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十大流行语当中,“网红”一词赫然在列。有人说,这是一个“红生万物”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目前大量“网红”让人感觉品位低劣,且有很多抖机灵、爆粗口等粗鄙表现,所以一说到“网红”,大众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那种经常在微博上活跃,想起假脸,想起卖假货,想起无休止地互相谩骂互相揭短的一批网络红人。可见,在中国,这一行业早已被破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红”跟大多数公众人物一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无数关注,他们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更何况,“网红”的大部分粉丝都可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不良的示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当然也有不少“网红”是凭专业精神、生活智慧来获得公众关注,向大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管是此前的中学教师教学视频被追捧,还是横空出世的阿尔法围棋,甚至是作为世界顶级物理学家的霍金,只用了3天时间就成为一个“超级网红”,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积极网红”的因子。他们增加了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这些人也为互联网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积极因素。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红”在资本和利益相关者的热炒之下成为了风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下的各种“网红”乱象,监管要管、平台要治;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应该理智看待网红现象,不要盲目追风,不能忘记本质;而“网红”们更当自重自强,当“网红”不能放弃底线,应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网红”才会红得长久、红得有价值。
总之,“网红”是个新生事物,社交媒体兴起也没多长时间,它能够成为什么样,首先取决于我们把它想象成什么样。也不要简单抱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肤浅,而要多想想它为什么像现在这样肤浅。
我记得电影《致青春》有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题材的电影又进一步的深化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人们内心的程度。而外国又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很显然,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中国在教育上强调的是做人,而外国是做事。所以外国的孩子们比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强,而中国孩子学习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要比外国孩子多的多。大家有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怎样改变这种教育偏激的现象?其实目前想要改变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原因。第一,贫富差距太大。就像那些有钱人的孩子,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温暖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教育,他们大多会一直生活在安逸中,他们更不会明白独立的意义。穷困人家的孩子则背负着巨大的责任,他们只能通过学习来“逆天改命”。这样,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摆着应付的态度。我们国家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又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选拔有用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但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所以应试教育被恶化了,人们也违背了中国教育的初心。第二,普遍的攀比心理。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孩子的妈妈说:“怎么考试考了这么点分,你看看人家XXX”。孩子的压力太大,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
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大力支持也不能抵制。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课外辅导的调查力度,有效的抑制教育过激的现象。相关媒体也应该大力宣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国家也应继续实行精准扶贫政策,解决贫富差距的现象。
一些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希望披着“网红”的外衣混入商圈、娱乐圈。随着这种现象增多,“网红”越来越不是草根红人的闪亮标签,而演变成为一个充满贬义的头衔。在看待“网红”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去看待。
“网红”现象呈现井喷状态,由于公众的求乐猎奇心理、各方的逐利***都似脱缰野马、肆无忌惮地在网络平台中竞技,才受到了大众的热捧。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网络红人”以其极具创造性的造型或行为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拓宽了人们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竞争中的展示或宣泄途径;与此同时,一些正面的网络红人在不同领域为公众树立榜样,成为新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播着正能量,其草根性和亲切感使其较传统人物有更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网络红人”反传统的张扬和表演,扭曲了公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担忧;再者,其爆红后的巨大利益回报,助长了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标准带来巨大冲击;最后,在毫无规范约束下的“人肉搜索”、“被爆红”等行为,更是对隐私权的践踏。“网络红人”现象的双面性,既提醒我们要区别对待其发展,又敲响了规范网络文化的紧急号。
