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首映,众星云集,身为片中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兴致颇好,和德云社大当家郭德纲共同表演了压轴的相声,作为一位影视演员,她的相声水平显然是业余的,但是随后在电影播放中,她以堪称杰出的人物技惊全场,塑造了一个经典女性形象。
显然,李雪莲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角色,她既平常又特殊,既温顺又偏执,既单纯又复杂,表面上看,她是一个极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妇,持家有道,与人和善,不仅资助过弟弟和在北京卖干货的亲戚,和卖肉的老胡关系也不错,赵大头也曾暗恋她多年,还和畜生(牛也很有感情。为了***“前夫”和告状,她可以答应和老胡、赵大头“办事”,由此可见,她并没有一根筋的贞烈思想。
更关键的是,她为了一句大家都认为是玩笑话的诋毁,太看重清白两个字,是典型的传统女性的保守思维,另一方面却敢告好几位大到市长的地方官,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比较逆天的行为,破釜沉舟一样,就算告赢了又能怎样,以后还会有好果子吃吗,可是李雪莲没有退缩,花费十几年的光阴,以前卫的方式维护着传统的尊严。
李雪莲的两面性,使这个角色变得非常难演,一口我们北方观众听起来非常拗口又好听的方言,风里来雨里去带着焦虑不安又绝不退缩的神色,熟练的抹着桌子的勤朴,举杯喝酒呛了喉依然咽下的豪迈,或拜于佛堂前的虔诚,无论面对老胡还是县长、市长,无论失了身之后的略带羞涩,还是愤怒后的决绝,林林种种,都把东方女性的卑与勇,柔与刚,内与外,微妙的美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样精彩的表演来自范冰冰,这并不新鲜,她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更何况当初三个月闭关拍戏不请假,一场戏甚至排练七八个小时,对作品的敬畏,对表演的珍惜,一举成就了李雪莲这个简单又复杂的角色。我个人觉得啊,金马奖应该给她一个影后了。
范冰冰和李雪莲,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特别能坚持的女性,李雪莲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告了十几年,没能拿到应有结果,最终也释然了,那是因为努力过抗争过无悔,而范冰冰则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花瓶演了十几年,凭着一部又一部作品回应非议与打击。
戏里戏外,《我不是潘金莲》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十年漫漫告状路,与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数级官员的对抗,也是范冰冰与一系列演技大咖的演技对碰,如果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曾经花旦如云的时代,大概没有人能想到,唯一能坚持到今天,用演技HOLD住这样大场面的竟然是范冰冰,凭着对表演从未倦怠的热情,自《手机》《墨攻》《苹果》《麦田》《观音山》到现在的《我不是潘金莲》,贡献了这么多鲜活的演出,我们才骤然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专业。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通过一个女人与八个男人十年的上访故事,以荒诞手法描写官民矛盾和官场生态,尺度之大,令人啧舌。电影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庞大复杂的主题,故事既紧贴基层现实,又是荒诞化的。一群重权在手的官员对付不了一名农村女访民,被她搞得团团转,极具讽刺意味。由范冰冰饰演的农妇李雪莲既纯朴刚直,又是个认死理的法盲,属于典型的“上访刁民”。一大群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他们对上唯唯诺诺,为保乌纱过度办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环球时报11月21日刊发题为《<我不是潘金莲>做出勇敢可贵的探索》的文章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简单在控诉,而是展示了“上访”这个问题成为死结过程中各方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的每一步,对体制与基层问题缺少对应解决能力做出建设性的诘问。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开展批评,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础,远承《甲方乙方》钱康之余绪,近绍《老炮儿》六爷之遗风,在这方面冯小刚可以说是玩得得心应手。
除了对本片本身讨论话题的反思,笔者倒还想到另一件事。当我们在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所会想到的恐怕不仅仅只是这部电影,毕竟电影名字里的关键词“潘金莲”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顶有名的人物。在《水浒传》中诞生,在《金瓶梅》中升华,在这个出轨新闻频发的年代,“潘金莲”也有其时代内涵。
9月份,王宝强离婚事件在舆论上吵得沸沸扬扬,一些人纷纷把指责的矛头对准另一位当事人马蓉,甚至连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来“凑热闹”,在报道中将王宝强与马蓉比做“武大郎”与“潘金莲”。在国内也有网民调侃称,别人都在蹭《我不是潘金莲》的热点时,只有马蓉在安心做原创。
