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家门前,我习惯性地敲了敲门——没人回应。突然,我想到今天早晨妈妈对我说她今天晚上要晚点回来,于是就准备拿出钥匙。当我把手伸到口袋里的`那一瞬间,却一下子触电般地怔住了——口袋里空空如也,我一定是把钥匙忘在家里了!怎么办?我只好来到小区大门前,迫切地望向远处,盼望着妈妈能够早点回来。可是我等啊,等啊,妈妈的身影还是没有出现,我只好接着等。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等得腿都酸了,本想问路人借手机打电话给妈妈,可看见他们个个都匆匆走过,仿佛都有急事要办,我还是没敢上前,只能在小区门口继续干等。
不知又过了多久,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我开始有些绝望了,肚子也不争气地唱起了“空城计”。冷风呼呼地吹,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饥汉寒交迫。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气也越来越冷,我被冻得瑟瑟发斗,只好原地跳动来取暖。忽然,我隐约感觉到自己裤子口袋里有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原来是昨天买零食时找回的一枚5角硬币。平时毫不起眼的一枚5角硬币,这时在我眼中成了救命稻草,我将它紧紧地纂在手中,就像纂住了神话中的某种宝物,顿时感觉全身都恢复了力量。我立刻飞奔向了小区附近的一家烟酒店,因为那里有公用电话,只不过要收费。我付了钱,迫不及待地给离家较近的爸爸打电话,让他赶快回来。打完后,我长舒了一口气,这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回到家,已经7点多了,因为我的疏忽大意,导致我在门外被关了一个多小时,要是没有那关键的一枚5角硬币,我还不知道要在门外吹多久冷风呢。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谨慎,不能粗心大意啊!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回想小时后的种种,仿佛还是昨日。
小时候,总是想快快长大,可是现在又想回到童年。童年的我是那么天真,每天都跟妈妈说:“我长大了。”在那时我认为在小时候什么都不能做,但长大了什么都能做,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当时,我每天下午都要到大门前看人,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位大姐姐,留着长长的头发,还绑着辫子,我十分羡慕,心想:“妈妈说,长大了就可以留长头发了!”因为当时很忙,所以妈妈没有时间为我绑头发,当时我好想快快长大。
可长大了呢?每天都没有时间去幻想这些事了,连想象的时间也没有了。小时候,晚上躺在妈妈的腿上,在院子里望着星空问妈妈:“妈妈,天上有什么?”她十分温柔的说:“天上呢,有星星、月亮,太阳公公,还有白——”可现在,如果去问地理老师,“老师,天上有什么?”老师会说:“天上有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星系,太阳系中号还有八大行星,有——”
长大了,不再有当时的温馨,而是十分枯燥的道理。长大了,每天的作业都多了,还有很多课程复习、预习,长大了,小时候的欢乐却不知不觉溜走了。小时候,满嘴的乱说,是童言无忌,现在是口无遮拦。小时候,满屋子的玩,是活泼、淘气,现在是没有教养。小时候,满屋子贴满动漫人物、图画是时尚,现在要是这样,就是幼稚。小时候,在一张纸上胡乱一画,就是有绘画天赋,现在,就是糟蹋纸张。
在童年,每天都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可现在,却再也没有这个“权利”了!每天面对的成了课本、作业。虽然在童年时的很多“权利”没有了。但是我却因此获得了成长。虽然每天都要面对呆板的书本、知识,但我却因此获得了真理,获得了体验。虽然每天都没有时间玩乐,但我却因此了解了新的知识,故事。并且我正一步步体验新的乐趣。
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代价,但是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
十二个春秋,日日夜夜,伴着我一点点长大,蓦然回首,发现曾经的足迹也如沙滩上的脚印,在记忆的潮涨潮落中变得模糊……
一个普通的周末,在家里打扫卫生,不经意间,从床底拖出了一盒儿时常玩的积木,我愣住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纸盒呀!鲜红的色彩已抵不住时光的侵蚀,变得只剩下了一抹淡粉;覆盖在上面的厚厚灰尘是那样卑微与苍凉;盒上的棱角明显因潮湿而变软——一切,都是那样驳杂。
拂去灰尘,掀开盒盖,一块块积木安安静静、整整齐齐的躺着。它们已经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好几年了吧!形状依旧,颜色依旧,大小依旧,什么也没变。随手拣出一块,放在眼前。“等腰三角形”几个字在我脑海中闪过,我不禁吃了一惊。手里明明拿的是一个房顶,色彩鲜艳、图案美丽,但此刻我的第一个感觉,却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再看看别的积木,也不再是楼房的砖砖瓦瓦,而变成了书本上的几何图形了。再看看说明书上的图示,竟会对其中的造型感到幼稚可笑。
猛然,我发现自己的意识与儿时大不相同了。
