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乌龟!”阵阵加油声从银河体育场里传出来。那里兔子和乌龟正在进行第二次比赛。
敏捷善跑的兔子吸取广上次失败的教训,枪一响,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迅速地跑去,在一阵欢呼声中跑到了终点。对比之下,乌龟就跑得太慢了,它伸着脖子,一下一下地移动着四条腿,艰难地爬着爬着。
观众席上的小动物们都笑它爬得太慢,给它喝倒彩。缺德的小狗甚至“汪汪”地叫起来:“喂,慢吞吞的乌龟,你就别白费劲了,人家兔子早已跑到终点了!”乌龟好像没有听见大家的叫嚷,还是伸着脖子,一下一下地坚定地向前爬。它的行动使大家感动了,先是小猴蹦着跳着为乌龟喊加油,接着小象也甩着鼻子摇着尾巴喊:“乌龟加油,乌龟加油!”小鹿更是情不自禁地跳到跑道的内圈去,一边陪着乌龟跑,一边侧着脖子点着头给它鼓劲。
在一阵热烈的欢呼中乌龟终于爬到了终点。
比赛一结束,《白鸽报》记者和动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们呼地一下围上去给乌龟和兔子拍照,争着请它们谈谈比赛后的感想。乌龟说:“兔子是‘飞毛腿’,是比赛的胜利者,我是它手下的'败将,你们的照像机应该对准兔子,它才需要你们去采访呢!”兔子忙不好意思地说:“我跑得比乌龟快,这没什么稀奇的。乌龟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是值得大伙儿学习的哩!”
“我说,乌龟的精神是很可佩的,兔子谦虚的好品质也是很可嘉的。”《白鸽报》记者说。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们也纷纷表示赞同,摄影机“咔嚓”、“咔嚓”地对着乌龟和兔子拍个不停,乌龟和兔子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自从老乌鸦被老狐狸骗了一次以后,老乌鸦就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不管狐狸对你说什么,你都不要去理它。”老狐狸也对自己的小狐狸说:“孩子,去找食物的时候,如果看见有乌鸦嘴里叼着肉站在树枝上时,你就称赞它,表扬它,它高兴地一说话时,嘴里的肉就会掉下来。”
小狐狸听了老狐狸的话就走出了家门去找食物去了。走到一棵大树下,小狐狸看见一只小乌鸦站在树枝上,嘴里正叼着一大块肉,小狐狸看着直流口水,就用老狐狸教的方法对小乌鸦说:“亲爱的小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最爱听你唱歌,能不能够展示一下你的歌喉,唱一首歌给我听呢?”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话也想起了老乌鸦的教导:不管狐狸对你说什么,你都不要去理它。所以小乌鸦并没有理会小狐狸。
小狐狸见小乌鸦对自己的话无动于尽,突然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办法:用恶言恶语。于是,小狐狸对小乌鸦说:“我叫你唱一首歌给我听都不行,你真是没有教养的小乌鸦,比猪还要笨。”小乌鸦听很生气地说:“你才笨。”就这一说,叼在嘴里的肉却掉到了树下被小狐狸给叼走了。看着远去小狐狸的背影,小乌鸦很后悔,但己经太迟了。
树上的'猴子说:“小乌鸦,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绝。写的是***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