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或许有我、有很多人想要的东西,特别是男人。芸娘不易做来,来世的事,会不会有人提前拒绝?这也没什么不好。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所谓情投意合,所谓举案齐眉,闺房里的旧事,果真如文字渲染中的美好?
“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第一可爱的女人,也难怪有人对我说“芸娘不好当”。
不好当,感染气息总是好的。人的一生,会遇见多少不期的人和事。比如某个人,起初对他的了解是空白的,如今,隔岸观火,只见得烟雾,近不得身。探多了,还被染指“好奇”。好奇有什么不好呢,又不是专为觅你隐私而去,不准,我也不会兴叹,懊恼、惆怅之后,不作罢又能如何?
当时,遇见他,却是每日一点一点的收紧,又一点一点的诱惑,终成为其囊中之物。若是锦囊也罢,就怕是一塑料袋,毫无透气性,窒息而亡。亡也无畏惧,就是时间一长,不亡,大脑因缺氧,真真地成了整神经。
这已然消磨掉的四十年华年,都积攒了些什么?都沉淀下了一些什么?
那日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好似学生交卷一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直面。读书、听音乐可以让人安静。前日下载的歌胡乱的,看来要重新来过。其实我的耳朵不能塞耳机,长时间的听音乐,听力已经严重不行了。电脑播放上班时间是要顾及的,只能委屈自己的耳朵。读书却是随时都可以的,心又焦着事情,也没读几个字进去。敲打键盘估计是最安全的,身边的同事已经习惯我敲打键盘都不来搅我,否则,会遭辣脾气。
宝玉和黛玉在花树下读《西厢记》,两个人的相约,无声,其香也是久远的。斯人想必欢喜这样的性情。芸娘与君亦如此,读书议文忆事怀情。好景总是不长。好歹也有过。
“与君不曾半日赋闲,纵然安排那样的时刻,想听君一席言,想与君谈古,君却移情别意,不予理睬我的缠绵。其实,女人的想念不全是肌肤之间的相亲,两情,默默,或言,或什么都不做,静下来的安逸,才是最宝贵的珍藏。”那日的日志,如今读来,依然动己心弦。
被人忽视的细节,又或许是他人刻意湮灭的细节,只能说明我与君心未能息息相通。又如何的相惜,相亲,相爱呢?
读六记作什么呢?囫囵留下的痕迹,惹得疑惑团团生。芸娘为何与君生离死别?死别是命运里的事情。生离,该是宿命了。世有才情的女子多是坎坷的命运,如此,我还是做个不读书不识字不作文的女人的好,平淡的肉身,至少苟且的时间长些。长些又有何为?心灵的枯萎和灵魂的走失,空留肉身,有何意?横竖左右,一个“难”,何以了得?
芸娘是一切男人梦想的女人。也难怪君之前说那话了。我不是君梦想的女子,梦得太迟也没什么,就怕不曾梦过。也不会去刻意努力做芸娘式样的女子,我本是我,为了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也不是我的作为,君怕更是不喜欢的了。
“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果真有这样的闲情,那真是只有人间桃源有。十丈红尘,哪许人心如此得闲。纵然半日,若真能放下世间事,与君同看花也不失来人世一遭。
小闲情,小矫情的心致偶尔歇在眉间心上,如品茶般,万般赋闲之后方解其中味。何况,同与佳人往?不多,不多,时日不多也。
沈复是一个喜小饮之人。诚然,梅花盒的发明尽显芸娘灵心巧手,只要动了情用了心,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对心爱的男人做出绝色的美味,腾出浪漫的氛围。
我是喜花的。入冬以来,只有铜钱草还在努力地为我绿着。秋时采回来的野菊早已枯萎,花粉落在玻璃桌上,并不去擦,那是野香之骨呢。每每受夫责备,指责我不擦去,脏了桌子,我并不理会,一意孤行让那些黄色的花粉留在那里。再晚些日,我是要搬回水仙过冬的。再说,去年的风信子已经发芽了,春来,想必会开出紫色的花。养了三年的风信子,大蒜一样的,花谢之后留得蒜果,入冬之后植入土种,还是年年复活,春来开会。我的小闲情,不精致,这些许年一直在续着。
芸娘收集断简残编。每日,我写闲字断章。不过,芸娘有君相佐。我是孤单一人的。
芸对名利看得很淡,生活无论富足落魄,都从未鼓励沈复读书做官。这么地,我突然明白了那日君为何莫名的吼我了。君想做理想中人,无奈身在红尘中。但“理想”是关不住的,很幸运,我愿意做君“理想”的桑田。不晓得,我又多情了没有。
“沈复何其有幸,娶了这样一位贤惠体贴又兰质蕙心的妻子。同样,陈芸也何其有幸,嫁给了沈复,从此拥有一位志趣相投又患难与共的丈夫。”
于厮,我错过今生。余下的日子,也只能隔着江水、隔着屏幕相望。时间长了,还不晓得谁先厌了谁——君,终是不欢喜我接近你、探究你,好奇你的。
