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为潘金莲翻案的高考作文)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为潘金莲翻案的高考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9-04 13:34:21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为潘金莲翻案的高考作文)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一】

最近看完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随手在稿纸上码了几段文字,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整理。

这部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丈夫面临下岗,为了逃避处罚,她与丈夫假离婚,孩子一人一个,然后再复婚,还能儿女双全。却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结新欢。

为此,她找到丈夫理论。但丈夫不但不承认是假离婚,还说她是潘金莲。于是,李雪莲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讨个说法,既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此走上告状路。

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

最后以至于,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各级领导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给她“送礼”。这场大戏,前前后后竟持续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标的。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蚂蚁变大象,芝麻变西瓜”的荒诞故事。

但如果读完后能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荒诞,反而十分现实!咱就不说李雪莲为了逃避处罚而假离婚的事,当然这样的事更现实,因为我就曾经多次遇到咨询类似问题的。

咱就说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全国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很难统计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场现形记》的小说,而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间,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最初受理李雪莲案件的王公道判的并没有错。但接下来上场的那些官员们,就欠缺了那么点解决问题的诚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其实这事应该也不难解决。至少不至于从一个离婚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演化为政治事故。

往大里说,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员们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心!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也觉得自己很冤!这让我想起刘瑜老师的一句话: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有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很佩服李雪莲的执着。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确实够执着!

其实我写在稿纸上的有段话是想讨论这种执着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一个人做的事,做出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也没有资格来评判!

比如类似的事情,我会觉得,是潘金莲又怎么了,潘金莲有什么不好!我根本就不会再意这些。当然,像我这种没脸没皮厚颜无耻的人可能不多。

当然,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把个人声誉,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同样不也是为了面子执着了一辈子吗!

有时候,我喜欢对中国的言论出版自由大加抨击。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格。但我们也同样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像这部虽然貌似荒诞、幽默,但却深刻揭示上访制度的小说,在过去恐怕不容易与观众见面吧。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二】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

想起了一个史上最深刻的黄段子:

一架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失事。

除一个年青小伙子外,其他人全部遇难。

小伙子很幸运,被抛到了沙漠绿洲上。

那里有清洁的水和绿色的食物。

但光有吃的也不行呀,

孔子两千年前就说过:“食色,性也!”

不在忍耐中变态,就在忍耐中变坏!

一天,小伙子发现:绿洲上有骆驼在吃草!

小伙子立马兴奋地奔向骆驼。

但跑到骆驼后面一比划,不行,太高了!

小伙子便垒了一个沙堆,站到上面,正好!

刚要进去,谁知骆驼吃完这片草,往前走了几步。

这一下,小伙子又够不着了。

他又跑到骆驼后面,开始垒沙堆。

刚垒完,骆驼又往前走了。

很多很多天过去了,他一直在那垒沙堆,

但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终于有一天,又一架飞机失事,

一位年轻女子被抛到绿洲之上。

小伙子跑过去抢救美女,治伤喂食。

美女十分感激:“无论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小伙子瞥了一眼骆驼,激动地说:

“你去把骆驼牵住,别让它往前跑了!”

小伙子最后的要求很荒谬,

但荒谬只是表象,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荒谬。

人生天地间,都在奔跑,都在追求,

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的过程中麻木了,

“垒沙堆”成了惯性动作、惯性思维,

而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

李雪莲放弃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用20年时间去寻一个答案时,

最后就变成了机械地“垒沙堆”,

答案看似重要,其实已不重要,

比答案更重要的成了“坚持”本身。

2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短文《再袭面包店》:

一位刚结婚的丈夫,夜里饿醒了。

而家里任何食品都无法消除这种饥饿感。

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现过这种感觉:

当时,他和女朋友一贫如洗。

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就去抢一家面包店。

成功了吗?并没有!

在他们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给了他俩。

作为条件,店主要求两人陪他听一张唱片。

打劫变成了交易——听歌换面包。

饿的人吃到了面包,

喜欢音乐的人分享了所爱的音乐,

犯罪消失于无形,不是皆大欢喜吗?

