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检验自己内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实,首先要关照“眼神”对我们的意义。
3.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中,总是被生气、难过、讨厌的情绪淹没,这段关系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我们早年与父母相处的缺憾。
4.承认渴望,也就理解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方向。
5.当年岁增长,我们的心智可能更坚强,但心底却可能更悲伤——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信任与了解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6.愿意相信别人而示弱的人生,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生——因为故作坚强地活着,往往过得很辛苦。
7.依赖并不可耻,它代表我们心里还愿意信任那个纯真弱小的自己。主动和父母或他人重建安全关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们心里那个弱小的自己。
8.当我们打心从心里感受不到爱,就容易困在黑暗里,不论我们多努力想充实自己、填满自己的生命,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单。
9.因为无感,让我们即使在对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10.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越深,越会阻碍我们清晰地观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变得容易为父母互动所激发的情绪所扰。
11.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得很好,内在却总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12.当我们内在处于一种“无法信任自己”的状态时,所看到的外在环境往往是“别人不相信我”或“别人不尊重我”。
13.我们要这样隐藏在“我不相信自己”的骗局背后,往往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就会害怕被别人看穿那些不美好。
14.没办法打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从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经历。
15.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是挫折忍受力的来源,逐步形成我们成年后的抗压力。
16.这就是“矛盾意象”的力量:当我们化太多力气阻止自己去想,那件事情反而对我们更加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相反的状态里。
17.当年被如何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带着他们的遗憾与伤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对待。
18.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那是一种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渴求。
19.当我们无力向颁布禁止讯息的人询问“为什么不行”时,无形中也就发展出一套在禁止讯息中生存的逻辑——要不就是说服自己,被禁止也没什么不好;要不就是编造谎言,蒙骗那些我们需要顺从的人。
20.隐形攻击是一种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情感包袱,但它往往是透过柔顺的善意而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软性的要求,伴随着父母诚恳的、透露着“我都是为你好”的眼神和话语,就这么一天天深植于我们内心。
21.自由加自律,会为我们带来享受自我的快乐。若少了自律呢?可能就会让人活在一种缺乏边界的自我焦虑中了。
22.这种限制的框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于是,我们拥有了成为一个人的方向。这是人生必备的框架,是一种有“边界感”的框架,让我们不至于被过多的自由给淹没。
23.孩子的生活与梦想,往往夹杂着父母所投射出来的未完之梦。
24.如果我们宁愿停留在此刻抱怨,那么,抱怨背后的真相可能是: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法放下父母的梦想。当我们不愿真正放弃父母的梦想,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法真正自主的处境。
25.在父母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声音:他们总是盼望我们能在他们入土后,还能幸福快乐地活着。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
26.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27.成年后的孩子与父母,终究要面对自己的难关与未来,谁有没办法真正帮得了谁。
28.人的天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双性特质”——一个住在世界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和一个住在世界不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而我们却不见得知道,自己压抑了哪一种特质。答案可能在我们对父亲与母亲的认同上。
29.我们用一个虚幻的笼子,关注了原本可以自由的自己。
30.让我们一起行行好,好好向幻想中的那对完美父母道别,然后看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真实的样子,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31.越是对自己父母生气的人,其实越放不下父母带来的创伤,最后只好用不快乐来纪念被父母伤害的过去。越是对父母生气的人,其实也越胆怯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把错怪到父母制造的伤痛上,这样就可以永远活在童年的伤痛李,不用成为成年的自己负责。
