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春风桃李,落叶梧桐。万物灵长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己音容相貌。好像自然的事物没有是什么亘古不变的。但是不变与变化应该是互相依附的存在。
执子黑白的人生,落在经纬交错的方格中,步步为营,如履薄冰。他以宏观万变,应对棋局的沧桑巨变。吴清源先生的人生就是这样,他与他的棋子落在那个格局混乱的民国时代。棋局上的他,以诡异简洁的手法,变幻莫测的棋局,让对手“繁华殆尽”棋局之外的他,同样是一个随世事漂泊的,一个只心系围棋的独行者。而无论是在对弈中还是生活中,吴清源先生都是以万变之化,应对万变之事。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语,重向高山愧旧琴”这,就是文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
当初曹雪芹耗尽毕生心血,历经十年沧桑,在“红楼”的笔耕中走到了他自己生命的尽头。而文学大师周汝昌,在研究“红学”长达六十年的旅途上,同样奔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可谁知,在这条生命的长跑中,他所度过的心酸苦楚。年少的周先生,治学书画,丝竹粉墨,无一不精。他虽生于书香门第,但是他的年少时光却是在那个哀鸿遍野的社会里听着军阀混战的炮声度过的。而引领他走上红学之路的是与胡适先生的一次偶然相遇。从此,这位红学大师真正的旅途便开始了。无论是长达八年抗战,还是对文学家地狱般的*,都没有丝毫击退这位大师前进的步伐,当周先生完成他当初对胡适先生的提议时,已经度过五十六个春秋,于是百感交集的周先生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他用他那一生未变的宏愿,勇敢的应对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当真是“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是万变的吴先生还是不变的周先生都已经远离了我们,而在生活中迂腐的人永不改变,趋炎附势的人变得过火。大抵都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与未来充满迷茫与恐惧,以至于迷失了自己,而历史在永恒的变化中,终将会模糊这些人的印记。不被世人所追忆。
吴清源先生和周汝昌先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变”与“变化”至于原因,在我看来,两位先生甚至是许多伟人,都有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信念,来抗击世事的沧桑巨变。
所以不变的信念就好像未经雕刻的胚玉,在历史的如刀般的变化中,坚持本心,终将会刻出令人敬仰的雕塑。
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自己,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谈心的寄托者是自己;思想的交汇者是自己;怨恨的对象是自己;无法了解的世界也是自己。它就像青纱般的雾霭,飘缈却又如此美丽;它就像坚硬的石头,冷漠却又坚强;它就像纯净的水滴,渺小却又如此重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舞台上,自己只是一个小而不能再小的角色。如同沙漠里的沙一样毫无人知;如同大海里的水滴一样毫不起眼。
“自己”成了自己唯一的关注者,试着让自己打开心扉,重新认识自己。
性格,是自己独有的特点。开朗,可爱,顽皮,暴躁,善良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名叫人生的歌。我们笑,因为开朗;我们哭,因为胆怯;我们生气,因为暴躁;我们郁闷,因为失落。性格,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它就像一个严肃的指挥家,不断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主导着人生的舞曲。
缺点,犹如一个黑暗的房间。自己要努力去寻找光源,去打开成功之门。它让自己无时无刻都在酝酿着潜在的动力。它就像一条无形的鞭,鞭策自己刻苦努力。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尝试寻找缺点,正视缺点,对于这条无形的鞭子,如果只是一味地屈就,那将遍体鳞伤。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打败自己,就先要对自己进行彻底的了解。认识自己,让自己从黑暗的房间里带着胜利的光辉走出:认识自己,让自己流利地奏演人生的舞曲;认识自己,让自己在鞭下站得更加挺拔。
我们要像竹子一样骄傲,也要像花朵一样含蓄;我们要像大海一样广阔,也要像小溪一样细腻;我们要像水滴一样透明,也要像颜料一样五彩斑斓。
把心打开,把手放开,试着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只有这样,在胜利的远航中才不会被打败,在充满荆棘的路上才不会被伤害。
抬头望向天空,天空还是一样的蓝,云朵轻轻地飘过,此时心境将会更加宽广。风轻抚着脸蛋,悄悄地说:了解自己,你将变得更加精彩。
以前总是认为最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而现在身边的环境改变了原本清晰的我。我变得模糊、不敢面对,我迷失了我自己。有时候坚信着,当太阳升起,开始新的一天,就不应该为以前的事情而伤心,即使真的这么想,可能做到吗?有时候傻傻地看夜空中的星星,沉思着一件件的事情或想着那些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问题。有人说,看星的女孩很孤独。星星永远那么美丽,没得让人嫉妒。嫉妒它永远不会孤独、永远那么单纯。——题记
总是想着过去的人,是十分重感情的,对于感情总是拿得起却又放不下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曾经拥有许多挚友,一个曾经有过美好梦想却不曾想过分别的人,而现在身边的一切一切,让我难以置信。与挚友的离别,在我的心理如同落进了万丈深渊——伤心
世上许多虚伪的东西已降临到友谊这片圣土上,单纯的感情将被虚伪慢慢的侵蚀,直到最后一片纯洁都不剩。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友情。就算是一张雪白的纸,诈一看的确是洁白无暇,可仔细一看还是看到了“完美”纸张上的点点斑迹。
我迷失了,迷失在这片友情的圣土之上!