并不是。

事后没多久,男主和女友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

而打劫不成的阴影一直如魔咒般潜伏在他心里,

直到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饿醒。

妻子说,“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抢劫一次。”

这次终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扰他的饥饿感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

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响力”中的一个——承诺一致性来解释,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谓承诺一致性?

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作出艰难的选择,

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然后自发地寻找理由,

来说服自己把这个承诺继续下去。

之所以称为“原生影响力”,

就是因为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响力,

一旦发生,就不太受大脑的控制。

如果行为无法与之前的承诺达成一致,

就会变成一个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终爆发。

《再劫面包店》的故事,

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个原理。

而《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是另一个《再劫面包店》。

3

11月初播出的《四大名助》中,

有一个男人痴情于一个女人,

他已经苦苦追了她20年,

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他,

但他就是不打算放弃。

真的是因为深爱到如此地步吗?

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他在这条路上追逐了那么久,

他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牺牲者,

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之前的付出算什么,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交代。”

读大学时,我有一同学,

喜欢玩老虎机,当然是输多赢少。

经常听他郁闷地说:今天又输了。

我说:那你不要玩了啊。

他说:那怎么行,我都输了那么多了。

结果不断地陷入恶性循环。

每次输完,他心情都糟糕透顶,

却又将希望寄予在下一次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一个搞经侦的民警朋友说,

很多搞***的人之所以出不来,

并不是被洗了脑或限制了自由,

而是不甘心和不敢出来,

因为投入了那么多钱进去,

必须要想办法把损失捞回来。

于是,就去骗别人骗亲人骗朋友。

一个***头目说:“***做的就是人的不甘心。”

所有的放不下,其实都是因为不甘心。

4

草原上,有一群吃草的羊。

走在前面的羊能吃到新鲜干净的草,

走在后面的羊只能吃前面的羊啃过的草。

走后面的羊很不爽,就跑到羊群最前面,

而落在后面的羊也不甘示弱,

也要抢着跑到羊群最前面,

经过几个回合后,

所有的羊都跑了起来,并且越跑越快,

前面出现悬崖也没看到,一个个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

其实正是我们人类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患了一种叫做“不甘心”的病,

已经忘了吃草是目的了。

目的已转移到了奔跑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我不甘心,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

最后,我们跳下了“悬崖”。

5

听朋友讲过他同学迅哥的故事。

迅哥高中时是个万人迷,

一个姑娘给他写了30页情书。

迅哥本来觉得那姑娘挺好的,

但自从收到她情书后,

就觉得她浑身是缺点,不爱搭理她了。

姑娘没放弃,大一时给他折了几千颗星星,

还给他织过围巾,买了衣服寄过来。

但迅哥连去门卫室取一下的耐性都没有。

姑娘每天都会打电话来,

但迅哥都是爱理不理的,

半小时电话他可能说不上三句。

有一天,姑娘终于受不了了:

“既然你不喜欢我,干嘛答应做我男友?”

迅哥还是爱理不理,两人终于分手。

大四元旦夜,迅哥哭得稀里哗啦。

那姑娘发短信来,说跟一男孩相处两年了。

那一刻,迅哥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接下来一周,他发短信狂轰乱炸,

那姑娘终于跟男友分手了。

旧情复燃总是很容易的,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俩就结婚了。

婚后不久,迅哥又开始嫌弃那姑娘。

一年后,两人离婚了。

姑娘对迅哥说:“其实你只是不甘心我在没有你的世界,依然过得安然无恙。”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我们疯狂地追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那个结果对我们多重要,而是因为我们不甘心。6

点开微信朋友圈,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

《坚持,你终会成为想要的样子》

《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点进去,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是主角。”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其实,不只是朋友圈,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灌输“坚持”,

家长说,教师说,朋友说,上司说。

大家都在鼓吹“凡事要坚持”,

但极少有人教育我们“要懂得放弃”。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

但不知道这句名言其实还有一句: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和错误的坚持。”

