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弛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述后,怒火中烧,要“打死了那厮再来”时,情节陡起,似乎高潮即将到来,但作者却巧妙地让史进、李忠两个“三次五回劝得他住”。这样有急有缓,掀起波澜;当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径到状元桥来”,惩强除恶的好戏似乎就要上演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鲁达在郑屠肉铺前坐了下来,三戏郑屠。这样一放一收,又掀起波澜。简单的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情节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没。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原委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写人,一是记事。记叙文的快速构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必须尽快地确定选用的材料,确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第二,迅速考虑如何把这些材料尽快地连缀起来,寻找一条贯串文章的线索。有的记叙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情节发展为脉络;有的以人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场面转换为联系;有的以感情为线索,有的以材料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快速写作时,可能利用这些线索或纽带进行快速构思。
第三,根据所选用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把材料连缀成篇。
记叙文常见的几种快速构思的方法:
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的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这种构思方法,我们称之为“画面组合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在较短小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运用画面组合法来构思,就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作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这种构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现更复杂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更为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画面组合法,不一定有一格贯串全文的线索。但这并不等于说,文章的那些“画面”可以随便摄取和组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独立而又集中集。所谓“分工”,就是各个画面表现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所谓“合作”,就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共同表现某一个主题思想。
训练题目:《浓浓的母爱》《瞧我这一家子》《-----轶事》
看《梦回大清》的时候,还没有想过要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小薇的个性比马尔泰若曦好很多了,认定了十三就一直走下去了,即使心在痛,也对十三不离不弃。看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十三再怎么爱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是不肯能自始自终都只有小薇一个女人,不过小说嘛,看看就好了,何必当真,但是当我看到结局时,心中说不出的郁闷,这个到底算什么,小薇是穿越回来了,还是她真的只是做了个穿越的梦?如果是穿越的梦的话,就感觉自己被骗了,就像看恐怖片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一群精神病人的YY,顿时觉得感情都浪费了。如果不是梦,那么在精神上那么依赖小薇的十三后来怎么样了?(虽然我也知道,历史上十三为雍正劳心劳力最后很早就死了,貌似只有三十几岁吧)于是看的我就像有根骨头卡在了喉咙,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心中怎么一个郁闷了得。(看完《梦回大清》后觉得十四是个可怜的孩子,《宫》中老八得到了女主,《步步惊心》中老四最后得到了女主的心,《梦回大清》中十三得到了女主……只有十四就是个喜欢女主却只能默默付出的孩子。也许有写十四的书,但是我读的比较少所以没有看到?)
看完了《梦回大清》后,接着就看了《不负如来不负卿》,会看这本书还是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源于电影《情颠大圣》最后片尾出现的一句词,虽然电影不怎么的,但是就是最后觉得这句词提升了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于是我就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一个在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名僧写的让大家念念不忘的。
我还记得在这本书看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当时真的这本书整个一个小清新,没有虐心虐肺的剧情,没有男女主角的疑心猜忌,没有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虽然身体精神受到了打击,虽然生活出现过困苦,但是他们始终一路走来,相互扶持,即使期间有十年、十年又十六年的孤单一人,但是对方从来没有离开过心中。
很佩服作者,作者有很深的佛学功底,在写这本书之前,也查看了很多相关资料,作者还原了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鸠摩罗什,仿佛作者笔下了那个鸠摩罗什就是历史中的鸠摩罗什。历史上除了对他的佛学贡献和简单的一些生平外,最多也就是他破戒娶妻,晚年又有妻妾这类的事情吧。(想想写历史的人也挺八卦)也许就是留下的史实不多,而且年代久远,史料是真是假,或是真有几分假又有几分谁都说不清,于是给了作者发挥的空间,于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这本《不负如来不负卿》真是写的让我拍案叫好呀。
看到前半本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因为这两个的感觉给我比较相像的,(当然你也会说哪里像了,这里只是我的个人感觉)只是那个默默等待的人变成了鸠摩罗什,十三岁的初见,二十四岁的心动,三十五岁的`相守,五十一岁的惜别,(有可能年龄上有些出入,大家知道是这个意思就可以)这些漫长的岁月对于艾晴而言只是十年。罗什就像那个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一样,永远都是顺着时间走得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再等待换来相守的短暂时间。这里必须说作者选对了主角,试问还有谁能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才能挨过十年、十年又十六年的等待呢?
