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1-26 13:00:40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一】

距离由次级房贷引爆的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八年了。这几年出品的涉及这次危机的电影不少。例如《局内人》、,还有本片《大空头》。

本片和涉及金融危机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各种金融学术语,这些术语晦涩难懂,想看懂它,国内观众需要一个好字幕。同样地,这些快速闪过专业术语也可能让美国观众感到云里雾里。所以,导演很贴心地在出现关键的术语的时候,让例如傻脸娜和其他名人把这些术语化简成普通人能理解的事物。这种突然跳脱主人物剧情,由旁人解释剧情的风格,使本片有伪纪录片视感。本片讲述了三组游离在主流金融圈子外的各色人马,他们或因性格、成长背景、或因资金规模,与其他华尔街金融人士格格不入。

而正是这种与主流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其他人疯狂地拥抱房地产资产泡沫的时候,率先地洞察其中的危机,并敢于顶住上机、投资者、同行的压力,毅然做空正处在一片大好形式的美国房贷市场。电影很好地变现了,这些空头在危机爆发前后,从开始不敢相信到发现危机后的既惊又喜,最后深刻认识到整个危机的始作俑者—政府和大银行、大投行的腐败和贪婪,对整个金融体制彻底失望。本片导演,不耻这些金融蛀虫的贪婪,又深刻同情被卷入危机的百姓。

但必须提出的是,本片对情绪的表达,有点过于宣泄,或者说过于情绪化和用力过猛。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瑕疵。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二】

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但是没有了压力,人会更加的轻松。

作者在分析公司时提出,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方式,亦即公司。因为公司的强大,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作者从经济角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谈到创新创业时,作者说到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是由于资本市场培植、催化的结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给社会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前估价创业者的成功,并加速实现创新者的成果,给社会贡献活生生的创新榜样。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股市,没有股市,就没有风投、PE投资,那么创业、创新风险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这本书使我对于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个金融小白,这本书算是金融的启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影响了我以后的决策,也许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改变,而这本《金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三】

先来说一个奇葩的新闻。先有报道称:2月1日,清华校长邱勇在学校工字厅会见了来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OliverRothschild一行。结果,很快罗斯柴尔德集团做出了回应,确认奥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员,也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清华大学的脸上,pia,好响!在上周举行的博鳌论坛上,清华副校长杨斌也公开承认“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一来一去,坐实了那个奥利弗是山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此罗斯柴尔德非彼罗斯柴尔德。

其实,认错人的不止清华大学一家,还有浙江大学、宁夏区政府、深圳市政府、杭州市政府、山东淄博市政府、盘古智库......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接待的是神秘犹太银行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系的第九代继承人。结果,据《经济观察报》的扒皮报道:这位奥利弗·罗斯柴尔德确实有一家公司,但总资产不到10万,还负债75万,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皮包公司,而且还资不抵债。

一个资不抵债的穷酸老外,结果在中国一流精英面前骗吃骗喝,被奉为座上宾。真是太好玩了!但是,为什么一提罗斯柴尔德,就能忽悠住这些人呢?这里,还得感谢《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先生。嗯,就是那个在太原因为为泛亚坐台而被打的家伙。他因为金融小说《货币战争》,一举成为了名流。是的,《货币战争》是一个金融小说,而不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可惜的是,太多人把《货币战争》当成学术著作了,宋鸿兵先生也半推半就,不提自己是小说家,偏偏往学者的身份上靠拢,直到他被打。

《货币战争》最大的贡献,就是描写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宋先生的笔下,全世界的金融系统都被一个叫美联储的机构控制的,这个美联储背后有个神秘财团叫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在一战、二战期间就发了战争财,后来冷战时期明争暗斗、政党互相倾轧,都是财团在背后搞鬼。而实际上,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普通的投资银行,差瑞银、摩根士坦利这些大鳄差的太远了,以2001年为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利润是1.34亿美元,和花旗集团的210亿美元相比,还不够塞牙缝。对于《货币战争》中的描写,该家族的第六代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专门出面说这本小说是完全的虚构杜撰。