近期关于明星出轨以及疑似出轨的新闻可以说不绝于屏幕,林丹、刘恺威、陈赫、文章等等,真真假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可能的。然而,这些出轨事件所引起的讨论都远远不及王宝强离婚事件。通过对比,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不同,对于男明星出轨,大多数人都已经司空见惯寻常事了,用《红楼梦》中贾母的话说“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
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出轨的可能,只是囿于时间地点条件,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经典的例子有《廊桥遗梦》等。这种看法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在提醒社会如何处理新时代下的家庭伦理关系。首先,出轨是男女双方的问题,对于不知情的围观群众的而言,获取到的信息有限,妄下判断不免有失偏颇,既然有“潘金莲”,那还有“西门庆”呢,别忘了当时可是西门庆诱惑的潘金莲,所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舆论判断是一种社会暴力,当三思而行。其次,出轨的男性会被原谅,女性却很少被宽容,这反映出传统的男权思想以及基于男女双方经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很多人揪住电影中李雪莲告状的逻辑说事儿,实际上,是真的没有抓住电影的主线,这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中国导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冯小刚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他,当年查各种资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给翻出来了,除了正儿八经的从业经历外,还有不少八卦内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为一篇不算负面的报道耍流氓大闹编辑部啊,再比如,在发布会现场大骂记者啊,不一而足。那时候觉得,这人虽然会写会画有点小才华,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会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血有泪,算得个性情中人。
从私人订制以后,冯导演一直没有导演作品,不过还是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拍手机广告,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跟徐老师在节目上秀恩爱,顺带唱唱歌,中间还拿了个影帝。都说真导演拿作品说话,如果这些也算作品,那冯导还是以前的冯导,快言快语,想说啥说啥,冯导也不是以前的冯导,冯裤子没事儿就哭的德行已经消失不见,随岁月沉淀下来的,还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笃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圆形的画幅来拍,再让范冰冰去演一个农妇,不管效果咋样,至少勇气可嘉,就算他说这是为了什么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你也千万别信,这到底,还是不走寻常路的轴劲儿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节目,冯导想的说不定是,电影赔了就赔了,老子凭自己这张脸,也能先把计提预亏的钱赚回来。
而且,这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上访的电影,刘震云敢写没啥,因为中国看书的永没有看电影的多,审查相对要宽松些,但是冯小刚敢拍成一个中国无分级市场上的作品,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打通关节的能力。你换个小年轻来,实在不一定搞的定这个事儿,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个影视动漫业的朋友说的一样,抄袭别人的创意钱都哗啦啦的来,谁他妈还多费一道工序去创新,结果就是小年轻们都开始厚着脸皮吃老本吃别人,竟然是老炮们另辟蹊径,响应万众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见老一辈对政策号召之积极吧。
撇过上一句,不胡扯。镣铐上跳舞,其实就是冯小刚一直以来擅长做的事情,这一点上,另外两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是让人失望的,霸王别姬、活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已经不敢碰了,或者说,懒得碰了,第一没噱头,第二不赚钱,第三操作难度还大。凯歌当年拍孩子王,黄土地,电影诗人名号妥妥的,现在好好当诗人了,电影没了;国师没事就去导一导晚会,现在的作品也向晚会看齐了。唯有冯小刚,夜宴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回归现实吧,而且还不嫌麻烦,还是愿意挑战挑战,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让镜头在眉间心上过一遍,而不是让镜头直接连上票房,这就不容易了。
