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还在床上美美地熟睡时,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说是今天要带我去乡下采菱。我一听到这个喜讯可着实乐坏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早饭,和爸爸妈妈一起坐车直奔乡下。就这样,采菱生涯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拉开了帷幕,而我今天的生活也随着采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有乐趣。
来到河边,我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菱叶,把水塘挤得满满的。菱叶又大又宽又绿,就像许多小绿伞,而红彤彤的菱,就躲在这几把小绿伞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可爱至极。
看着一只只可爱的菱,老爸已经等不及了。你瞧,他已经把一只小船放入水中开始采摘了。他坐在船上,两只手像船桨一样划着,木盆所划过的地方,便留下了一条水路。随后,妈妈也坐在菱桶里采起来。我东张西望,只见他们俩人采得真可谓是“不亦乐乎”,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我就开始了,我难道在这儿只是看爸爸妈妈采菱的吗?不,我也要采!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所以,我也加入了采菱的队伍,忙活了起来。
我跳上船,兴致勃勃地采起来。但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我不怎么懂得技巧。我便开始注意观察大人们采菱时的细微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妈妈采菱时发现:要采菱的话,就一定得把菱盘先翻过来。我这才看见原来在菱盘下面有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菱角,把成熟的菱角摘下来即可。是呀,听起来似乎毫不费吹灰之力似的,但做起来却是相当辛苦的。因为我还发现:采菱不仅要用手把菱盘翻过来挑成熟的菱,还要弓着背。哎,你说这能不称得上是“辛苦”吗?当然有时候一定有一些“斜意外,就是我不小心把菱连根扯断……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了。啊!腰酸死了!我挺起背,坐在船上,把一只红菱去皮,放进嘴里。哇!咬起来脆生生的,吃起来甜津津的,果然是刚摘下来的菱,新鲜得不得了!
不一会儿,我们采菱都采好了,菱可真多,足足有两大筐呢!更令人欣喜得是:吸在泥土和菱叶上的螺蛳也堆了小半桶!分给左邻右舍一些,我们还剩很多,中午我们开开心心地吃起了菱饭,可真是味道鲜美可口啊!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我自己靠双手劳动的成果啊!因此,我吃了满满一大碗耶!(我可是很少吃一满碗的噢!这次采菱生涯,不仅让我大饱口福,还让我学到了一些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亲自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正是通过这次的采菱生涯,让我体会到了自己平时所吃食品的来之不易,使我学会珍惜粮食。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从这次采菱中所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可谓是“实践出真知”啊!我也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略到这些耐人寻味的道理吧。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来采菱!
经典如同有内涵的女人,它不一定秀色可餐,但肯定会让人百读不厌。《管理的实践》读后几点感悟: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
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的学习终究是要离开书本,去往更广阔的课堂。当学生们跟随老师踏上实践的旅途,看过了岳阳楼的胜景,行过了丝绸路的艰辛,走过了藤王阁的斑驳,他们学会的,领悟的,将远远超出书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
实践,是遍尝百草,只为书华夏药典。
一部《本草纲目》,不知惊艳了多少世人。而这部奇作背后的故事,却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旧有药典的模棱两可,李时珍毅然决定踏上寻药之旅。他一点一点地探寻,每一种药材都要见到实物,描摩样貌亲尝甘苦,试验疗效……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本草纲目》赫然出世,带给世界的是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更是实践出的巨大成效,它雕缕人心,携刻山河,永不漫患。
实践,是踏千山万水,只为寻旧时文化。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的序中这样说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旧物,听它们讲述过去的兴衰。”的确,当我们看着那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四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别的风声鸟声。就仿佛触摸到文化的生生不息,吞土千年。城市里的图书馆留藏着许多古籍,而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之间,落在这苍莽大地之上。余秋雨历时近半生,踏阅中国几乎所有故事的土地,终于将自己所见所感,凝炼成一部《文化苦旅》向后辈娓娓讲述着实践的力量。
实践,是步步前行,只为圆复兴之梦。
人需要实践来充沛自己,国家更是如此。中国在政策上的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促成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的实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这些原本存在于纲领中的事,被敢于实践的中国人用于国家的管理。在中国之前,极少有人相信,一个国家可以存在两种制度,但我们的实践告诉世界,不仅可以,甚至还促使国家更富强,民众更安康。
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总结,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真实的一面。因为实践,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那灵魂丰盈的花蕊也灼之其华。
有一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很熟悉,那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或许很多人也都熟悉。可是大家似乎都明白这件事情,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汲取教训。
就像现在,一谈到“学习”两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读书。然后在倡导着“终身学习”的时候,大家都去读书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每位学生每年都被要求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一个去外国的留学高材生,在外国学习的时候也很刻苦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会读很多的书。他每门的笔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十分出色的。可是到最后的时候,他并没能如他想象般获得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因为他有一项弱点。他的实践成绩糟糕透了,他甚至无法和其他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一般,将实践进行下去。他的交际、分配和整合管理能力都十分欠缺。他的理论是很棒的,该怎么做的道理他也是很清楚的,可就是无法出色的完成那样的实践活动。
这说明了什么?他的智力有问题吗?很明显,一个能考出那般出色成绩的人不会是个有智商缺陷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回头看看中国的学生们,在学校里做什么。他们在刻苦的读书、做笔记、背诵。然后,他们要将这些记忆的知识用来考试,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对于那些知识,他们是真的全部弄明白了吗?他们在学习中就没有思考过书中的知识究竟是真的完全正确吗?
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时间思考这些,他们只是在忙着读和背,忙着应付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句十分正确的话,它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可是现在信奉这句话并且做到的学生太少了,他们甚至没有实际动手验证书中知识的习惯。所以我们不仅应该明白和铭记实践比死读书更重要的道理,更要真正有所行动,力有所用,学以致用。
寒假已有几天的时间了,整天在家闷着也不是个办法,我和妹妹早想出去了,于是,小姨答应我们这天带我们出去玩。
大多数工作者已放假,城里的公交车自然很红火,虽然寒风四起,但过节使人们不在乎这些,自然商场是我们最明智的选取。于是,我们来到了崇文门的新世界商场。
说实话,虽然到处搞特价,但商品并不便宜。没什么可买,我们便来到了四楼的文化商场,我和妹妹跑来跑去地弹乐器,忽然看见了一个小屋,里面摆着小凳子和一些像做蛋糕的桌子,我好奇的走了进去,原先是一个艺术小屋。
经询问,桌子上摆的是做陶艺的工具。做陶艺三十分钟10元,如果带走陶艺要再交10元。小姨问我们做不做,我倒要试一试。阿姨揉了揉泥,放在了转的仪器上,只见她双手微微沾了点水,握在泥上,等泥成为圆形,她的一只手钻入中间,使这块泥有了形。
该我做了,我先按照阿姨那样做,使它更圆;但是怎样才能让它变成好看的形状呢小姨问了一下,我掐了它的脖子一会儿,它立刻成型了,正在这时,我一不注意,它错了点儿位,坏了。可我怎样弄都不行,只好请教老师了,她再次给我弄成了原样,我继续做,做得满手都是泥,最后,我做的一般,没买下它。
透过这次做陶艺,我又结实了一种艺术,感到无比的高兴。艺术无止境,我要多多实践,使知识面更广、更开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