面对同一盒积木,以前的我对他充满想象,挖空心思用它拼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而如今,我眼前的只不过是一堆几何形状的方块,再也没有了搭建他们的激情与灵感。
意识到这点的我试着用幼儿的心情去寻找那逝去的光阴,却发现早已没有当初的感觉。也对,怎会再有当时的感觉呢?儿时独特的想象力已经消失了;儿时那种纯真的快乐、原始的感觉没有了;儿时本真的兴趣亦无影无踪了。
也许,真的是往事如歌……
虽然说不清这种丢失意味着什么,但我觉得,这该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吧。
舒适并不必然是好事,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舒适地带”,会形成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势,即便得到了安静、稳定、闲适,失去的东西却多得多。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有限的最适区里展开常规活动,把压力降至最低,把焦虑拒之门外。离开心理上的“安乐窝”,总会有接纳新事物的'不适感。可如果不去打破舒适区的枷锁,怎能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舒适地带”于为官从政者也不例外。从前,一些干部“一杯茶、一张报、一天会、一台车、一席宴”的标配,如同温室一般将自己笼罩在安逸中,当官甚至被人视作“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但凡需要加班熬夜或者下基层蹲点,一些“娇气”官员在心态上和身体上都难以适应。不仅工作环境,做事方式上同样存在“舒适倾向”:习惯被周围人捧着、惯着、宠着,却不愿在群众的监督下做事;习惯在鲜花和掌声中争取功名,却不愿到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付出;习惯在顺风顺水中打“顺风球”,却不愿在山重水复时开山辟路……
过于讲求“舒适地带”,创业劲头可能会被磨平,改革动力可能会被耗光。群众中有声音说,“日子过得舒服,是官员缺少改革动力的重要原因”,可谓切中要害。更关键的是,由舒适安逸走向奢靡享乐,可能只有一杯酒、一根烟的距离。包下酒店常住,出入高档会所宴饮游乐,不遵守工作时间外出打高尔夫,这些做法固然让身心舒服,可作风之患也因之而起。古人云,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此中深意,不言自明。
安于“舒适地带”,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把自己关在“城堡”里太久,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很难有进步和改观,这就是“内卷化效应”。克服“内卷化”,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需要靠外界的纪律规矩约束,也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就像组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一样,干部自身也要有走出温室、打破安逸的自觉,才能走出精神和追求上的洼地。多一些本领恐慌,不畏难不避险,越是硬骨头越要啃,党员才有党员的样子,公仆才有公仆的本色。
人毕竟不是仅仅为自我舒适而生,党员干部更应在个体冷暖安危之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大的自我期许。“牧民省长”尕布龙,哪里工作最苦最累就会出现在哪里,从副部级岗位卸任后投身山林绿化。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风餐露宿,倾尽全力带领老乡致富。放弃了优渥待遇,他们却都收获了不平凡的人生,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民之所望,施政之所向。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远比干部自身的舒适度更值得付出心血。***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懂得了这个辩证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还有什么好为难的?
古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样的,你付出多少,得到的就有多少,这就称为“有舍有得”。
现代儿童升学课业压力非常大,而我也不例外,加上现在的教育政策,所以不有点专长是不行的,我家那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也让我学了许多才艺,我可说是十八般舞艺样样精通呢!同学们常说我很聪明,舞也跳得好,但谁又知道在这优异表现的背后,我吃了多少苦?牺牲了多少出游的假日?过程又有多么艰辛呢?
我家那精打细算的父母,为了让我将来在人生战场及社会上能够脱颖而出,所以常常逼得我没有休息时间,忙得像打转的陀螺般,但因为我专修舞蹈,且我喜欢跳舞,所以我乐在其中,因此牺牲点玩乐的时间,吃点苦头都不算什么,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美好的将来在做准备啊!
我牺牲了玩乐的时间,得到的是同学、师长们对我的赞赏,我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而这也就是“舍与得”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