因为“读过书却无法写出满意的读后感”、“读过书后记不住具体语句与内容”、或者“无法向他人介绍我读过的书籍”这些情况,产生我读了书却什么都无法获得的焦虑感得到缓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人物设定是沿用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人物,因为前者在书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车、入狱、逃狱等惊险刺激的经历,可都是一笔带过,于是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准备之后阅读《柳林风声》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关注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晓雪引用了《柳林风声》中的一段话:“文学、童话,在逻辑上都是写的另一种生活。尤其是文学里的童话,是鼓励着人们不要只在真实的生活中来回徘徊,看尽琐碎,那实在是很容易日渐狭小,日渐短浅,日渐猥琐。”我很是喜欢,这不也是阅读的妙处吗?
大树伯伯生病了,很痛苦。
这一幕被麻雀弟弟看到了,决定去告诉森林医生--啄木鸟 "不好了,不好了,树伯伯生病了",麻雀弟弟对啄木鸟医生说。"麻雀弟弟带我去看看吧!"他们来到了树伯伯的家,啄木鸟马上给树伯伯捉虫子。"树伯伯您的病真重,您一定要好好休息,要不病还会发作的"。"哦!我会的,谢谢你了。"
过了一段恢复期后,大树伯伯的病好了,他又像以前一样挺起了腰,迎着太阳,开心的笑了。
有一天,在茂密的树林里有棵大树生病了,树叶往下落,他愁眉苦脸地说:“好疼,好疼。”
这时,啄木鸟发现了,关心地问“大树爷爷,你怎么了?”大树伤心地说:“我好疼。”啄木鸟用锋利的爪子抓住树干,用坚硬的尾巴支撑着身材体,用尖硬的嘴巴东敲敲西敲敲,啄开了树皮伸出了又细又长的舌头钩出虫子,一条一条地吃了。捉完虫子,老树感到舒服多了,他高兴地说:“谢谢你,啄木鸟医生。”啄木鸟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说完,吸木鸟展翅飞走了。
过了几天,大树全好了,又长满了嫩绿的叶子。大树天天眉开眼笑的。
在森林中最能***是啄木鸟,她每天都给大树看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啄木鸟姐姐慢慢地变老了,变成了啄木鸟奶奶,劳动力不断下降,所以森林里的害虫不断增加。终于有一天,啄木鸟病倒了,她让“飞行高手”――蜂鸟帮她把她唯一的侄子叫来,说有话跟他说。蜂鸟迅速飞走了。阴险的乌鸦说:“她一定有许多钱给他的侄子。”可是善良的燕子说:“啄木鸟奶奶真不幸!”
他的侄子来时啄木鸟奶奶已经去世两天了。大家把啄木鸟奶奶的遗书给了他。遗书上写:侄子你留下来吧,为大树们看病!(她的侄子很伤心但又很遗憾,因为他不能完成啄木鸟奶奶的遗愿。他想跟爸爸妈妈住,而且,他不习惯这里的环境……)
大家失望地离开了。大树慢慢地枯萎了,因为再也没有啄木鸟奶奶给它们看病了!森林里的动物们为了让大树健康成长,再三请求啄木鸟奶奶的侄子为大树治病,他深受感动,答应留下,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森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