对互联网的信息的管理亟需加强,这也是任重道远的。第一,政府要加强正面引导,加强管理。政府要对信息的发布严格“把关”,建立一个清洁的网络信息环境;第二,媒体一定要找到自身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媒体要通过宣讲、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带来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快节奏下的信息需求,互动交流的缺失;第三,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为脱缰的“网红”加上一把枷锁。例如,针对网络直播中的一些低俗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规定了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不能从事直播业务,必须使得这些三俗内容的网络信息做到有法可依,坚决抵制。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第一”决不是绝对的“第一”。在学校里得了“第一”,也许出了校门,就是“第二”。在国家得了“第一”,跨出国界,能列第几就很难说了。中国的篮球运动在亚洲也算是名列前茅了,在亚运会上也得过金牌,可是一到奥运会比赛,名次就落后许多了。就算在地球上得个“第一”,也不代表在离地球不远的几亿个星球上也还能保持“第一”。所以,得了“第一”,决不可以目中无物,傲视天下,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次,从时间上来说,“第一”的脑袋上非得加两个大大的引号不可,万事万物都在无休止地发展,不断地进步,这会将“第一”抛到“第二”,甚至“第三”。在以前,马是跑得最快的,后来是汽车,接着是飞机,现在是宇宙飞船跑得最快了。在世界的.竞赛中,每一项世界纪录都不断在刷新,眼前的“第一”决不是永恒的。所以,每个“第一”都只是在某个空间的“第一”,某个时间的“第一”。当你得到“第一”时,决不能骄傲自大,而更应该虚怀若谷;决不能停步不前,而更应该奋进不止。须知,你得到的“第一”不过是“天空中的一朵小小的云彩”罢了。须知“骄傲使入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既然“第一”如此微不足道,“第一”外还有“第一”,那么得个“第二”“第三”不也一样吗?如果这样说,就大错了。无论多么渺小的“第一”,都要加以肯定。为下一个“第一”奠定好基础,为夺取一个更大的“第一”而加倍奋斗。诚然,得到第一是值得自豪的,但要看你所采取的态度,是把它当作终点,还是作为新的起点。我们并不是否定“第一”,而是提倡人们取得“第一”后继续向前。我们的目标应该永远是下一个“第一”,惟有如此,人类才会不断进步。
今年暑假,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反响都很大,“双减”政策无疑是学生们的福音。
“双减”政策是什么意思呢?义务教育的`双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还有多点课余时间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校外各类学科类培训机构均占用了学生们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补课,让学生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科类的学习上,到了大学或者出到社会,工作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其它很多能力,比如:当众讲话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工作关系看似不大的技能和才艺,少了这些能力,就只能做一个完成基本工作的底层员工。
在实际生活中,“双减”政策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我到目前为止,没有去报读过校外培训班。我会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学校的作业量并不多,完全不需要以减少作业量来达到“双减”。只有做了适当的练习作业,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最初可能是以教育为本,而随着时间演变,它们打着各种旗号、变着花样去大量招生,慢慢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国家才及时出台了“双减”等一系列的政策来约束他们。
总之,作为义务阶段的学生要明白,“双减”这个政策绝对不是让我们不写作业、不学习、只顾玩乐,而是让我们把握好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这繁忙的城市中,我渺小的如一只在地上任人踩踏的蚂蚁—不堪一击。我不如天上的星星那般闪烁、不如海洋那般的宽阔、不如镁光灯下的人们那般华丽。我化做千缕微风,飞向无边无际的天空,跃跃欲试,准备一探那些追星族。
有时候,追星族能给予那些黯淡无光的明星前进的动力。或许因为误入歧途,而遭经纪公司封***;或许因合约问题,而遭到解雇;又或许因感情问题,而遭团员排挤。这时追星族不但能给予温暖的鼓励,而且还添上了默默支持的动力,使之能东山再起,创造另一个事业高峰。
有时候,太过于盲目追星,不仅耗财耗力,且使明星们感到受侵犯,以至于发生口角,产生法律纠纷。无形的困扰,会给予明星有着莫大的压力,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做一个有礼貌、有规矩的追星族才是最佳的方式!
对于我,我虽然在闲暇时会欣赏一些偶像剧,但是我并不会疯狂地去追星。有时看着对自己有益的戏剧,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对于处理事情有着更多元的看法,我想这才是身为一个偶像最基本的要求!做一个理性的追星族,不要被他人所蒙蔽。
我信步在这小径,秋风徐徐吹来,好不畅快!我慢慢思考着追星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憧憬着那光彩华丽的生活,虽然看似光彩华丽,但想必也曾费尽苦工。我划破前方雾霭氤氲,打起精神,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迈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