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到了,我们兴奋地下了车,排好队,开始了一天的兰亭之旅。我们首先去了兰亭国家森林公园。我迈着轻快的脚步穿行在“绿荫大道”中,四周环境优美,水与竹的结合反衬出森林公园的静谧,一个个古典雅美的亭子宛如温柔雅静的少女,为公园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们走到了烧烤区。扑面的食物香味令我们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坐了下来,亲自动手烤食物。可不久我发现,烧烤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一些基本的烧烤技术,还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挣脱了礼仪的束缚,大口地咀嚼着,不顾形象,释放出来了我们的`童真与野性。
浏览完了兰亭国家森林公园,我们又去了兰亭。跨进兰亭的大门,再走一段僻静的小径,就到了鹅池。鹅池,顾名思义,就是有鹅的池子,一只只白天鹅游在水中,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成为兰亭一道靓丽的风景,
再向前走,远远地就看见了一个高大的亭子,里面有一块碑,听老师说,这是兰亭的镇亭之碑:御碑亭。因为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临写的《兰亭集序》,反面是乾隆皇帝题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祖孙碑”。这块由俩个皇帝题写的碑矗立在兰亭中,格外引人注目,也令游客们产生无限遐想。
碑旁边,就是传说中的墨池。据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苦练书法,写黑了十八缸水,便有了现在的墨池十八缸。到了兰亭,名家书法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参观项目,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乃至世界书法的精髓。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该回学校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兰亭,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踏上了回校的旅途!
今天,天公作美,万里无云,我的兰亭游也如愿的拉开了序幕。
当我们的车缓缓的进入停车场,在通过兰亭的一条幽幽古道边,入耳的好像是黄郦的鸣叫,但浓密的绿叶把它们遮挡起来,真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啊!这条古道的两侧虽说有些现代化的建筑,但仿佛古韵犹存,沁人心脾,或许兰亭就是值得我们这样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走过小道,我一眼就望到了鼎鼎大名的鹅池了。只见池中有两对大白鹅在昂首欢啼,似乎在说:“我们可不是一般的鹅,我们是兰亭的鹅,是别有一番风味的鹅!”又回首看了鹅池旁边的`石碑上大大的“鹅”字,像足了一只昂首阔步的鹅,摇头摆尾的走了过来,我不禁感叹:“王羲之的书法,真是如神来之笔相助啊!”
在我的赞叹声中,继续往前,便是我最欣赏的“祖孙碑”了。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临的《兰亭序》,背面则是乾隆皇帝的诗。两位满族皇帝对汉族的文化十分欣赏,书法如行云流水一般,尤其是康熙皇帝,将兰亭序写得大气磅礴,包含着对祖国河山尤其是江南文化的赞美与留恋,整个文字潇洒自如,不愧是我最欣赏的君王。
听,有泉水的声音!原来我到了曲水流觞处,在古时,将一个盛满酒的杯子漂在水中,酒杯漂在谁的面前,坐着的人就要赋诗一首,倘是作不出诗,那可是得一饮而尽以作惩罚的。古人不仅有闲情雅趣,更有满腹经论,让我们这些后辈佩服不已。
我虽然到过兰亭多次,但每次都能发现它新的诗情。我想这个书香浓郁的地方定有让人更意犹未尽的美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期待着下次美丽的兰亭游。
仅仅以“抗日三部曲”而论,程肖组合也已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多年以来,银幕上的抗日电影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秉承了《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传统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鬼子残忍愚蠢,我军大智大勇,战斗过程直如砍瓜切菜,轻快喜感时不时冲淡战争的残酷。另一类是以《南京!南京》为代表的“人性化反思”作品,国人的劣根性和不屈精神一并被审视,鬼子成了被战争裹胁的普通人,被谴责也被同情。
前一类是按照传统教科书来的,发展到极致就是“抗日神剧”。后一类是从“普世价值”出发的,可惜放诸世界范围内了无新意,而且总有些“耗子哭猫”的荒诞感。《兰亭》和它的姐妹篇不是这样,影片没有去触碰历史言说中的某些雷区,但也没有教科书式的循规蹈矩;没有来不来就扯一顶“人性化”的帽子戴上,但片中的日本人也决非符号化的魔鬼。
程晓玲和肖风的作品,有一种勉力摆脱定式叙事的热忱。《大劫难》中的日本垦荒团成员有农民式的质朴,变脸后更见惊心动魄。东北的“姑奶奶”像她抽的旱烟般浓烈呛人,虽刀架脖子上仍然抵死抗挣。《岁岁清明》中的逸白少爷大半部片子里都是文弱书生样儿,最后二十分钟突然成了溅血五步的“杭铁头”。
《兰亭》中的林耕本混帮派的江湖人,隐居世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禁忌婚姻,可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狗,重重血债、步步进逼让他不反抗也无由。以抗日题材的公式化逻辑观之,这三部影片中都有疙疙瘩瘩的地方,都有不同流俗可也难辨真假的建构。
影片的最终指向也有些混沌,不及那些经典的反战名片一样捶打人心,但它们至少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历史烟云中可能隐匿着另外的真相,我们以往熟极而流的“因为,所以”很可能大谬不然……“抗战三部曲”中还总带着些对民风民俗的入微描绘。肖风是与张艺谋同班的第五代导演,用自然山水和民俗细节感染人,是他们固有的本事。然而,随着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片的坐大,就连第五代导演也很少再爬剔老祖宗馈留的玩意儿了。肖风仍然保持了这个特长,《大劫难》中的东北热炕、旱烟袋、高粱地有助于观众进入特定情境。
《岁岁清明》中的满山茶树、清澈小溪乃至怀春的`山里丫头,同样为影片增色良多。到了《兰亭》中,江南水乡的童年往事被剪成了10分钟的戏,影像中还是渗透着导演对家乡小桥、流水、峰峦叠嶂的钟爱之情。“兰亭”因书法家王羲之而名声大噪,但在影片中只是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胜地。林耕的日本妻子神往这个文华会萃之地久矣,可是连绵的战火把他们远远地赶开了,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这其中隐含了日本民族对中国的复杂心态:一部分人真诚地向往古国的文明,另一部分人则觊觎和践踏古国文明。
