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班的眼保健操扣了分,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我有些不满,懊恼是哪个检查的人和我们班过不去,可是念一想,这能怪那个检查员吗?不能。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做了眼保健操,那么检查员会故意和我们班过不去以至于扣我们的分吗?
找来找去,原来不怪别人,原因在于自己,我们自己没有认真做,没有认真地去看待眼保健操,甚至有些人根本没做,当然会被扣分。换做我是那个检查员,看了这种情况,我也会扣分的。
开始写检讨时,我边写边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公平,是啊,我每次都认真做了,为什么扣分时我还要写呢?当我想到集体二字时,我终于明白了,班级就是一个大集体,如果每个人干每个人的事,那么集体就团结不起来,光自己做好是不够的,还要让更多的人做好,只有做到这样,班风才会好起来,整个集体才会团结起来。
一个人来号召领导是带动不了五十二个人的,就像拉车一样,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前面拉,那么,就会觉得很吃力,但如果多数的人在前面拉,车子才能够快起来,才能起到团结的作用。只有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努力做好榜样,才会带动其他人,这不就是集体二字的含义吗?
我仔细回忆着,的确,我是认真做了,但是,当时教室很吵,一个星期下来都很吵,但我并没有阻止,只是做着我应该做的,继续让教室吵下去。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不应该啊,且不说我是班干部,就算是班级中的一员,也应该想到要阻止一下说话的人,起一下带头作用吧!
这次的扣分责任不全在说话的人,也不全在于没有阻止他们说话的人,更不在于检查员,这次的责任是我们全班都要来承受的\',要让我们都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分已经扣了,没有机会再去挽回了!但是扣分也未必是件坏事,它带给我们的虽然有失落和郁闷,但它给我们全班敲响了警钟,也让我明白了集体的重要性。
也许,如果没有这次扣分,我就不会自我反思,重新认识一些道理;也许,没有这次扣分,我怎么也不会明白集体的重要,不会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如果不是这次扣分指出了我的错误,我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去,终而误了大事。
扣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这次的扣分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不吸取经验教训,那么扣分不也是白扣?
不要用一种愤怒和烦恼的心态去面对扣分,也许有时,扣分也未必是件坏事。
墨者黑与不黑,这个话题被无数人讨论过,大多数人认为是黑,也有部分人另辟蹊径,得了个未必黑的道理。
黑与未必黑,我觉得关键在一个近字。有的人所谓近,是从始而终的近,长时间的相处交流,必然会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影响,这几乎是人与生惧来的本能。当然也存在两人相处,各方面差异极大,但又互不影响的情况,那必定其中有一人非常坚持原则,且不愿以自我的意志强加与人,这种关系一般不会太长久,因为个体之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结果就是最后分道扬镳。肯定有人会说,此类关系的也有长久维持的情况,但那大多是物质上的需求导致,不存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何谈近?
还有种情况就可笑了,某人为证明近墨者未必黑,故意与另一有明显差异的人接触,到一定时间,谁也没影响到谁,于是某人就高呼,近墨者未必黑。这就好比带上橡皮手套洗碗,当然不会伤手,甚至手都不会湿。
所谓近,应该是存在精神层面交流。近不是指物理上的距离,而应该是个体之间的观念产生交织。只一瞬间的观念碰撞,如果观念不合,便就分开,各走各道,此不为近,如若观念之间有共鸣,那之后的交流必定衍生出新的思维,此为近。近必衍变。
还有这样的`情况,个体之间的近只存在与某一个层面,只在这层面里观念产生交流。这样就会有虽近朱不赤,近墨而不黑的情况。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典故为证。还是那句话,观念的交流,必然导致衍变。
那些典故里所谓的近只存在与单方面,或是双方为了某目的而以近求得。举个简单的例子,监狱里放出来的犯人,有的从此洗心革面,不再作恶;有的却依然冥顽不灵。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浪子回头的,都是有心向善的,所以那些好的东西他们就能接受,与自己的观念产生糅合。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他们把那些劝解都挡在心门之外,甚至假装接受,结果心里丝毫没有转变。还有的也许敞开心接受了,最后因自制力差,又犯下了错事。这就是典型了,与好的接触,接受好并且为之改变,出狱后接触到不好的,又变了。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古人诚不欺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大学问家孔子的,几千年来都被人们视为真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世界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而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成年后他以笔代枪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其实,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必黑!
