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1-14 08:21:46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一】

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一同走在25000里的征途中。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一起面对强敌冲锋陷阵。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笑谈雪山饥餐千里水草地。英雄,在心中日渐丰满,英雄是那个年代的人的一种奢求,英雄是人们心中渴望攀登的顶峰,英雄是人们心中不可玷污的圣堂。那年,两个法国人的重走长征在央视播出了,这点燃了人们心中无比的愤慨,引动人们沉静后的扪心自问。英雄的史诗巨著怎容异国人的重复,英雄的光辉征程于今何义?喧哗过后,冷静的人们思考着。新世纪的今天,躁动、纷乱的人们荷包日渐丰满,却发现自我的丧失,精神的贫乏,信仰的缺失。

长征70周年,人们原以为长征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成为尘封已久的往事。物质丰盈的人们,精神匮乏、信仰缺失的人们,再回首,却发现原来尘封已久的历史里,有一段沧桑的岁月,有一个横亘万里的思想宝库,有一个信仰高度集中的历史。那是我们曾经忽视的历史,那是我们曾经遗忘的往事,那是我们曾丢失太久的信仰。那天,一个高龄的老红军,面对长征、面对镜头,只有一句话:长征是靠信仰走下来的。周围是来回归历史,找寻精神家园,缅怀英雄的熙攘人群。不知道他们是否听到了老人的心声,但是经济的人们毕竟已经开始走入这个思想的宝库,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信仰的脊梁。

长征,25000里,走过的是25000里的征程,留下的却是25000里的火种,点燃的是25000里思想的火花,溶化的是25000里的文化,聚集的是25000里的信仰。25000里的长征不仅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那里不但有长长的25000里征程需要一步步的走,也有25000里艰难险阻需要一点点的攻克,还有25000里的团结、和谐、相互扶持,更有25000里的信仰高度集中。今天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大、社会的和谐一路走来,不也是一个25000里的长征,虽然追求物质丰盈的时候,我们丢失了精神、遗忘了信仰,但这也正是我们回顾尘封的历史,寻找曾经的记忆的缘由,正是我们今天长征途中需要判定方向,寻找出路的必然,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一点点解决的艰难险阻,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逐步建立新的精神家园,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重竖的固有信仰。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二】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看着红军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看着他们穿着破草鞋过草地翻雪山,我这才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是啊,红军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为了革命胜利,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的生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

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最终把他们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两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在影片末尾,***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要勇往直前,不退缩。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可贵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三】

她哭着说:“张慧科,你去哪了……我找了你三天了……我都急死了,……你知道吗?……。”,电影里那幼稚、焦急而真情的声音震撼了我的心,我泪流满面,这也引起我的思索。或许在她的眼里诚信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

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小魏老师恰恰是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出了名的老师范跑跑鲜明的对照,地震来临时,范跑跑这个北大毕业的高级老师,不顾一切的丢下学生就往外冲,跑到操场,一群不知所措的学生的\'生死在他眼里什么少不少,他一点也不在乎,况且还厚脸无耻地在博客上炫耀“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范跑跑成名了,他没有责任心和羞耻感造就了一个北大学生的无耻和缺德。与之相反,小魏老师为学生着想,在关键时刻,显现出一个乡村老师的朴实、可爱和真诚。

一个人都不能少,其实不能少的是一种心灵的纯净。

电影不能代替书本的作文【四】

从年初在北影的看片室看过几部贺岁片之后,许久没有看国产影片,听说今年的市场票房极为惨淡,我想这一定是市场低谷,不是勤奋的电影人的问题,于是将市场上的D版搜集一通,在昏暗的电影院Hi-8取景器里观摩起国产大片来。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顶级电影大师张艺谋的东东《一个都不能少》,张氏在影坛沉寂两年、历经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中国皇家文化熏陶之后,把目光从捉摸不定的都市(《有话好好说》)再次转向乡村。从世界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中国贫瘠的乡村,张导倍感中国农民的质朴,于是决定在其新现实主义风格上在推进一把,并一反以往的发行作风,现实地紧贴主旋律(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并随片商带着两个质朴的农村娃走遍大江南北广做宣传,这些都使观众在想,张艺谋对新作品是很自信(亦或很不自信)。