对于电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说这种单筒望远镜的画幅是不是能让观众接受,单单范爷就是个软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还行,李雪莲,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为人物性格复杂,而是她的个人形象已经固化,穿上农妇装,看起来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访。配角阵容还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尽显。相比之下,圆形遮罩反而没啥,拍的时候展现全景, 剪辑以后变成了那么小的一丢丢,其实留下的,说不定都是精华。而且这种小圆纵贯全片,也为结尾的豁然开朗留下了很好的对照伏笔。
冯小刚这个人有脾气,当年大骂影评人,如今排斥整容演员,这些都直言不讳。同时,他也有才华,贺岁喜剧的成功延续,市井小人的精准刻画,这些也都离不开他。而这一脾气和胆量,这一才华和态度,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
说有脾气,是针对这个故事来说的。主角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她想离婚。本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她有她的道理和思考。她要先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再结婚,最后再离婚。她的心里,两件事不可以混为一件事。她的逻辑是自成体系的。说有脾气,就是说李雪莲这个人物有脾气,认死理,才惹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最关键的,她需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一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得益于刘震云的原著小说的底儿和他亲自改编剧本的面儿。他的改编将人物的性格呈现在平易化的台词之上,全程笑点不停地被触发也是他的功劳。
说有胆量,是针对这个尺度来说。故事的体系十分庞杂,涉及到20多位人物,上到中央首长,下到普通市民,层层渗透进入官场中的每一级官员。这种群像式的表达需要极强的掌控力,并且在官民斗争中,每一个官员的立体塑造也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地方不少都触及到了对于官员形象的不利表达,这根线只要一触碰过头,就很难通过审查。令人惊讶的是,在前后两个版本中,这部新片并未删减,只做了细微的一处改动,保证了故事的完整度和人物的关键性格塑造。
说有才华,是针对影片整体来说的。冯小刚的这部影片最大的一个噱头就是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圆形画幅,可以说,这也是他有胆识的一个地方。但是,运用的如此成功,也正是他的才华体现。圆形画幅需要避开特写、近景这样的景别,它们在圆形画幅中往往会产生令人不适的观影体验。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大都采用中景以上的景别,依靠摄影师罗攀的处理,影片的每一帧都像是考究的山水画中出现的农村真实生活画面,古典又写意。尤其是在郭涛与范冰冰的床戏这一场戏里,导演和摄影师精巧地利用圆画幅中人物的进出和灯光的变化营造了一场看不见的性爱戏。
除了圆形画幅,影片还有另外两种画幅:方形画幅和宽银幕画幅。画幅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故事的变化,视角的变化。圆的循环往复,方的规则工整,都在情节的呼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一出荒诞的戏码在方圆的变换之中便可窥见官场的人性使然。
除此之外,影片还使用了冯小刚的说书作为画外音,戏曲与画交织在片段中,给观众一种局外人看戏的视角,这种视角带出的幽默又令局外人深思。
说到态度,其实是在说他的坚持。《我不是潘金莲》对于冯小刚来说,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距离《甲方乙方》已经过去20年,他的喜剧也兜兜转转经历了20年。他一直坚持描绘社会底层的不同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细腻又温柔的生活哲学,可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嬉笑怒骂之中见真理。《我不是潘金莲》同样也是,但是却更是打破常规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莲》对于范冰冰来说,同样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让她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摘得影后桂冠,她曾经的花瓶称号也因为这一次表演渐渐地发生改变。
但是,仔细观看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表演,只能说相对于范冰冰自己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对于影片中的李雪莲这一个角色来说,依然相差甚远。《我不是潘金莲》中是在运用方言对故事进行讲述,除了饰演李雪莲丈夫的李宗翰一口的武汉话,最主要的还是安徽话。然而,范冰冰的安徽方言里却依然透露着范爷式的说话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确的代入感。
范冰冰从影节上耀眼的国际巨星,转身成为一根筋的村姑,她的表演仅仅成为了一场电影表演,并未能进入角色成为李雪莲。我们虽然看到范冰冰身穿村姑的服装,与之前她的形象比较又脏又丑,看似效果很好,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范冰冰,而不是那个一心只想说理的李雪莲。在这一方面上,另外的9个男演员或许更胜一筹,仅仅简单的几场戏就能够让人感受到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首长的力度,他们要比范冰冰更加出彩。范冰冰需要做的是如何卸下“明星”的光环,在一名“演员”的身份下变成这个角色。