人是很难改变的,即使你周围的人全是朱者,但你不向他们学习,反而越学越坏,那么朱者对你来说又有何用呢?听了这些,难道你还坚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名师出高徒\",事实真的全是这样吗?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可见有两千九百名弟子都很一般,其中还有白天睡大觉的被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就说\"七十二贤人\"真正算得上高徒的实际上只有子路、冉有、颜惠等十来个。由此可见,名师未必出高徒。古今中外有很多高徒也未必出自名师。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铁棒磨成针的启示下,奋发努力,终于成为\"诗仙\"。李白即便有师,也不会多有名气。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因为爱提一些老师也答不上来的问题,最终被赶出了校门,只好回家由母亲教。可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发明大王。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如爱因斯坦、高尔基、华罗庚一样自学成才的高徒呢。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老师的作用,更不否认名师的作用,我们谈论的只是名师并非一定能出高徒。
比如钱。挣取固然是好,但人不是为钱而活,整日奔忙下来真正得到的又有什么?钱带不进棺材的。知足者常乐,够用即可。手中的钱过多容易让人忘记勤俭节约,还有些人因此而变成了“只认钱比认人”。再比如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导致国家的“地大物博”变成了人均的“地少物缺”。人口过多已对我们的环境资源造成了种种严重的问题。人口的越来越多,再给国家带来财富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由此可见,无论从社会还是从国家,并非什么都是越多越好,万事都应该讲个“度”。
社会,国家需要讲“度”,那么我们的中学校园里是否也应该讲“度”呢?当然需要。比如。考试可以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频繁的考试就,比如半月考的安排就不太合理了。高中学习的紧张是众所周知的,学习越紧张学生就越渴望休息,而半月考却占去了学生的自习课和休息时间,这只能使学生更加劳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和应付心理,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考试要真正起到考试的作用,就不要过于频繁,适度即可。
在我们的周围需要讲“度”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多”的“有度”才能“益善”。
人都说名师出高徒,真是这样吗?当某人出名时,除了赞美他而外,总回加上一句:“是某某名人的高徒,名师出高徒嘛!”真是这样的吗?
孔子,在古带被封为“至圣”,可谓是名人了。出自他名下的高徒的确很多,而他的一个第子宰予,懒惰成性,成天贪睡,整日昏昏沉沉,致使日后留下了“昼寝宰予”的成语,意指人之懒惰。空子也曾对他发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名师出高徒,那宰予有应是什么样的高徒呢?
诸葛亮有“卧龙”之名,闻名一时。“得卧龙既得一半天下”也非戏言,可是蜀后主刘禅,虽得诸葛亮的悉心扶持,但也难逃亡过之厄运,以至后世留下“扶不起的刘阿斗”这样的笑柄。若名师出高徒,刘阿斗岂非贤明之君?
鬼谷之,春秋时著名的隐士,博学多才。闻名天下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就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另一个弟子庞涓却阴险毒辣,因为嫉贤而投敌求荣,陷害孙膑残废。虽然后来被孙膑设计***了,但作为名人鬼谷子的弟子,恐怕对“名师出高徒”的莫大的讽刺吧。
看来,名师为毕出高徒!
有了好的老师,还需要学生的勤奋。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要刻苦专研,认真学习。否则就酸有在高的老师,恐怕也教不出好的学生吧!也讽刺了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也是要分条件的。名师只是外因,勤奋才是内因,如果没有内因的作用,名师确实未必出高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