另外要说作者的巧妙就在于,当女主穿越过去后,她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即使她知道事情的结局,无论她如何努力,历史还是朝着他既定的方向发展。说道这里,又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日剧《仁医》(不好意思,比较会联想。这是日本拍的一部穿越剧,是说当代的医生穿越到江户时代的故事,虽然当中觉得男主的个性有些婆婆妈妈,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很有深度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里出现多一个词“历史的修正力”——即,历史会按照他既定的轨道发展,当你妄图改变什么的话,历史的修正力就会将你的努力化为零。于是艾晴的出现就成了历史既定的轨迹,因为艾晴,罗什才舍小乘学大乘,因为艾晴,罗什破戒、娶妻,(当然这里面也有那种乱世下被迫的成分,但是就是因为那个让罗什破戒的人是艾晴,所以罗什无悔,也因为这样他才在后世引起那么多争议吧)因为艾晴,罗什到中原弘扬佛法,因为艾晴,罗什才决定翻译佛经…… 所有的事情都沿着那史料上记载发生着。
有看到网上有人在争议罗什是不是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我想如果把艾晴看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完成去中原弘扬佛法,翻译经文是佛祖给罗什的任务,那么是不是可以视罗什“不负如来”呢?当老年时他们相视一笑时,那么是不是可以视作罗什“不负卿”呢?不想说罗什意识到他的心时内心的煎熬,作者虽然没有化很大的经历些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一直都是淡淡的,却又是可以舍弃一切的,深入骨髓的。当他们说着无悔,即使死后也要一起落入阿鼻地狱时,当老年的罗什和艾晴戴着当年定情的信物,相互扶持,相视一笑时,突然觉得“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他们的选择是“相濡以沫”,即使要病垢千年,他们也要这样走下去……
个人觉得这是本很值得看一看的书,(当然这本书有点像一本佛学“扫盲本”,作者用很多笔墨解释书中出现的经文,佛法以及史实,只要能理解看的时候PASS这一部分也是可以的啦,我是感觉自己完全中了鸠摩罗什的毒了,呵呵)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了,写的比较凌乱,大家就凑合看吧,还有些没有写出来,怕写出来就更凌乱了,就先写到这里吧,下次写那么长的观后感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请大家慢慢等,不过不要有期待,因为我也不知道会不会还有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之类的让我有那么多感触了。那就先这样吧。
2.一线串珠的结构。即全文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魏巍《我的老师》分写七件小事:假发怒、教跳舞、观蜜蜂、教读诗、依恋师、化纠纷、梦寻师,皆由热爱、感激、思念老师这条感情线索贯穿起来,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驰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述后,怒火中烧,要“打死了那厮再来”时,情节陡起,似乎高潮即将到来,但作者却巧妙地让史进、李忠两个“三次五回劝得他住”。这样有急有缓,掀起波澜;当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径到状元桥来”,惩强除恶的好戏似乎就要上演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鲁达在郑屠肉铺
前坐了下来,三戏郑屠。这样一放一收,又掀起波澜。简单的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情节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没。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鲁迅《社戏》写孩子们归航途中偷豆,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往来的摸“,有比较鉴别之意,显现出他聪明而无私的童真,传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佩喜爱;鲁迅《孔乙己》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同为”摸“字,作者却在不同的地方赋予各异的含义,且凝练传神,可见匠心。
5.一语反复的扣题。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有这样三个板块扣题:一是开头,在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后,以“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扣题;二是主体,在展示了三个典型事例后,分别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扣题;三是结尾,在号召人们热爱战士后,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扣题。以上扣题句将“战士”与“谁是最可爱的人”联系起来,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们的认识。
6.一箭双雕的收尾。就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自然结束全文,又巧妙引发思考。《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即全文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魏巍《我的老师》分写七件小事:假发怒、教跳舞、观蜜蜂、教读诗、依恋师、化纠纷、梦寻师,皆由热爱、感激、思念老师这条感情线索贯穿起来,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