错误的坚持,也是人生大遗憾。

就算你战胜了那些你要战胜的东西,

你花掉的20年时间,也是永久性伤害。

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结果才是结果,

而是你的每个行为都是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行,只是活得太LOW了。

7

梁漱溟先生说,

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最低的,

人与人的关系(中级的,

人与自己的关系(最高级的。

确实,人与自己的关系,才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

所以,当我们因某个事情受到伤害,

在不甘心的同时,

一定要想想“及时止损”四个字。

然后想办法“和自己和解”,

不要让不甘心操纵了自己,

因为一个一直为不甘心买单的人,

是全天下最蠢的傻蛋。

比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有些人觉得跟出轨伴侣离婚是便宜了那对“狗男女”,

因而宁肯呆在冷如冰窟的家里,也不肯离开。

她们所抱持的信念是:

“凭什么他这样对我,我还要成全他?”

“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这种行为看似选择了抗争,

本质却是用自我破坏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其实,“对方不好过”又如何,

你争赢了所谓的道,

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生活。

你的不甘心,不过是输了自己。

就很多选择而言,

我支持伊壁鸠鲁学说的享乐主义。

这里的享乐主义不是字面理解的“享乐”,

而是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作出重大决定之前,

要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能让自己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

2、这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若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8

赵州禅师有句口头禅——吃茶去。

客人来访,他会问:“来过赵州吗?”

有人回答:“曾来过。”

禅师就说:“吃茶去。”

有人回答:“未来过。”

禅师还说:“吃茶去。”

别人不解:“为什么来过说吃茶去,没来过也说吃茶去?”

禅师微微一笑,答案还是“吃茶去”。

你能够用“吃茶去”破解自己的那些固执吗?

哲人说:成长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

就要学会一件事——与自己和解。

与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自己心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天命所归的自己和解。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三】

上周六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这个名字,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他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人们的口味不同,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但大多数人都承认,冯小刚的电影,好看。

对,正是因为中国的导演很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走岔了,做不到“好看”这个标准,而冯小刚用几近于小聪明的剧本和拍摄手法,让大家在欢笑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感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觉得他接地气,懂得小人物的生活,冯小刚+葛优的组合一度成为质量的保证,我们管他的贺岁片叫“冯氏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后来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这一类。

这种喜剧不仅让冯导成为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还让他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冯导的片子,一定好看。

这种评价不得了的,第五代导演的两位教父级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能做到。他们在探索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都走过弯路,而他们至今也没能够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一种类型片,冯小刚可以。

但是,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他们俩就算一辈子就这一部作品,也入了殿堂,这一点,冯小刚清楚,也肯定不服。

于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任性的冯导要在艺术上有所探求了,后来,《一九四二》,《集结号》,《夜宴》,《手机》,还有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诞生了。原本不care艺术还是商业的冯导,现在在意了。他在意了,我们就得把他归类了。

先不说冯导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先来看他这些年用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王朔和刘震云写的。这两位作家不是不好,相反,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主要体现在聪明。作家骨子里都是反社会的,但他们用自己强大的文字技巧,掩盖了自己对社会的恶意,让人们觉得,他们不过是“嘴欠”,而这种坏,反而成了他们被追捧的原因,毕竟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代言人,而他们代言的确实漂亮。其实他们最清楚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王朔早期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一些,但是他们清楚这些东西不能说透,说透了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们越来越机智,弯子绕的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冯小刚用他们的剧本,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也是“聪明”。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简直对其中的讽刺意味击节叫好,你看,媒体人不过是那种德性。在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也有种看透了官场百态的顿悟感。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在这个系统里是怎样做事的,他们被一个农妇折腾的狼狈不堪,太解气了!说不定还要惊叹一下:这种片子居然也能过审?我们都做好迎接一部新的禁片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的冯导不仅聪明,还有话语权,他完全可以做到在拍电影的时候无限接近于那条红线而不去碰它,在有人质疑他是否撞线时,他可以聪明地作出解释,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技巧,是冯导浸淫电影圈二十几年总结的智慧,还有原剧本保驾护航,总局几个官员?too young,too simple。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活着》原作者是余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原作者是李碧华,改编得怎么样先不去说,这两部作品本身,就是深入生活的底部,翻出人性和历史最丑陋的真相,丝毫不妥协的典型。记得当年中学时读《活着》,看到年迈的福贵,用如同说笑的语气叙述自己一生的苦难,我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戳痛了自己的神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自那以后,我读小说基本上都读这个类型的。