金融是一个需要门槛的课程,对专业知识很多人有不太了解,而宋鸿兵的小说又写的引人入胜,于是,他大获全胜,收获了大笔大笔的稿费与版税。

以上是想说明,金融学需要一点门槛,千万不可盲目乱信,你看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还有深圳、杭州政府都被宋鸿兵给忽悠了。要不是宋鸿兵,罗氏那个长长的形式,估计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再有,我实在是太讨厌《货币战争》及宋鸿兵了,自那本书一上市就开始抵制并反宣传它。因此就对说了几句,也算泄一下心中块垒。而要想了解一点有关金融学与现代中国形式的话,还是推荐看看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的书吧,比如《金融的逻辑》《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都很不错,也通俗易懂。

接下来,继续借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话题,聊一聊什么是金融学上的“空头”,以及什么是“做空”。

在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神话中,他们借滑铁卢战役情报崛起的故事最为有名。罗氏家族投身商业始于第一代梅耶·罗斯柴尔德,他的5个儿子分别被派往欧洲各地拓展事业,其中第3子内森·罗斯柴尔德在伦敦发展(上面的山寨罗氏就自称来自这一系。通常的说法是,1815年6月18日,威灵顿率领英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内森通过自己的间谍,最早获知了这一消息,立刻来到伦敦股票交易所,卖出手中的英国公债,其他人据此判断“威灵顿战败了”,跟风抛售。当英国公债大跌至票面价值5%时,内森开始大举回收。很快,威灵顿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公债价格飙升。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滑铁卢一战时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

上述说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的起点。内森的做法,其实就是典型“做空”。在金融领域,做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再归还,获取差价利润。内森利用大家的信息不对称,先摧毁大众的信心,大量卖出,造成价格下跌,然后低买高卖,赚取利润差。整个“做空”的闭环就是这样完成的。

“做空”强调的是“做”,指的是整个行为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就是“空头”。所谓空头,中文含义是名不副实或者有名无实的意思,引申到金融领域,就是指做空卖出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即空头头寸。哦,“头寸”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人们通常把股价长期呈下跌趋势的股票市场称为空头市场。空头是投资者和股票商认为现时股价虽然较高,但对股市前景看坏,预计股价将会下跌,于是把股票卖出,趁高价时卖出的投资者。采用这种先卖出后买进、从中赚取差价的交易方式称为空头。哦,抱歉,这里引用了一些专业词汇,下面尽量简单一些。

上面这段,与再往上一点,对比着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做法,基本上就了解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了。只是内森做空的不是股票,而是英国国债,它们都属于金融领域。实际上,电影《大空头》的做法多少与这个一致,只是更复杂一些,等我下面再说。

以上内森的做法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下什么是“空头”,什么是“做空”。但实际上,以上的信息是错的。现实中的内森·罗斯柴尔德并没有在英法战争中获利多少。实际上,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并遭遇第一次被流放,此时罗斯柴尔德兄弟预测伦敦、维也纳股市将迎来牛市,买进了一批奥地利股票。没想到,1815年3月,拿破仑卷土重来,欧洲各国惶恐不已,内森兄弟的期待落空了。但是,作为商人,内森总得寻觅商机,当看到拿破仑复辟后,内森再次出手,大规模收购、囤积金币。仅仅在4月的第1周,他就买了“10万金币、5万英镑的外国金币、10万西班牙币以及近20万优质票据”。然而,意外又发生了,拿破仑这次复辟只持续了100天,战争即告结束,这些金币大全部砸在了内森手里。随着金银不断贬值,罗斯柴尔德家族损失惨重。滑铁卢战役后,内森确实通过英国公债赚了一些钱,但极为有限。罗氏家族的第3代继承人维克托·罗斯柴尔德说,这场战役结束前一周,英国公债的价格已攀升到了53点,内森在获得英军大胜的消息后,付出2万英镑,于6月20日以56.5点的价格买进最大数量的英国公债,在一周后的60.5点时抛出,他的利润不过7000英镑。

内森的利润是7000英镑,而不是像吹的那样成了英国最大债权人。上面是虚假新闻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在假新闻之中,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在历史真实之中,告诉大家投资有风险,不是想做空就能做得了的。

