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学生,“追星”现象十分普遍。如果追星适当,选择好的“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许多人却已疯狂的态度“追星”,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对社会也无益。模仿明星的外貌、姿态,通常是“爱星人”的梦想与追求。有的人看见明星的外表,觉得十分好看,便去一味的模仿。
明星做的什么发型,他也弄成什么发型;明星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当然他们也会跟上“追星潮流”的脚步。甚至有的人为了追星,去抽脂、去整容,白白断送自己的人生。一位80后的女孩拿着章子怡的照片,不顾医生的提醒,坚持按照明星的脸型作为“模式”,为她的脸部做造新设计。结果整形失败,使她变成丑八怪。如果不过分追星,她会毁容吗?就是因为疯狂追星者过于去追求明星的外表容颜,过分迷恋明星,才会产生如此悲剧。其实,并不是不可以“追星”。
追星,我们要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看。有许许多多的明星,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生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蔡依林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并不是没有潜力靠脸蛋吃饭的笨女孩,努力学习自己不会的舞蹈,短短十五天内,便登台演出,震惊四座。她那努力刻苦的明星范儿不就值得我们学习吗?
而“追星者”们去单单注意他们舞台上那光辉荣耀的场景,一味模仿,去不清楚明星取得成就的背后有着怎样辛苦的演练,艰苦的奋斗啊!追星有好有坏,就在于我么自己的选择了。追星者们应该改变自己对明星的看法角度,正确学习明星身上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仰慕,使自己身上发出明星般闪闪发亮的光辉!
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追星热还是社会诱导的结果。有的商家和“星”们的经纪人利用各种手段,对“星”们大肆包装,以追求最大的利益。这些“星”高高在上被推了出来,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经受不住诱惑,出现了种种偏差。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看遍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而且还日日夜夜背诵华仔影迷和歌迷组织的《华仔颂》。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筹资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此次,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于2007年3月19日来到香港。他爸爸无奈跳海自***。
我认为她这样做很不好,对一个人来说,和他最亲的人一定是她的父母,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懂得回报,但是这个女孩子却为了追星,不顾家庭的困难,最后还导致了父亲跳海,到父亲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时候,都还只想着明星,这样不懂的回报自己父母,而伤害父母的人,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低等的人吗?
总之,我认为追星的弊大于利!
我看学术追星优于追歌星、影星。追求学术工作者,至少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知识,而对那些娱乐明星的追求则不然。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主讲,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迅速走红,其实我也看过这个节目,觉得讲得挺好的,有人批评他将历史庸俗化甚至粗俗化,我敢问几句,如果易教授不是知识渊博,对历史非常熟悉,他能将课讲得这么通俗易懂?换作是你,你讲得出吗?即使讲得出,你讲的都是些所谓很有内涵,很有深度的句子,观众看得懂吗?人们评价白居易写的文章通俗易懂,怎么没见你们评论他的文章“庸俗甚至粗俗”?
由此观之,我认为追求学术家是件好事。
不是总在说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就要提高大众的文化程度,提倡精神文明么,就要提高大众的文化程度,提倡精神文明么,学术追星在向学术家学习,怎么又开始争议起来了!
中国的科学家似乎没有外国的科学家“值钱”,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闻名全球,而中国呢,好像就只有一个袁隆平在国际场上走了一圈吧,学术追星说不定就是中国人民开始关注科学家的标志,该是鼓励吧。
给家长或者老师两个选择,一是让孩子选择学术专家或教授作为偶像,二是选择娱乐明星。我想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术专家和教授们应该都经过了辛辛苦苦的学习,做出了许多付出才能够有现今的学识,我们应认可他们,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假设一个人发明了一项专利,像歌星、影星那样,“突破五百万米”,“突破三千万票房”,发明人赚了个几百万,你看我们中国每年的发明创造能不能赶上美国,你看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会不会越来越棒!
所以说,学术追星是件好事,证明大家都在关注科学事业了,证明科学家的价值被大众认可了。
如果硬要分类,学术追星应该就和文人、诗人追星热一样吧,一本《红楼梦》不是也有那么多追求者么,还被称为“红学家”,钱钟书、三毛也有那么多的书迷,学术专家和教授怎么就不能也有崇拜者了!
追星有利有弊,追星也许可以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也许会让你新恒伟比现在更差的人。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是很少的人会知道他们所付出的有多少理智追星,这是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很多人都觉得追星只不过是一场年轻人的荷尔蒙的盛宴,追星只是你的一腔热血洒向了一个充满活力拥有才华的人身上,而正因为你的追求,成就了一个年轻人的梦想与追求。追星,需要时间和金钱,如果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一个人,那我们就应该为了他(她)而变得更好,为了他(她)要更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但要是盲目追星就是不对的了,最近听到几个关于追星的事,一个女孩为了去看一场自己偶像的演唱会而偷了家里几千元自己一人跑去外地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我觉得这种做法会让父母心寒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不容易,他们还努力赚钱,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而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去报答父母,而不是偷用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去看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演唱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一个追星的女孩因为明星的一件事而送了自己的性命。难道不觉得这种行为很荒唐吗?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她不但不珍惜父母给予她的生命而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难道她就没有她走后伤心的并不是他追随的明星,而是她身边的亲人,朋友。她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就离开了我们,也是可悲的。
许多父母都极其反对自己的孩子追星,以前我还不是很理解父母为什么这样,现在我理解了,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追星会影响学习,比如那两个女孩,为了追星不顾一切。但是一个能成为明星也是不易的,他们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培训,短则十几个月,长则达七八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舞台上的他们,谁会注意到他们为了站在这个舞台而付出的一切,我们追星就是要学习他们这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作为明星,他们所要承担的东西也很多,所以不要只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耀眼的一面。
追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是不能盲目追星。追星可以化为动力,让这股动力促使我们变得更加努力。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小溪向往海洋,因为海洋波澜壮阔;月亮羡慕太阳,因为太阳光彩夺目;世人崇拜明星,因为明星们超凡的才华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万物皆如此。
体育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高超的球艺或永不言败的豪情。电影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精湛的演艺或大方时尚的仪表。而学者从事学术走红,是因为他们深厚的内涵或独到的见解。总之,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而博得大众喜爱和崇拜。
可为什么体育明星、电影明星走红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而学术专家、教授的走红却争议不断?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现代社会中,电影、体育明星的走红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学术追星者却寥寥无几。当某些喜爱学术的“易粉”“乙醚”出现时,自然便大受关注。
正如一次飞机失事丧失几十名战士和一位修单车的人,人们往往诧异的是为什么那位修车的人会丧命,而不会太在意那几十名战士。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影星、体星,学者就自然而然被晾在一边吹冷风。偶尔有人发现其不凡之处与迷人之点并吹捧他,大众便会如潮水般涌来看一看,议一议,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其实这是很普遍的。就好象前几年刮来的“韩”风,近几年兴起的“超女现象”,虽然支持者数以万计,但仍不乏有“‘韩风’让我心寒,超女现象应该禁止”等说法。
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迅速走红,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把歌星、影星当作自己崇拜追求的偶像的同时,也关注着曾经一度“吹冷风”的学者,这从某人角度上来说,是全民思想认识的一种提高,不单古之学者像屈原那样有着“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像鲁迅那样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胸襟,让我们崇拜,今之学者像余秋雨、易中天也应用仰视的目光予以注视,毕竟,他们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我们是不能漠视,更不能予以否认并攻击的。
我们要像看待体育追星、影视追星一样去看待学术追星,不说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至少我们不能把人家踩到脚下来污辱,否则是对文化的亵渎,更是对文化的玷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