《霸王别姬》也类似,只不过格调更优雅一些,讲的故事都是痛的,作者痛,人物痛,读者也痛。

而冯导的作品,缺少了这种痛感。他在讽刺和展现的时候懂得点到为止,《我不是潘金莲》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影片的最后,马市长和县长郑重在长长的走廊边走边聊,马市长刻意地强调了各级官员是“好心办了坏事”。影片结尾又加上了李雪莲和前县长的相遇,李雪莲强调了自己告状的原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原著里那个和李雪莲不贴心的女儿。似乎在强调自己告状的合理性。但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书中的各级官员的行为动机无疑是保自己的乌纱帽,不给领导添麻烦,而到了影片中,变成了大家都想帮李雪莲,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出现了这种变化,如果李雪莲纯粹是为了“潘金莲”这个名声去告状,她就成了无理取闹,所以结尾硬给她加了一个告状的理由,原本出生的女儿,变成了胎死腹中。这是冯导为了过审而采取的妥协,也让故事的力量进一步减弱。

原书中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最后开了一家饭店,一次去北京办事,回去的时候买不到票,便谎称自己要告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警察便以维稳的名义用警车把他送回了家。这个小故事是这本书的正文,而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是本书漫长的前言。这当然是作者的淘气,但这个小小的正文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电影把它舍掉了,换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尾。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依然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我对于冯小刚的喜爱。他的电影拍的那么聪明,那么好看,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这导演得聪明成什么样啊”这种感慨,他太懂观众的点在哪儿了。这样的导演,你没法不喜欢他。

另外,在如今越来越不自由的审查尺度下,用自己的作品调戏红线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注意,不是尊敬,是值得肯定。就像扶倒地的老太太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或者警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这就是区别。我们在抱怨银幕上越来越多没立场的作品,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作品而喝彩,冯小刚历练出来了处世哲学,我们不能指责他圆滑,因为在中国搞艺术,就是得面对一份无奈。

最后,还是对人不对事,我对冯小刚还是有一份期待。当年看他的《永失吾爱》和《一声叹息》时的感动还在。尤其是《永失吾爱》,那部布满了灰尘气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相信冯导还能拍出那样的作品,或许他想再拍一部《一九四二》时,发挥得再好一点,就能再出一部经典呢?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四】

《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离婚这档子事儿,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这种苦,又是有别于传统文学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无法适应这个悲惨世界里,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单纯的有点“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击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来拯救,最后“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五】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中国社会从人情向法制转变的过渡期。看完整个影片,或许觉得情节发展稍显夸张,可就是这样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毫不隐晦的展示出当时社会的激烈矛盾。

影片中由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思,李雪莲一桩小小的离婚官司,为何会演变成长达十多年的信访压力重担?影片中涉及的公职人员没有真正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而是更害怕丢掉自己的帽子,所以一层推一层,层层推诿,层层躲避,最终导致李雪莲上京告御状,正如片中所讲“把一粒芝麻变成了一颗西瓜,把一只蚂蚁变成了一头大象,把一个农妇变成了小白菜,最后修炼成白骨精。”而在十年后,李雪莲本放弃了上京告御状的想法,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不相信,采用了各种夸张的手段来阻止李雪莲进京上访,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然而,最终李雪莲放弃上访,并不是因为公职人员将她的思想工作做通,而是得知了秦玉河意外死亡的事实(秦玉河是李雪莲前夫,李雪莲状告的对象,没有了被告,这个御状怎么成立呢?于是有了影片尾声,马市长的经典话语,“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为多吧。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其实啊,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这个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个李雪莲,还会来一个王雪莲,先不要急着表态,回去思考思考,这也看出自己担当的重要性喽。”