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的神话,一直被滑铁卢战役的财富膨胀所笼罩。其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来源就是内森自己,他之所以那么做,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投资失败,二是为了打造家族神话。做金融,讲的就是要忽悠,如果告诉大家实情,那么以后就没人会相信自己了,而刷数据,在虚假上继续忽悠,能够把钱忽悠到手,就还是能够翻身并做大的\'。现在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怎么玩的。还有一些互联网创业者,也是这么玩的,自己把数据刷上去,使得业绩看起来很棒,就可以继续忽悠钱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话,在经过自己的编造之后,到了二战前夕,纳粹也参与进来。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犹太人,纳粹则是反犹的。前期,为了打击犹太人,纳粹的宣传机器就不停地抹黑罗氏家族,他们不断宣扬称罗氏家族通过贷款来支持战争和革命,达到掠夺人民的目的。纳粹通过歌剧、展览、电影等,不断向德国人强化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图控制欧洲金融、商业的“阴谋”。纳粹先后出品电影《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的红利》《顽固的犹太人》,称欧洲、美国已被一群犹太银行家控制,这伙“恶势力”的代表自然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说罗氏家族控制了美联储的传言,即出自《顽固的犹太人》这部电影。

额,宋鸿兵先生的阴谋论,起源就是来自于纳粹,这也是一个事实。

以上说了太多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其实,梳理一下,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单独的文字。因为内森·罗斯柴尔德自己的阴谋加上纳粹的阴谋,整出一个大大的阴谋论来。然后又经过宋鸿兵先生的传播,在一向盛传阴谋论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连清华大学的校长都中了毒,着了道,上当受骗了。真真是天大的笑话!我整理了这么多,主要是觉得有趣,其次觉得可以顺便把一些基本的金融操作方式,给大家串一下。

回到《大空头》上来。这部作品,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故事。标题上,不仅是“空头”,还是“大空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面内森的假消息中,说内森通过信息不对称,先领抛英国债券,然后带动大家都抛,造成了英国债券价格的下跌。这次他又来兜底,大量买进,等到债券价格大幅时再次抛出,从而大量赚钱。这就是“做空”,他的做派也是最基本的做法。当然,内森做空的新闻本身是假的。而真实做空市场的人,目前就有,像索罗斯。这位犹太商人,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做空大家。1997年,他闪电般的出手香港金融市场,使港元汇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最后逼得中央政府出手阻击方才止住。但他已经从中赚的盆满钵满了。他的量子基金,还成功做空了东南亚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俄罗斯金融市场等,索罗斯的资产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这才是真正的大额,甚至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他都没有损失,甚至还赚了一笔。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他的量子基金回报依然达32%,2008年再录得8%回报,跑赢整体基金业平均跌19%的颓势。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仅仅在美国市场,最终就共有5万亿美元消失不见,包括养老金,退休福利,存款和证券等,8百万人失业,6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金融危机损失惨重,到现在时间已到2016年,8年过去,整个世界依然没有能够从这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像索罗斯赚的钱,可以说就是踏着无数底层投资者的尸体赚来的。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索罗斯,更多的人都属于赔钱者。还有一少部分人,他们尽管没有索罗斯那样庞大的资金体量,却也能从金融危机中赚来一大笔,这样的人,同样是一群牛逼者。

《大空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牛逼者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三拨人,最终通过08金融危机获得了巨额回报,其中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得到489%的回报,净赚26亿多;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净捞10亿,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霍克特让他的团队拿到了高达8000万的回报。

事先,他们都没有索罗斯那样的能量去做空美国的金融市场。他们的“做空”及“大空头”是如何来的?通过保险。保险与股票、债券一样,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份子。在保险市场上的交易,依然属于大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上述三支团队之所以能够做空美国金融市场,他们同样如同内森及索罗斯一样,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首先是迈克尔·布瑞,他的职位后缀是MD董事总经理,而不是普通的CEO,作为一名宅男经理,他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阅读信用评级机构据以确定借款申请人信用级别的大量原始数据,发现了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推断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隐忧,进而开始出手做空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然后,他的动作被一位银行经理发现了,这位小经理就是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贾瑞德·韦内特,作为一名业务经理,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但他自己手上没钱,于是不断忽悠别人进行出手,最后他遇到了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双方在试探之后,最终决定联手入手,也投入了做空次贷市场;最后一支团队是两个市场小喽啰,无意间发现了迈克尔·布瑞的信息,也视为珍宝,于是如同贾瑞德·韦内特,不停忽悠别人,最后他们遇到了有钱人本·霍克特。最后,三个团队都赚大了!