说走就走,于是我们便驱车来到蠡湖边,那里的景色可真是太美了。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远处的.树山、白云、蓝天都清晰的倒映在湖面上,水面不时有几只白色的水鸟轻盈的飞过,快速俯冲向水中,湖面顿时泛起了阵阵涟漪。我吹着清爽的风,看着那美丽的景色,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当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时,爸爸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绪:“喂!别忘了正事,我们要出发了!”我这才回过神来,说:“哦,那就走吧。”
徒步正式开始!在之前,爸爸就考察出两条路线:大圈环湖一周,大约9.7公里,可消耗600大卡,小圈从湖中间穿过,大约5.6公里,可消耗300大卡。由于我是初次徒步,爸爸选择了小圈5.6公里。说实话,我心里还在上下打鼓,因为我这个小胖子还从来没走过那么远的距离呢。
一开始,我紧跟着爸爸的脚步,有时小跑还能超过他。可是,走了不到10分钟,我就觉得脚步没那么轻盈了。于是我心里便打起了退堂鼓,可听到运动软件里的“已走1公里,用时11分40秒”的消息时,我顿时兴奋起来,咬紧牙关继续紧紧跟着爸爸走路的节奏,爸爸也时不时地回头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在激烈的你追我赶中,我们不知不觉徒步超过了4公里,这时,我的两腿有些酸胀,像灌了铅一样,背上也出了不少汗,速度也慢了许多。爸爸笑着对我说:“你就是缺乏锻炼,调整呼吸,匀速前进。”
走着走着,我们进入了快走道,爸爸妈妈加速前进,但我的脚步却不自觉地慢下来,距离越拉越远,最后竟然看不见他们的影子了,我急出了一身冷汗,只能给爸爸打电话,他叫我一直往前走就行了。咬牙坚持了一段距离,看见爸爸在不远处向我挥手:“快到终点了,加油,努力!”
当到达终点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了,但回忆这次有惊无险的行程,想到我居然徒步了5.6公里,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次徒步让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真期待下次的蠡湖徒步!
我们一行人在早晨9:30集合在西公园,准备出发,去美丽又有趣的南山。到了南山,我们就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徒步十公里。
我们穿梭在树林里,坡是陡峭的,使我们走得很累,一步,一步,步伐越来越慢了,真的很累呀!但我咬着牙继续向上爬去,已经不像前面那么地昂扬了,但我始终坚持着。不知不觉,我发现我已经快登上山顶了,我一口气跑上去了。哇,眼前的美景让我惊呆,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时的我们累并快乐着。终于到了午饭时间,饥肠辘辘的我们二话不说立即吃了起来,卤牛肉,凉面,鸡腿各种各样的.美食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一顿饱餐后,我们又上路了。在路上我们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和美丽的景色。在路上也有一些大人在唱歌,而且都是调子高的歌,我们真是佩服呀!
终于到了宿营地,大人们开始搭帐篷了,我们在蒙古包里玩耍,或是出去跳大绳,打沙包等等游戏,我们都非常开心。吃完晚饭以后,开始了篝火晚会,我们伴着风格各异的音乐跳了起来,火焰也越来越大,在草原里十分耀眼。就像绿天里的星星。晚会结束了,我们回去睡觉了,虽然这一天过去了,但是这美好的记忆会永远的封存在我的脑海里。
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应该不过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谈到、听到的几乎都是如何挣钱、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升职成功,但似乎少有人关心,我们对待诸如此类的事情的方式是否正确。相比较我们接收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谈论探讨这些方法论就显得枯燥乏味。而实际上,潜藏在每个人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器如何组织、如何分解信息,以何种逻辑顺序处理工作,依据的却是各种底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很少谈及它们,而它们却无比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写成于1940年,作者莫提莫.艾德勒在销售30年后又修改了一次。他和另一位作者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没有读过。没有读,是因为自己脑子里总是在告诉自己:都看了一辈子书了,还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读书末?但越是这样,越想一探究竟,于是在想要开始写一年读书笔记的开始,终于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这本书基本分为四篇内容,分别讲述了作者想要介绍的四种阅读方式: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是读者能看懂书中的字句,并且不会被语法和文章结构阻碍住,能够掌握主要句子和章节的意义。检视阅读一是指通过阅读目录、索引、作者介绍、摘要、后记以及少数内容,对书籍的内容做以了解;检视阅读是指一路阅读下来,不去关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书的架构和大概内容进行了解。分析阅读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详细的进行了说明。分析阅读是指读者对一本书类别目标比较明确的选择、能够总结书的内容、能够重现书的框架纲要、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作者的关键字、关键句(主旨和对问题的基本论述(读者总结出来的作者的架构和对问题的基本解答。最后,对这本书进行自己的评论。主题阅读是指为了一个题目进行的跨越多作者和多门类的阅读。
