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时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某个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看某个职务要求什么。这就是说,早在安排某个职务的决定之前,他们就对人的情况有过考虑,而且这种考虑与职务安排无关。
这条原则,是今天广泛采用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依据,特别是用来定期考核知识工作者的依据。人事考核的目的是,必须对某人进行考核之后,才能决定他是否是晋升的合适人选。
实际上,许多管理者根本不理考核制度要他们做的那一套,他们根据自己的敏锐直觉。他们认为,当面考核毫无意思,因为它的重点也是找下级的缺点、毛病和错误。这种看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医生帮人看病那样。但是,如果把医生同病人之间的关系用于上、下级关系上,那他们几乎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下去。所以,管理者不肯用规定的考核制度是不足为奇的。
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无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
医治这种弊病,有个广为宣传的“疗法”,那就是因人设事。但是,这种疗法,比疾病本身还糟糕——或许一个非常小和非常简单的组织,有可能例外。职务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职务是由任务,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因人设事行不通的原因是,在组织内,一项职务的界限、结果和地位所发生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机构的一系列连锁变化。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作,受到牵连。
“考察组织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天才,而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是平常人取得不平常的成绩。”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告诉我们:平凡人,完全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如何卓有成效?第一,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第二,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第三,充分发挥人的长处;第四,要事优先;第五,有效决策。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拜读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对管理的理念有又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读此书真正认识到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对组织有贡献,同时也要使个人能够得到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管理者必须将学到的理念诉诸于实践,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遇到的四种情况: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
4、管理者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这些充分告诉我:一个人如果不致力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
德鲁克认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有效的管理工作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自己需要注意和努力的方面:
一、要从管理工作自己的时间入手: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筹安排时间。
二、要重视工作中绩效和成果: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三、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者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缺的素质。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工作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让各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没有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即便有天赋,也需要着手解决千头万绪的难题。怎么做好领导者?怎么高效地开展工作?怎么带领好一个团队达成目标?……这可能是很多总裁、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者哪怕只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业务骨干会面临的问题。况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习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单单是学会做一个领导者,也是普通员工提升自己综合素质能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的作者孙陶然,是拉卡拉集团董事长,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创业家。之前著有一本描写自己多年创业经历的《创业的36条军规》,火遍国内创投圈,被网友称为“中国创业教父”。孙陶然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身为企业家回馈社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让后来人少走弯路;另一种是把自己赚到的钱投给那些有价值的创业想法、有潜力的创业者。于是,在《创业的36条军规》面世五年之后,孙陶然再一次将自己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这些经过实践与时间检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贴合国内企业生长环境,成长发展路线,更具参考性和可借鉴性。
《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一开篇就点明领导者的使命和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者的核心作用是方向、后援和协调,领导者必须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心胸宽广,还得有学习能力和战略能力。然后指出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孙陶然以拉卡拉的管理核心“五行文化”为例,提出了“用文化管公司”的理念。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用来讲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文化管理企业。他认为:只有把问题简单化才能逼近本质,只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才可能被大家所掌握和运用。对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最简单化的方法就是用文化管公司。他在新书中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战斗力的源泉。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招兵”“练兵”和“用兵”,做好了就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铁军。按照企业文化来招兵,就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企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兵;依托文化来练兵,就会统一思想、统一理念,形成队伍的强大战斗力;依托文化来用兵,才能让80%的人在80%情况下做到80分的标准。拉卡拉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在5年甚至1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轮廓,就是因为拉卡拉一贯秉承的“五行文化”在背后的指引和支持。拉卡拉自成一体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管理兵法,涵盖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到小的会议纪要、周报……从目标、进度到考评……从建班子、定战略到带队伍……从态度、能力到素质……面面俱到,一应俱全。
教授管理学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多以高深的理论为支撑,少有具体执行的细节。而《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却如同一本实操手册,手把手教你如何高效有序地完成具体的工作。全书共12章,每一章节后都附有思维导图,层层推进,条分缕析,简洁明了地将晦涩的内容表达出来,便于学习理解。比如第七章中“十二条令”里,“怎么写周报?”“如何做好会议记录?”……将日常工作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让读者能够马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践中去。
全书十二章节的内容,可以说将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归纳,并逐一解答,为管理者提供了清晰的、完善的管理思路,也为一线管理人员提供了详实的实操方法。即便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如果做到了“十二条令”中所要求的所有事情,或是掌握了“四环方法论”的精髓,那么他很快会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因为从本书中,你不仅可以学到管理知识,更可以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一个一步步实现目标的人。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