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明明和小红还有小花一起去吹泡泡。小花吹泡泡,小红和明明打泡泡,他们换来换去一会儿小红吹,一会儿明明吹,有时候两个泡泡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泡泡,还有的时候泡泡飘在天空中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他们玩的开心极了,有时手拉手还跳起舞来。
事例论证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
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第三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帽子编织店,小顾客三元,大顾客十元。”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向上一看,原来是一头大象。它的头和小山一样大,脑袋低下来,正对着蜘蛛笑呢!
蜘蛛织啊织!足足织了四个月,才织完那顶很大很大的帽子。蜘蛛累的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想:还是卖毛巾吧,因为毛巾织起来很简单。第四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毛巾编织店,小的顾客只需付五元,大的顾客只需付十元。”可是,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的跑回网上。原来是一群小蚂蚁,蚂蚁太多啦!我怎么能织完这么多毛巾呢
第二天,蜘蛛把招牌改成了: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一只蜈蚣在街上逛,发现蜘蛛的店,来到店里蜈蚣对蜘蛛说:蜘蛛老板,给我织二十二双袜子。蜘蛛听了,差点吓倒在地,蜘蛛说:这……这算了吧。蜈蚣说:你这个不讲信用的人,开了店想赚钱,你不做好工作是挣不了钱的。蜘蛛说:那好吧,你过半个月来领吧。蜈蚣走了。
过了半个月,蜈蚣来到蜘蛛的店里说:蜘蛛老板,袜子织好了没?快了,只剩一只就好了。我织,我织织,我织织织!\"蜘蛛说到。过了几分钟蜘蛛出来了,把二十二双袜子递给了蜈蚣,蜈蚣说:蜘蛛老板你很累了吧,我给你捶捶背,给你三十元吧,收好了。
蜘蛛想不开店了,正要关门。这时,小毛虫、小蚂蚁和小苍蝇来到店里说:河马、长颈鹿和蜈蚣都说你的手艺好,我们也要买东西。小毛虫买了口罩,小蚂蚁买了三双袜子,可是小苍蝇被蜘蛛送上了天堂。
从此,蜘蛛的店越来越火了。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只有把握住议论的这些特点,在阅读时才知道从何入手,怎样去读。
中考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的名人、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
四、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
【考点透视】
议论文的一般考点有:(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3辨识理解论证方法;(4理清议论结构;(5把握文意、层意、段意;(6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7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8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9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0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11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12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等。
中考议论文答题技巧要熟知,把握住议论文的特点,在阅读时理清议论文的结构,相信在解答议论文的题目时就会变得很简单。
蜘蛛想:还是卖毛线球吧,织毛线球可是我的拿手活。
第三天一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毛线球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这条消息立刻传到了贪玩的小花猫那里,小花猫想:我要买一个大毛线球,和哥哥尽情地玩耍。
新的顾客来了,小花猫对蜘蛛老板说:“我要一个巨大的毛线球,越大越好。”
蜘蛛听了一愣,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
小花猫见状,耐心地劝说蜘蛛:“你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选择逃避,做生意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蜘蛛听后,恍然大悟。
于是,蜘蛛织啊织,忙活了一周后,将一个巨大的毛线球交给了小花猫。
第四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编织物品按毛线长度付费,每米一元。
此后,蜘蛛的生意渐渐走上了正轨。
蜘蛛每天在店里辛勤地工作。每次,当他忙完回到家,网上都粘满了小飞虫,蜘蛛开心地笑了。
慢慢地,蜘蛛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乐趣,再也不寂寞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论语体,准确、概括、逻辑性强。其中论证结构规范是写好这一类型议论文的关键。
议论文的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点最好在文章的开头,用具体的一句话,用判断句式,将中心论点摆出来。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选用论据要注意典型性、新颖性、表述要精练、简要。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必须分析说理,把问题展开、论透,也就是要充分论证。论证要合乎逻辑,严密有力。为此就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例如,“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以外,同学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就不一一详说。
4.学会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
5.论述文主要结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就是确立观点。作为议论文,写起来是这样的,首先破题——明确是什么观点,有什么意义。必须挑一个明确的论点。
“为什么”:就是论证的过程。根据论点找例子,组合例子,开始排结构。然后就是分析例子,以及这个例子的社会价值,中间可以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如反正、引申、演绎与归纳等。
“怎么办”:就是结合现实、社会、人生以及自己怎么做。
在论证中,运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就是正反对比。这样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例如: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技巧使用指导:把“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这些正面材料与“别里科夫”“葛朗台”这些反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一者是轻松的跑,一者是不轻松的跑,进行对比,其精神境界的高低、优劣显而易见,这就是文章的对比手法的妙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