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在我们这个家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就全靠她那张唠叨的嘴。
她喜欢唱歌,这简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唱得难听为此我编了一首小诗:
妈妈的歌声像一把锯子
能把人的神经锯断。
妈妈的歌声像一个炸弹,
能把十八层大楼炸飞。
妈妈的歌声......
我当着妈妈的面念了出来,啊,不好,妈妈转过头,平常淡淡的眉毛变成红的了,小小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成了绿色,嘴经常扁扁的,现在更扁了(像不像大河马?我吓得闭上眼睛,十万火急,妈妈的嘴开工了!!!"你看人家x x多好."过了好一会儿,我以为妈妈的嘴停工了,可是:“你看你,啊!怎么把屋子搞的这么乱啊!”你看你,看完书放回书柜知道吗?”“你看你怎么不穿拖鞋,是不是想把袜子当拖布?”“……!”“……!”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管这管那,管头管脚,让人没有闲时候。
有一次刚回家,我使劲按门铃,妈妈开了门,拿着铲子,对我说:“你不带钥匙了吗?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我小声地嘟囔:“人家在外面哪能看得到。”爸爸替我解围,:“门铃本来就是按的嘛!脾气大!”“你倒说起我来了,你看看你,臭袜子,领带堆在一起,难收拾死了,你俩烦死人了。”太好了,妈妈转移了目标,该我爸了,赶紧溜回屋里,可我忘了换拖鞋,踩出了一排黑脚印,妈妈看到了翻着白眼说:“我真的拿你没办法。”我赶紧去换拖鞋,随后又多了一排的黑脚印,我换了拖鞋,偷偷地看看妈妈,我发现妈妈像一个充满气的大气球,如果用轻轻扎一下,它就会爆炸。“开饭了!”妈妈喊道。我的爸爸刚夹一块肉放进嘴里便忍不住说:“真咸,”“什么?”我赶紧说:“不咸不咸真好吃。”为了证明我说的话,我一块接一块地吃肉,“你看看你的手都像干树皮了,要吃青菜,青菜,不能光吃肉,知道吗?”啊,我顿时惊异了,妈妈不会到更年期了吧!?
虽然妈妈爱唠叨,不过她很体贴我,让我改掉了许多坏习惯我越来越喜欢妈妈的唠叨了,我在妈妈的唠叨声中不断进步。
走到广场上看到那里有好多小朋友在卖东西,也有许多小朋友再买东西,有卖玩具小狗的、有卖魔法棒的、还有卖小木偶的…… 卖的想多赚钱,买的想少给钱,大人不想给孩子买孩子就要哭,于是大人就给他们讨价还价,买到了心爱的玩具孩子就在那里手舞足蹈,不一会儿跑到了一边玩去了。我看中了一个小木偶,可是妈妈不给我买,她说家里有太多小玩意。
哇,那边真热闹,原来好多人在跳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跳慢舞的`,有跳快舞的,他们跳的特起劲,不过有些跳得难看了一些,但是他们也很休闲、享受。
我看见有许多小朋友手上都拿起气球,我也东瞧瞧,西瞧瞧,看看他们是在哪里拿到的。可是 ,我们四处寻找了好久, 就是没看见一个人在发气球,只见那些人手里拿着气球,把人都急死了。
夜晚逛街又凉快又热闹。
妈妈长着一双小小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缝;小小的眉毛细细的,宛如美丽的“月牙”,还有一张大嘴巴,难道她爱唠叨是因为她有一张大嘴巴的缘故?
在我的印象里,每天早晨当我爸爸要准备送我上学的时候,妈妈总会说:“吃饱了吗?作业都带齐了吗?上课要回答问题,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矛盾;下课多预习预习要不就复习复习,可别到处乱跑;不会的问题多问问老师和同学。我说话你听见了没有啊!”当我下楼时,妈妈又会对我说:”路上多想想今天要学的东西,别想那些游戏、小说、电视的呀!注意只有假期我才会让你玩儿的啊,
“每当这时,我都会无数次地重复着”知道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好像和我有着特殊的缘分似的!
下午一放学,妈妈就会来学校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就开始问我:“怎么样啊?小测了吗?作业都做完了吗?上课回答问题了没有啊?老师表扬你了吗?批评你了吗?和同学之间有没有闹矛盾啊?”每天这些问题都会在我的耳边绕来绕去,使得我“不得安宁”。
但直到有一天放学,妈妈上夜班,我和同学回到家后,接的家里是那样的安静,总觉得家里好像少了点什么。从那时,我便知道了,那个爱唠叨的妈妈已经成为了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到街上买衣服。
我跟着妈妈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不知不觉地我们就来到了小商品市场。我们走进去看到里面的顾客非常多,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们也挤了进去。
随着人流的移动,我们慢慢地走到了一家商店里面。进了门,我才松了一口气。因为里面的人少了许多,不再象外面这样挤了。走进商店,我和妈妈慢慢地挑选起来。我看见了一件衣服非常漂亮,而且大小正好适合我穿。于是,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这件衣服我喜欢。”妈妈看了说:“这件衣服难道你觉得很漂亮吗?”我说:“我认为非常漂亮,我喜欢。”妈妈就问售货员阿姨:“这件衣服多少元钱?”那位售货员阿姨说:“要三十五元。”妈妈说:“这么一件衣服要三十五元,太贵了,便宜一点,好吗?”那个人说:“你说多少元?”妈妈说:“二十元。”那位阿姨说:“这样吧,我让一点,你加一点,二十五元,怎么样?”妈妈说:“好!”她就用塑料袋给我们把衣服装了起来。妈妈付了钱,我接过衣袋走了。
然后,我们走出小商品市场,来到大街上。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又给我买了许多好的东西吃,有薯片、话梅、棒冰……
这一天,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不但给我买了新衣服,还给我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哩。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妈妈什么都好,就是爱唠叨。不论大事小事都唠叨个没完没了。
早晨,爸爸妈妈开车送我上学的时候,妈妈在车上说:“上课要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我不耐烦地打断道:“知道了”。
那天,学校组织春游,我很早就起来了,我已经把要带的东西全部都给带上了。可是妈妈还在说:“面包带上了吧?手帕带上了吧?水果带上了吧?……”真是没完没了。我已走出了门,妈妈还在唠叨说:“路上小心汽车,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别扭……”我走远了,却不知道妈妈还在唠叨些什么。
有一次,我到学校礼堂参加演出,妈妈本来准备象其他同学的家长一样来学校看演出,谁知单位通知她去外地出差。我想这也好,免得每天都要浪费时间听她那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了。
虽然我自己的心里总是有许多借口来安慰自我,可我发现同学们的妈妈都和我妈妈一样爱唠叨,看看同学们妈妈的唠叨声中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望着一下子都能笑出声来。
谁知表演后的那个晚上,我忽然生病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毛病,却把我烧得迷迷糊糊的。医生说不要紧,只是伤风感冒了。虽然有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但我觉得还缺点什么,睡在床上,我的脑海中想起了妈妈对我的唠叨声,觉得妈妈的.声音忽然变得好亲切。唉,妈妈要是能来对我唠叨唠叨几句该有多好啊!
这讨厌的唠叨声,却让我从中到了妈妈对我的用心,仿佛她的唠叨声是我的爱。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