正如影片所说,作为公职干部的我们,在处理信访事件时,要有职业担当,真正对群众负责,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处理事件的首要位置,这样,“小白菜”才不会在当代出现。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六】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通过一个女人与八个男人十年的上访故事,以荒诞手法描写官民矛盾和官场生态,尺度之大,令人啧舌。电影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庞大复杂的主题,故事既紧贴基层现实,又是荒诞化的。一群重权在手的官员对付不了一名农村女访民,被她搞得团团转,极具讽刺意味。由范冰冰饰演的农妇李雪莲既纯朴刚直,又是个认死理的法盲,属于典型的“上访刁民”。一大群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他们对上唯唯诺诺,为保乌纱过度办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环球时报11月21日刊发题为《<我不是潘金莲>做出勇敢可贵的探索》的文章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简单在控诉,而是展示了“上访”这个问题成为死结过程中各方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的每一步,对体制与基层问题缺少对应解决能力做出建设性的诘问。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开展批评,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础,远承《甲方乙方》钱康之余绪,近绍《老炮儿》六爷之遗风,在这方面冯小刚可以说是玩得得心应手。

除了对本片本身讨论话题的反思,笔者倒还想到另一件事。当我们在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所会想到的恐怕不仅仅只是这部电影,毕竟电影名字里的关键词“潘金莲”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顶有名的人物。在《水浒传》中诞生,在《金瓶梅》中升华,在这个出轨新闻频发的年代,“潘金莲”也有其时代内涵。

9月份,王宝强离婚事件在舆论上吵得沸沸扬扬,一些人纷纷把指责的矛头对准另一位当事人马蓉,甚至连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来“凑热闹”,在报道中将王宝强与马蓉比做“武大郎”与“潘金莲”。在国内也有网民调侃称,别人都在蹭《我不是潘金莲》的热点时,只有马蓉在安心做原创。

近期关于明星出轨以及疑似出轨的新闻可以说不绝于屏幕,林丹、刘恺威、陈赫、文章等等,真真假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可能的。然而,这些出轨事件所引起的讨论都远远不及王宝强离婚事件。通过对比,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不同,对于男明星出轨,大多数人都已经司空见惯寻常事了,用《红楼梦》中贾母的话说“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

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出轨的可能,只是囿于时间地点条件,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经典的例子有《廊桥遗梦》等。这种看法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在提醒社会如何处理新时代下的家庭伦理关系。首先,出轨是男女双方的问题,对于不知情的围观群众的而言,获取到的信息有限,妄下判断不免有失偏颇,既然有“潘金莲”,那还有“西门庆”呢,别忘了当时可是西门庆诱惑的潘金莲,所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舆论判断是一种社会暴力,当三思而行。其次,出轨的男性会被原谅,女性却很少被宽容,这反映出传统的男权思想以及基于男女双方经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七】

你好!我是潘金莲!

收到这封信,你一定感到很意外吧?的确,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月之前,连我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给你写信这件事情却真切实在地发生了。要问为什么吗?我只能对你说:是你,为我即将死去的情思能够高飞,铺设了足够长的助跑线。所以,我情不自禁要对你这样。

我潘金莲是个苦命的女子。出身卑贱,家境寒微,自幼便被卖给人家做奴婢。但是我天生的美貌,却没有哪一个富家女子能够相比。面对“张大户”没完没了的纠缠,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被迫违心地嫁给了“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人物猥亵”、“为人懦弱”的武大郎。那个时候,我只求能够摆脱张大户,什么浪漫的情思温柔的心,都已经慢慢干涸了。

就在一个月前,我见到了武大郎的弟弟——你不会不知道那个在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英雄吧——武松。武松生得英俊魁梧,一表人才,比起武大郎,简直就是天神下凡。我久已枯涸的心又复苏了,我在心底默默地喜欢着他——我丈夫的弟弟。可是一切美好都在那个大雪天化为了泡影。那一天,武大郎仍然出去卖他的炊饼,我和武松吃饭时多喝了一点酒,借着酒力我大胆地向他表露了爱慕之情。可是那个武松,连老虎都不怕的武松,却因为我是他的嫂嫂而变得胆小如鼠。不接受我一片火热的心便罢了,他还好好地训斥了我一顿。你说,我只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我错了吗?