尽管范冰冰的演技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从摄影美术到故事改编都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冯小刚这么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的喜剧,背后总透着一股忧伤,“冯氏幽默”击中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不是潘金莲》也是。可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总还要过,你说呢?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
想起了一个史上最深刻的黄段子:
一架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失事。
除一个年青小伙子外,其他人全部遇难。
小伙子很幸运,被抛到了沙漠绿洲上。
那里有清洁的水和绿色的食物。
但光有吃的也不行呀,
孔子两千年前就说过:“食色,性也!”
不在忍耐中变态,就在忍耐中变坏!
一天,小伙子发现:绿洲上有骆驼在吃草!
小伙子立马兴奋地奔向骆驼。
但跑到骆驼后面一比划,不行,太高了!
小伙子便垒了一个沙堆,站到上面,正好!
刚要进去,谁知骆驼吃完这片草,往前走了几步。
这一下,小伙子又够不着了。
他又跑到骆驼后面,开始垒沙堆。
刚垒完,骆驼又往前走了。
很多很多天过去了,他一直在那垒沙堆,
但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终于有一天,又一架飞机失事,
一位年轻女子被抛到绿洲之上。
小伙子跑过去抢救美女,治伤喂食。
美女十分感激:“无论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小伙子瞥了一眼骆驼,激动地说:
“你去把骆驼牵住,别让它往前跑了!”
小伙子最后的要求很荒谬,
但荒谬只是表象,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荒谬。
人生天地间,都在奔跑,都在追求,
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的过程中麻木了,
“垒沙堆”成了惯性动作、惯性思维,
而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
李雪莲放弃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用20年时间去寻一个答案时,
最后就变成了机械地“垒沙堆”,
答案看似重要,其实已不重要,
比答案更重要的成了“坚持”本身。
2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短文《再袭面包店》:
一位刚结婚的丈夫,夜里饿醒了。
而家里任何食品都无法消除这种饥饿感。
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现过这种感觉:
当时,他和女朋友一贫如洗。
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就去抢一家面包店。
成功了吗?并没有!
在他们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给了他俩。
作为条件,店主要求两人陪他听一张唱片。
打劫变成了交易——听歌换面包。
饿的人吃到了面包,
喜欢音乐的人分享了所爱的音乐,
犯罪消失于无形,不是皆大欢喜吗?
并不是。
事后没多久,男主和女友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
而打劫不成的阴影一直如魔咒般潜伏在他心里,
直到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饿醒。
妻子说,“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抢劫一次。”
这次终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扰他的饥饿感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
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响力”中的一个——承诺一致性来解释,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谓承诺一致性?
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作出艰难的选择,
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然后自发地寻找理由,
来说服自己把这个承诺继续下去。
之所以称为“原生影响力”,
就是因为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响力,
一旦发生,就不太受大脑的控制。
如果行为无法与之前的承诺达成一致,
就会变成一个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终爆发。
《再劫面包店》的故事,
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个原理。
而《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是另一个《再劫面包店》。
3
11月初播出的《四大名助》中,
有一个男人痴情于一个女人,
他已经苦苦追了她20年,
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他,
但他就是不打算放弃。
真的是因为深爱到如此地步吗?