新现实主义风格似乎是张力图延续和发展的脉络,在其经历了不成功的尝试作品《代号美洲豹》和数年积累之后,《秋菊打官司》一炮走红,引起国内外的震惊,国际影坛称之为将意国新现实主义推进了一步,达到了及至,成为经典作品。乘势之下,张艺谋准备开始进城。这时,张在生活和工作上发生变故,与合作多年的女演员分手,同时与多年的创作心态脱轨,积愤懑之下,张有话要说;也在所有观众注目之下,要证明自己的艺术魅力仍在,张有话要说;于是,在剧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主要演员不甚合意之下,在不熟悉的都市里,张《有话好好说》喷薄而出;尽管剧本先天不足,尽管演员减色,尽管因难于表现观众所熟悉的都市生活而使用镜头技巧副作用,《有话好好说》还是有感而发的,还是有戏的,尽管有评论认为张艺谋时代即将终结。

在影坛沉寂两年,国际电影界风起云涌,伊朗电影异军突起,阿巴斯的乡村题材现实主义风格给影坛吹过一缕清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过了《有话好好说》之后,张导回归农村。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用农村非职业演员、客观镜头讲述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只上过初中的农村女娃魏敏之为挣村长许愿的50元钱而到水泉小学当代课老师,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看住剩下的28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交给探亲回来的正式老师;期间,调皮学生张慧科为家还债跑到城里打工,魏敏之追到城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将他找回。

简单的故事、平淡得几乎没有的情节,让人怀疑没有编剧;客观的镜头视觉,使观众像是拿望远镜在偷窥,时间长了,观众自然是烦了。

若是在《生活空间》,100分钟的电影,可能就是20分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这是电影。

影片结构,很简单的三段式:魏敏之给小学代课、魏敏之进城找学生、大团圆地回到乡村。从编剧角度看,影片剧本明显的有“主题先行”之嫌;或许是张导又看到了某一条新闻而触发了灵感,使“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意念抹***了许多有“戏”的内容线索,如村长在拖欠了好几年教师工资的情况下,答应给代课女娃50元钱的线索、张慧科用情报交换村长的5角钱的细节和升国旗、县里长跑选手选拔等情节,均是有戏可挖的,但都给主题让了路;相反,与故事内容进展无关连的东西,如喝可乐却为了丰富内容而强加了进去,形成了没有节奏的情感递进。

上半部为观众所不熟悉的(张导熟悉的)环境中,相对丰富的细节,对观众的口味是个调剂,吊起了观众的胃口,遗憾的是在内容编排上缺少章法,生硬的将观众的心理由没有大门的操场上关进了狭小的教室里,再通过没有过渡的张慧科失踪,引发进城寻找张慧科。下半部是观众所熟悉的(张导不熟悉的)环境中,更为单调的情节,缺乏细节的内容,使人感觉到车流人往的县城远不如荒漠般的乡村,在张艺谋的眼里城市比《秋菊打官司》更等而下之了,成了没有半点人情味的地方。没有情节的内容加上远远的客观镜头令观众对自己熟悉的环境越看越没了兴致,及至片尾,是大家在电视新闻中司空见惯的.媒体场面,自然是掀不起高潮,甚至还在留恋片头的细节。

风格,是张艺谋追求的主题;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再审思,艺术是真实的再现生活还是真实的反映生活?现实主义是形式的追求还是内在的追求?确实,追求真实的再现生活不如生活本身好看,《一个都不能少》不如《生活空间》好看。

有位老师说的好: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会不会走到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摄影、非职业导演、非职业剪接呢?

再看《一个都不能少》所表露出的真实内涵,和希望工程是决粘不上边的,张艺谋在影片中渲染出乡村的质朴,质朴到村长仅用小小简单的计策就可以调理到山村平静无事——对高教师施压、对小魏老师施骗、对张慧科施诱等反衬出乡村的质朴可爱,有一种安全感;相反,城市是什么?在小魏眼里,城里人都是怪物;在城里人眼里,小魏如同电线杆一样,可以视而不见;在客观的眼里,城市没有一个热心人,就连带张慧科来城里的女娃也学得城里人的叼蛮、懒散;城市是陷阱,以至城市的媒体是什么?是城里人戏弄农村人的工具,很职业、很包装了的主持人,对土里土气的小魏进行城里似的采访,自然使小魏惊慌失措,相反,与城里人不同,机器(摄象机镜头)却显得温和,使小魏如同见到了久违的张慧科而真情流露,全片没有一个魏敏之的特写镜头,却在电视中出现魏敏之的特写镜头,说明了媒体的主观性——电视节目是由媒体按需采编的,所以,片尾时,城里的电视台派车将小魏和张慧科送回山村时,面对城里的捐款采访,张导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激动,相反,却由张慧科说出向往城市但惧怕城市的话:对城市印象最深的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一推出,马上有评论家说此片给张艺谋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当然不是广大中国观众的期望,大家希望是更多的电影人,创作更多的电影模式,把中国电影推上一个层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