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八点半了,批完作业的爸爸开始对我进行惩罚了:“错这么多,不是粗心,而是你的态度问题,对作业不重视。听写错的词语每个抄20遍,快点!”我接过本子,上面的红圈不计其数,随意一数就有十多个。一个红圈就像一把剑,插进我心里。可我又有些难受与气愤,都这么晚了,不让我睡觉,还让我罚抄,也太不体谅我了。想着想着,金豆豆不禁落了下来,滴在本子上。字溶化了,变得“张牙舞爪”,仿佛在嘲笑我的懦弱。但是望着爸爸不容置疑的眼神,我还是马上忍住眼泪,忍住满肚子的怨气继续抄。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本子上的字仿佛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敌人,向我发起了疲倦的'进攻。我隐隐感觉到,眼皮重了,手没有力气了,原本明亮的灯光,现在似乎也变得暗淡了。
我开始伏在桌子上写,身子像被铅块绑住了似的,动弹不得。我继续抄啊抄,夜是那样静,只听见笔尖与本子摩擦的“唰唰”声。终于抄完了。我拍了拍已经抬不起来的头,甩了甩酸痛的手,身上的铅块消失了。我终于可以躺进温暖的被窝,靠在柔软的枕头上,一下子就睡着了。
第二天上学,虽然精神不太好,但奇怪的是,昨天抄的那些词语,都像刻在我脑袋里似的,挥之不去。老师听写时,我轻松拿到了满分。
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我突然很感激爸爸,也为我昨晚的恼怒而感到羞愧。原来,昨晚爸爸让我抄的N遍听写里,饱含了满满的爱。爸爸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只要我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爱,因为父爱都藏在不经意的小事里。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