十天前的那天午后,西门君,我在叉帘子的时候,无意将叉竿从小楼上滑落下去,正好打在了路过我家门前的你的头上。那时,风流倜傥的你不但没有恼怒,反而彬彬有礼地安慰我。这样的“礼遇”我潘金莲啥时候拥有过?也许,从那一刻开始,我本已渴得死去的情思又一次复活了。最让我激动和难忘的`是,前几天,你我偶遇在王婆的家里,你给了我最大的尊重和不尽的温存……我深深地感受到,你才是我此生最好的男人!

武大郎是我名义上的丈夫,但我和他一直没有夫妻的情份;武松是我初恋的英雄,但他带给我的是不尽的痛苦;只有你,西门君,让我真正成为了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此时,我的情思已如挣脱束缚的鸿鹄,而给了它足够长的助跑线、让它能够尽情高飞的人儿,就是你!西门君啊,也许,在世人面前,我已经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廉耻。但是我都顾不得也不管了,因为,我只要有你!

请相信潘金莲对你的一片赤胆真心吧!

潘氏金莲

即笔

潘金莲的选择满分作文【八】

很多人揪住电影中李雪莲告状的逻辑说事儿,实际上,是真的没有抓住电影的主线,这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中国导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冯小刚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他,当年查各种资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给翻出来了,除了正儿八经的从业经历外,还有不少八卦内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为一篇不算负面的报道耍流氓大闹编辑部啊,再比如,在发布会现场大骂记者啊,不一而足。那时候觉得,这人虽然会写会画有点小才华,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会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血有泪,算得个性情中人。

从私人订制以后,冯导演一直没有导演作品,不过还是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拍手机广告,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跟徐老师在节目上秀恩爱,顺带唱唱歌,中间还拿了个影帝。都说真导演拿作品说话,如果这些也算作品,那冯导还是以前的冯导,快言快语,想说啥说啥,冯导也不是以前的冯导,冯裤子没事儿就哭的德行已经消失不见,随岁月沉淀下来的,还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笃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圆形的画幅来拍,再让范冰冰去演一个农妇,不管效果咋样,至少勇气可嘉,就算他说这是为了什么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你也千万别信,这到底,还是不走寻常路的轴劲儿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节目,冯导想的说不定是,电影赔了就赔了,老子凭自己这张脸,也能先把计提预亏的钱赚回来。

而且,这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上访的电影,刘震云敢写没啥,因为中国看书的永没有看电影的多,审查相对要宽松些,但是冯小刚敢拍成一个中国无分级市场上的作品,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打通关节的能力。你换个小年轻来,实在不一定搞的定这个事儿,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个影视动漫业的朋友说的一样,抄袭别人的创意钱都哗啦啦的来,谁他妈还多费一道工序去创新,结果就是小年轻们都开始厚着脸皮吃老本吃别人,竟然是老炮们另辟蹊径,响应万众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见老一辈对政策号召之积极吧。

撇过上一句,不胡扯。镣铐上跳舞,其实就是冯小刚一直以来擅长做的事情,这一点上,另外两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是让人失望的,霸王别姬、活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已经不敢碰了,或者说,懒得碰了,第一没噱头,第二不赚钱,第三操作难度还大。凯歌当年拍孩子王,黄土地,电影诗人名号妥妥的,现在好好当诗人了,电影没了;国师没事就去导一导晚会,现在的作品也向晚会看齐了。唯有冯小刚,夜宴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回归现实吧,而且还不嫌麻烦,还是愿意挑战挑战,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让镜头在眉间心上过一遍,而不是让镜头直接连上票房,这就不容易了。

对于电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说这种单筒望远镜的画幅是不是能让观众接受,单单范爷就是个软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还行,李雪莲,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为人物性格复杂,而是她的个人形象已经固化,穿上农妇装,看起来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访。配角阵容还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尽显。相比之下,圆形遮罩反而没啥,拍的时候展现全景, 剪辑以后变成了那么小的一丢丢,其实留下的,说不定都是精华。而且这种小圆纵贯全片,也为结尾的豁然开朗留下了很好的对照伏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