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他在这条路上追逐了那么久,
他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牺牲者,
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之前的付出算什么,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交代。”
读大学时,我有一同学,
喜欢玩老虎机,当然是输多赢少。
经常听他郁闷地说:今天又输了。
我说:那你不要玩了啊。
他说:那怎么行,我都输了那么多了。
结果不断地陷入恶性循环。
每次输完,他心情都糟糕透顶,
却又将希望寄予在下一次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一个搞经侦的民警朋友说,
很多搞***的人之所以出不来,
并不是被洗了脑或限制了自由,
而是不甘心和不敢出来,
因为投入了那么多钱进去,
必须要想办法把损失捞回来。
于是,就去骗别人骗亲人骗朋友。
一个***头目说:“***做的就是人的不甘心。”
所有的放不下,其实都是因为不甘心。
4
草原上,有一群吃草的羊。
走在前面的羊能吃到新鲜干净的草,
走在后面的羊只能吃前面的羊啃过的草。
走后面的羊很不爽,就跑到羊群最前面,
而落在后面的羊也不甘示弱,
也要抢着跑到羊群最前面,
经过几个回合后,
所有的羊都跑了起来,并且越跑越快,
前面出现悬崖也没看到,一个个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
其实正是我们人类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患了一种叫做“不甘心”的病,
已经忘了吃草是目的了。
目的已转移到了奔跑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我不甘心,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
最后,我们跳下了“悬崖”。
5
听朋友讲过他同学迅哥的故事。
迅哥高中时是个万人迷,
一个姑娘给他写了30页情书。
迅哥本来觉得那姑娘挺好的,
但自从收到她情书后,
就觉得她浑身是缺点,不爱搭理她了。
姑娘没放弃,大一时给他折了几千颗星星,
还给他织过围巾,买了衣服寄过来。
但迅哥连去门卫室取一下的耐性都没有。
姑娘每天都会打电话来,
但迅哥都是爱理不理的,
半小时电话他可能说不上三句。
有一天,姑娘终于受不了了:
“既然你不喜欢我,干嘛答应做我男友?”
迅哥还是爱理不理,两人终于分手。
大四元旦夜,迅哥哭得稀里哗啦。
那姑娘发短信来,说跟一男孩相处两年了。
那一刻,迅哥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接下来一周,他发短信狂轰乱炸,
那姑娘终于跟男友分手了。
旧情复燃总是很容易的,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俩就结婚了。
婚后不久,迅哥又开始嫌弃那姑娘。
一年后,两人离婚了。
姑娘对迅哥说:“其实你只是不甘心我在没有你的世界,依然过得安然无恙。”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我们疯狂地追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那个结果对我们多重要,而是因为我们不甘心。6
点开微信朋友圈,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
《坚持,你终会成为想要的样子》
《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点进去,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是主角。”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其实,不只是朋友圈,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灌输“坚持”,
家长说,教师说,朋友说,上司说。
大家都在鼓吹“凡事要坚持”,
但极少有人教育我们“要懂得放弃”。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
但不知道这句名言其实还有一句: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和错误的坚持。”
错误的坚持,也是人生大遗憾。
就算你战胜了那些你要战胜的东西,
你花掉的20年时间,也是永久性伤害。
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结果才是结果,
而是你的每个行为都是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行,只是活得太LOW了。
7
梁漱溟先生说,
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最低的,
人与人的关系(中级的,
人与自己的关系(最高级的。
确实,人与自己的关系,才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
所以,当我们因某个事情受到伤害,
在不甘心的同时,
一定要想想“及时止损”四个字。
然后想办法“和自己和解”,
不要让不甘心操纵了自己,
因为一个一直为不甘心买单的人,
是全天下最蠢的傻蛋。
比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有些人觉得跟出轨伴侣离婚是便宜了那对“狗男女”,
因而宁肯呆在冷如冰窟的家里,也不肯离开。
她们所抱持的信念是:
“凭什么他这样对我,我还要成全他?”