芸娘之夫是真大夫。比起陆游和唐婉,我情愿不要那“红酥手”,纵然长年卧病,也要不离不弃。所谓相濡以沫,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走过绿油油草地上的石阶,穿过两旁都是高大树木的小径,来到了一个绿色的小亭里。小亭四周被大树环绕着,大树上蝉儿的歌声传入了双耳,时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小亭子里有一位母亲在照看摇篮里可爱的孩子,孩子有规律的\'一起一伏地呼吸,已经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呢。为了不打扰她们,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在柱子旁木质的休息处坐了下来,双手捧起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一只蚂蚁在我身边爬来爬去,走了几圈又爬回自己的巢穴;一只蜜蜂在我身边飞舞着,旋转了几圈又奔向了五颜六色的花丛;一只鸟儿在不远的空地蹦跳着,跳了一会儿又飞向高大的树木。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朋友和老人在此休息,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亭子外玩耍,老人们静静地坐在亭子内观看,也会有人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哼唱着哄他入睡,也会有淘气的孩子走过来望着我的书发呆。
霎时间,悠扬的笛声飘入了我的双耳,笛声忽而如雨点般急促,忽而如小溪般清脆。环顾四周,却览不到吹笛人的身影,或许在树林的另一头,一个人手持短笛吹奏着轻快的歌,脸上浮现着愉快的心情,身体也随着音乐而摆动着。微风轻轻掀动着书页,轻轻抚摸着人们的脸庞,也将这清脆的笛声推送到每个人的双耳中,给人们送去丝丝清凉。时间已经临近中午,在公园游玩的人们纷纷回家,却也有人留了下来,享受中午公园宁静愉快的时光。轻轻地合上书本,将耳机插入双耳,静静聆听着美妙的乐曲,在不知不觉中便有了丝丝睡意。闭上双眼,让有些疲劳的眼睛得到充分放松。一切回归了宁静,吹笛人也回家了吧,鸟儿也归巢了吧,或许只有蝉儿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着。
太阳渐渐从云层中探出了脑袋,微风吹动着树梢,蝉儿仍在枝头高歌。
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全球范围内纪录片的种类、数量不胜枚举,可并不是每一部都能深入人心、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和洗涤。《浮生一日》就是这样一部平凡却又伟大的作品。
《浮生一日》讲述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种族,以及不同的家庭的人们一天之中的生活,看似简单、平淡,像一杯白开水,背后却深藏着导演的良苦用心。这部纪录片节奏自然,似一位坐在火炉边的老人将往事缓缓道来,本片采用这种叙事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纪录片虽是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点滴的真实,经导演剪辑后却成为艺术。《浮生一日》把世界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拼接在一起之后,所呈现出的是导演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和思考,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生里,我们在幸福中看到悲伤,在残破中看到绽放的希望,在平凡中看到不凡。比如罹患癌症的母亲、比如记录阿富汗真实现状的新闻记者。我们看到泪水,出自无数种情感:思念远方丈夫的妻子、躺在病床上感恩的病人。我们看到人生来不易的艰辛,不同国度里:擦鞋为生的小男孩、在迪拜工作的园丁、生活在船上的一家、在丛林中搭建简易棚子的一家人。
我们看到不同的爱恋:金婚的夫妇、新婚的夫妇、给奶奶电话的年轻同性恋男子、追求女生失败的男生、一起放飞孔明灯的情侣们。我们也看到***戮、战争、暴力以及躁动的激情与惨痛:被屠***的白牛、被割喉的羔羊、跳舞的美国大兵、对别人拳脚相加和失控的游行人群。
《浮生一日》记录的虽是短短一天,从社会最小的单位——人这一角度看,却包含人一生必经的完整历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人的丰富感情;而从宏观来看,反思的是一系列问题——种族冲突、宗教矛盾、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一位一家之主的中年男子,家徒四壁,满脸胡子拉碴,衣衫褴褛,身旁是他身材矮小的孩子们,正用睁得圆圆的无知的大眼睛望着镜头。妻子早已病逝,他一人供养家中十四个孩子,大儿子21岁,智障,患有精神疾病,时不时发作;如果不在其左右看管照顾,他极有可能走失。可即
使面对如此不堪的生活,男人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认为,上帝创造了我们就不会抛下我们,上帝创造了我们自然有他的安排。”他如此虔诚,对耶稣的信仰坚定如磐石。尤忆2014年10月我来到拉萨,看见成群结队面带“高原红”的藏民,在布达拉宫脚下、大昭寺前磕长头,从早到晚,他们是如此坚定!
正如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所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贫穷不能摧毁打倒一个人,失掉信仰才无药可救。