曾经那些为我分担烦恼的朋友——“飞”去了,留下的是孤零零的冷清;曾经那与我在课间奔跑去买奶茶的朋友——“消失”了,留下的是那冷冰冰的“NO”。
曾经的朋友绝不会,因为你遇见了熟人,而丢下句“我先走了”就不回头的离开;曾经的朋友绝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朋友,而拉他扬长而去,将自己晒在刺目的阳光之中;曾经的朋友…
也许我很自私,也许我很无耐,也许我没有抓住真正的友情;可难道以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现在才回到现实吗?
书上说,友谊不仅在于我们心手相连,更在于不经意的一刹那。
如果是,那我依然迷失。
以前的每一个人都特别天真烂漫、单纯可爱;以前的的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像是一个个坠入凡间的天使,因为天真、烂漫而单纯、可爱。
笑仿佛是人类从降生到离去都会有的一种或高兴、或礼貌、或幸福的表现形式。我们每天都在笑,但那并不是天使般的笑容,因为天真烂漫的我们开始有了压力,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心理负担。微笑成了每天都应该有的,就好像我们每天有喝水、要吃饭一样。微笑已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条件反射。微笑的背后不在是幸福、不在是高兴,也不在是原来那种天使般的味道。现在的我们正渐渐被周围的环境侵蚀,为了抵抗这种侵蚀,适应这种侵蚀的环境,我们变了,
变得更加包裹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切,变得小心谨慎,变得爱怀疑。难道这不是迷失吗?现在的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的都在改变,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也在不断的“消失”。
随时间匆匆过往,或失或迷;或消或散;或有或无......
读了季羡林爷爷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后,我深有感触。
全文是从唐太宗写到建国前后再到现在的“考”策略,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文中还借鉴了许多古人的经典名句,使文章更加优美,让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许多道理。
记得***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是不会犯错的。一种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另一种则是死人。”的确,季羡林爷爷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念跟它差不多。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否则人生岂不太无意义了?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完满的,那他们便不会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创造未来。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吃喝玩乐,人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迟钝,也不会有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不会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也不会有诺贝尔发明火药了……我想,照这样下去,不久后,人类就会灭绝。
可是,如果人人的人生都不完满呢?那么人就会不断追求完满的人生,为之努力奋斗,这就是一种上进心,它使人的思维活跃,不断创新,发明出许多东西来方便人们的生活。人们相互竞争,在自己奋斗的领域里有了一定的成就,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同时,只要看了季羡林爷爷这篇文章或者懂得这个道理的人,都会全身轻松。因为当他们追求梦想没有成功后,并不会气馁,因为他们明白:这很正常,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完满的,这次失败了,下次接受教训,改正之前不足的地方再来嘛!这不,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鼓励后,便有信心重新再来。当然,也不能利用这个道理作为你一事无成的借口,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
人生就是这样,人们在追求到达人生的尽头——完满,可它却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路。然而,人们尽情享受着途中的乐趣,就算人生不完满,也足够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