“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这种行为看似选择了抗争,
本质却是用自我破坏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其实,“对方不好过”又如何,
你争赢了所谓的道,
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生活。
你的不甘心,不过是输了自己。
就很多选择而言,
我支持伊壁鸠鲁学说的享乐主义。
这里的享乐主义不是字面理解的“享乐”,
而是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作出重大决定之前,
要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能让自己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
2、这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若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8
赵州禅师有句口头禅——吃茶去。
客人来访,他会问:“来过赵州吗?”
有人回答:“曾来过。”
禅师就说:“吃茶去。”
有人回答:“未来过。”
禅师还说:“吃茶去。”
别人不解:“为什么来过说吃茶去,没来过也说吃茶去?”
禅师微微一笑,答案还是“吃茶去”。
你能够用“吃茶去”破解自己的那些固执吗?
哲人说:成长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
就要学会一件事——与自己和解。
与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自己心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天命所归的自己和解。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离婚这档子事儿,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这种苦,又是有别于传统文学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无法适应这个悲惨世界里,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单纯的有点“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击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来拯救,最后“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老炮儿——年过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结果。他把一定程度上得罪观众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搬上荧屏,在习惯了漫威的荷尔蒙系列的年轻人面前呈上一杯苦茶。
用影像记录中国现状,记录时代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是冯小刚一直想做的事。
他在不止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不是《一地鸡毛》、《我不是你爸爸》这些反映现实的片都折了,他就直接奔着《我不是潘金莲》去了。不会有中间《甲方乙方》那些贺岁片。“那些贺岁片都是假象”。
题材不够热门,圆画幅国内没人玩过,合作伙伴反对,都阻挡不了他想拍的心,他的底线是“大不了你们不投资,我自己投资。”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妥协中,他积攒起一份任性的资格。而能说出这话,除了因为有钱和地位,恐怕也需要有一点坚持和初心吧。所谓,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李雪莲是个聪明的农村妇女,她想出假离婚的法子,也知道如何才能让当官的关注到自己。她一根筋的认死理,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为什么假离婚成了真离婚,法院的人还说这就是真离婚。
她相信她的牛,商议假离婚时只有牛在场,牛点头她就去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了。听一头牛的话,这荒唐的说法,把市长气的拂袖而去。
李雪莲从公安局出来后,曾一度想放弃告状,但是她要秦玉河一句话,这婚到底是真离还是假离。没成想,秦玉河却羞辱她在新婚之夜前就不是处女了,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是愤怒的,在她心里,婚后出轨并谋害亲夫的潘金莲和她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在和大头一夜情之后,李雪莲却觉得自己就是潘金莲了。因为她的意识里,这婚就是假离婚。所以当她听到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时,哭的呼天抢地——再也没法把话说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莲啊!
一部荒诞的闹剧因为当事人的.去世而终结,一个靠告状而活着的人自此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官员该如何做,李雪莲该如何做,李雪莲身边的男人该如何做,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一时半会儿我摘不清了。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对范小姐的采访,她说,最后结尾餐馆的戏是她要求加的。可是这段戏也导致了烂尾——扯出来两个全片从未提及过的孩子,然后强行升华角色包装母爱,一瞬间就让李雪莲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十分失败。既然她大儿子在前夫那,那她为何从头到尾不曾提及一句?这样一个母亲对流产的孩子却又有那么强的执念?
我倒是觉得范小姐和郭敬明拍完爵迹,沾染了郭敬明不少仙气。
反观其他配角,人物饱满——遇事儿先摘自己的大鹏,不愿意给领导添麻烦的张译,去对头那儿上吊的范伟。倒是范小姐一出场我就觉得隐隐的尴尬。
圆形画幅的形式运用的很好,有类似聂隐娘的美感,也像富家小姐手里的山水画扇子。
另,我最喜欢的还是冯导的《一声叹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