肖风导演有一个特点:用新人,而且尽量不重复。“抗战三部曲”的主角都是年轻人,把把都是新面孔。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是遭遇战,你所见的形象便是角色规定的人。演技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换张脸,不可能改变习惯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因而越是知名演员,就越是有一种厚厚的“所知瘴”,阻挠演员本人和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合二为一。这三部电影用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认可了他们的角色定位,怎么折腾都不会出戏。
在青山绿水中回溯逝去的年代,再用侵略者的利爪将其撕碎,三部影片中贯穿着同样的痛。抗日的动机,有天性中的桀骜,有不显眼的硬骨,也有无处为家的奋起。因为不雕饰,所以有力量。另外,片中决不张扬但绝对刺目的残肢断体,构成了这一系列中成建制的视觉符号。总的来说,这套影片丰富了抗日题材的片库,在浩大的主流叙事阵列边上,树起了一座另类而醒目的纪念碑。
上周日,我和爸爸陪同长春来的阿姨们,一起游玩绍兴的兰亭。
兰亭景区外尽是高山,但进了景区之后,景色就不一样了:小径旁满是秀竹,遮住了高山,也遮住了太阳。没走几步就到了鹅池,旁边有一个池子。中间是一块碑,上书“鹅池”两个大字,这字可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个大书法家一起写的,十分漂亮。我最感兴趣的是池塘中的白鹅,胖胖的,时不时地扑几下翅膀,别提多可爱了。
再过去就是康熙书的.兰亭碑了,旁边有几盆小兰花,这难道就是“兰亭”的由来吗?这块碑曾经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断为两段,拼接后形成断字。
我们还来到了王右军祠,正堂上有一幅画,画的上边和左右两边都有精美的书法。后园是王羲之的作品,我们买了一把扇子,上面有兰亭序,很有收藏意义。
出王右军祠是曲水流觞,爸爸说那时王羲之与他的朋友把酒杯放在小溪里,让它顺水流,朋友拿起喝一口,便吟诗一首。我却想:这不正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吗?原来古人也用来饮酒作诗呀!
我们又玩了一会儿,接着离开了兰亭。
来到兰亭,只见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美不胜收!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角碑亭,碑亭中间竖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兰亭”。据说,这两字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写的呢!
绕过了石碑亭,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鹅池”了。鹅池里当然少不了鹅。七八只大白鹅神态各异,有的在悠闲地戏水;有的正闭着眼睛晒太阳;还有的在争抢游人投下的食物……有趣极了。鹅池边上也有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二字。看了石碑边的`介绍,才知道这两个字还真不简单,这可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呢!简介上还详细说明了王羲之爱鹅、养鹅、观察鹅、最终把领悟到的心得和书法完美融合的小故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穿过鹅池,就来到了兰亭最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相传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羲之和一群好朋友来到兰亭,沿小溪而坐,让侍女把倒满酒的酒杯放入小溪中,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把酒喝掉,再作诗一首,故而成就了一件千古雅事,王羲之也为此事作了一篇序来纪念,这篇序正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走过“曲水流觞”,迎面是一座祠堂——右军祠,里面是回廊形的建筑,刚好把墨池围在了中间。墨池的顶端是王羲之的雕像。回廊的四周还挂满了历代名家大师临摹的《兰亭序》。
参观了右军祠,我们来到了一个高大的台子前。台子上有一个亭子,中间一块碑巨大无比,听爸爸讲,这个碑大有来头——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作的《兰亭即事诗》,所以这一座亭就叫做“御碑亭”。
从御碑亭出来后,我们又参观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和砚瓷博物馆,再一次领略了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游玩过兰亭,我一直都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里虽然地方不大,景点也不多,但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我继续往前走着,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我看到旁边的石碑上写着“墨池”,我一头雾水,正想问妈妈,突然听到了导游阿姨正在向游客解释“墨池”的典故,我便挤进人群,细心地听着,原来这里是王献之小时候练习书法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小故事:他的父亲“书圣”王羲之让他用这里的水在石板上书写“大”字,王献之写完了三缸水,觉得自己已经写得不错了,有一天就写了一个“大”字拿给父亲,请父亲评判,他本以为父亲会好好地夸奖他,可没想到王羲之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便把字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也是一头雾水,拿着“太”字给母亲看,母亲说,这个字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一“点”。王献之一听,惭愧地地下了头,从此更加发奋练习书法,终于成为了像他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听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任何人做任何事唯有勤奋、刻苦,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就。
最后,我们来到了《兰亭序》碑文前,据说王羲之的真迹已经被作为陪葬与唐太宗一起埋入地下,现在的碑文是康熙皇帝写得,最有特点的就是他写得“一”字又粗又大,而且字体全部一样,原来这是康熙皇帝觉得自己是一代帝王,所以“一”字也是独一无二的。
原来,看似平常的汉字里蕴藏着这么多的文化和故事,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
游完了兰亭,我被名人的书法艺术和文化故事震撼着,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永远记住了这里兰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