显然,第一部分的阅读凡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达到;第二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略读,这种方法大家经常用;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在学校时老师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精读;第四种方法是大学里写毕业论文时必须要采用的,博采众长以完成一个课题。艾德勒在书中谈到,其实这四种阅读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比如第分析阅读是包含第一种和第二种阅读方法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进行全部内容的精读和分析;而主题阅读则包含了以上三种阅读形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历史、抒情诗、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与数学书等不同类型读物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等,可谓体贴入微,用心良苦。
比如艾德勒说,实用型书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书,它们只传递知识;另一类是实用性的,是有关行动的问题。作者认为任何实用性的书本身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赚钱,是需要你自己去行动来解决的,它没办法解决你没钱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读者认同书中这些规则,是要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头脑清楚的应用这些规则,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一本书是否是真正的实用性书籍,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读者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并付诸行动。如果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没用去行动,那么这本书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书籍。(他的观点,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以规则为主的实用型的书,读这本书就需要读者找寻到这些规则;评判内容是否真实后,才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才能显现出这本书的实用性,才能证明读者阅读此书的价值。
再比如如何阅读想象文学。艾德勒说“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作者一种享受。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但是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不要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作者认为阅读小说的读者只要去体会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享受带来的愉悦即可,不必像读实用型书籍一样对故事创造本身质疑。——作者列举了《奥赛罗》和欧亨利的书,我想艾德勒在写书的时候市面上可能滥书还比较少——“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的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我以前看过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写的是如何说、写出清晰明白的逻辑论述,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说如何分析作者的文章框架和写书意图。两位作者仿佛是棋逢对手的武林高手,从正反两面互相拆解对方的招数。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所做的事,但实际上离了解还差得很远,因为我们没有遇到真正了解的人。艾德勒这本方法论的书籍,点出了阅读的重点和态度,提出了指导人们有效读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经历70年仍被人常常提起。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正在读大量书籍的人,比如中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有孩子的父母——他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读书习惯。反观自己,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真正达到分析阅读程度的书籍,恐怕只有备考教科书了... ...对于获取知识,我的读书方法还不够深入细致。要达到“读过的书可以扔掉了”的程度,让知识真正成为我自己的认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里风景如画,六年过去了,已经看不出一丝地震的痕迹。我背上了心爱的小书包,牵着爸爸的衣角,踏上了10公里的徒步旅行。
徒步旅行可不是沿着笔直的水泥路行走,一路上都是不平坦的泥巴路、土路、斜坡和丛林小路。我们的领队很有,没有路可走时,还会拿出砍刀开路。
我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穿的也不是登山鞋,总感觉站不稳会摔跤,就紧紧地拉着爸爸的手不肯放,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伸出脚来,踩在略平坦的地面,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行。大队人马很快超越了我们,走到我们前面去了,爸爸着急了,我也急了。还有10公里呢,这样一步一步地挪要挪到什么时候呀?豁出去了!我也不管那么多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连走带爬地加快速度紧跟着爸爸,到最后干脆直接坐在斜坡上往下滑。这样,行进的.速度果然快了很多。
我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可以轻松愉快地跟着爸爸边走边欣赏风景了,直到了有公路的地方,爸爸都追不上我了。时不时地有团友问我的年龄,向我举起大拇指,说我很棒。
这次难忘的旅行结束了!我对自己说,10公里也不是很难嘛!第一次徒步10公里,以后就可以徒步100公里。有了好的开头,中间可不能松劲,一定要坚持到底,就会成功抵达目的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