马克思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起,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等等。一路上,会迷茫,会遭遇挫折面对压力,有时甚至会感到恐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至亲好友的爱。最平淡的生活,未尝不是最精彩的!就像朴树唱的“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平凡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万万不能懈怠我们的生命,淡然地接受一切生活的馈赠,这才是我心中“平凡”的真谛!
《浮生六记》一书大约称得上是玛丽苏小说了,一幕幕都美好细致到像是虚构出来的岁月静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时候曾花过很长的时间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网络,没有电,世界不大,劳动力少,要***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读,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结论——古人过得很无聊。而《浮生六记》读下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大错误,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只要有心。也许只顾享受人生算是一种自私,因为现在人们约定俗成,作为收到恩惠的人,我们要报养父母,善待子女,这点没错,但是何必为了积累大量财富而将自己变成一个赚钱机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轰轰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丝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样算是平淡,因人而异,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种平淡哩,而那时他们为自己奋斗时也会获得快乐。
沈复和陈芸可以说是古时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这点与众不同给了记录他们生活的《浮生六记》闪光点。复和芸的爱情,坚贞浓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为开放的现代,他们都是独特的,这是他们的超前点。我想他们的爱情独特大约得益于沈复的不羁洒脱和芸的保守聪颖知进退,两人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恋爱便谈不成,否则他们就没有这般的情义深重。
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的脑洞。巧妙利用身边的平凡事物做出诗意的生活——就和他们的性子一样。沈复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跃跃欲试,不禁感慨,怎么会有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仪式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乎通读下来,书边的空白区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这样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复和芸两人真真是活得开朗有趣了,那许多的前卫思想,难怪有人评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是了,我每每会发出“知音啊”的赞叹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复的文笔并不如大师般有许多讲究,就像两个朋友间互相交流,平淡叙述,讲些生活的小细节,讲历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细节,这是幸福。
《浮生六记》合该六记现仅余四记,读来觉其似一画卷,一幅市井画卷,没什么国仇家恨,就是日记一般的流水账,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无穷,打动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盐。现在有很多小说早就失了味,为了吸引读者尽取些超脱现实的材料,这与神话有何异呢。
就是可惜,复和芸的舒服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他们便是在苦中作乐了。坏人很多,但心地真诚善良的亦不少。综上看来,生活其实古往今来差不多,过成怎样由自己说了算,无关钱财,只关于心。
命理万化,虚诞与否仅由己。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