三个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体量,直接带动整个次贷市场的涨跌。他们提前嗅到了次贷市场的危机,做空的方式是通过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简单一些,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利用一款保险产品。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买保险产品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保障的。像保障自己得病后有钱治病,车丢了可以减少损失,房子着火了不至血本无归。这几个团队,出手的CDS,本意也是为了保障次贷市场不会崩塌。而且,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保险,比如迈克尔·布瑞往其中投入了500万美金,购买了大笔保险额度,而只要投保的次贷市场没有问题,那么每年就需要往里面缴纳保险费。实际上,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迈克尔·布瑞最早入手于2005年。两年时间里,需要缴纳的保险额度,已经使得他所在的那家公司快吃不消了。就像内森·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表现一样,如果判断失误,不仅是损失钱的问题,布瑞的公司都可能要垮掉。但是,布瑞购买的这份保险的魅力,就在于一旦次贷市场崩塌,他们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巨额赔偿。

OK!就像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职业打假者一样,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就是故意买进铁定要崩塌的保险,然后坐等巨额赔付金。他们做空市场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次贷市场是否铁定会崩塌,那个时代却没有多人敢打这个包票,即便大家都看出了问题,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塌掉。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的敏锐,就是及时事发现了问题,并果断出手,赌博一样押次贷市场会在两三年时间内就崩盘,结果,他们赌对了。

在当时,金融市场上很多人都看出了次贷市场存在风险,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居然还为次贷在购买保险,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子。马上就要倒掉的东西,你们居然在为他们买保险,希望他们不倒,这不是傻是什么。那些个卖保险的人,看到这群傻子这样傻逼的行为,都乐坏了,原本就很难卖的险种,居然有人愿意买,还买了那么多。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那压根就是投机般的投资,隐藏着更大的收益。

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最后都赚翻了。但是他们为何能够发现次贷市场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呢?这里必须要讲一下次贷危机。下面有可能要用到一点金融学的知识,我尽可能讲简单一点,白话一点。所谓房地产,现在中国的北上广深还处于限购的状态中。要知道,在限购之前,很多人是靠投资房地产发了大财的。我在火车上就遇到过一个在北京拥有38套房子的投资客。

那时候,投资房地产,坐拥30几套房子,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有多少钱。一般,只要你付得起第一套房子的贷款就可以了。假设这笔原始资金为50万,足够首付买一套房子。假设你30%首付,交了50万,新房价值150万。那么等房本下来,你就拥有一套价值150万的房子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着房本去银行进行抵押。有一个价值150万的房子做抵押,你可以轻松贷来100万。拿着这100万,你可以再去市场上分别首付50万,再去入手两套价值150万的房子来。这样,实际上你只有50万,通过两次贷款之后,你已经坐拥三套房子,市值已经是450万了。如果你再拿着后来入手的两个房子继续去抵押,不停倒手,那么,滚来滚去,你也可以轻松拥有30多套房子了。当然,多次贷款之后,你要每个月面临着巨额的银行利息需要还。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隔三差五卖掉其中的一个房子,套成现金,一边还贷款,一边大吃大喝过着有钱人的生活。但是,万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让你一下房子卖不掉,那么你就可能一下资金断链,银行断供,所有的房子都会连带着出问题,发生崩塌。整个房产市场的泡沫与危机,大抵就是这样。

上面这个情况是前些年中国就以大量发生着的事,现在依然没有消化干净。好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涨,没有发生崩盘,而且还有政府在托底。不过,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规范,加上限购,都使得市场投机难以为继,多少保证了一些市场的安全。但是,最早的那批投资者早就发了大财了。

中国的这些地产投资的情况,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的。换个角度,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说。还是拿50万作为首付来说事。50万,是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总价150万。业主要买这套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100万,约定还款期限为30年。贷出去100万,加上利益,30年后银行的总收入会在120万以上。这个20万的利息就是银行的正常收益。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总想赚到更多,它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巧立名目,去做新的贷款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现金,赚更多的钱。那么,现在,一个30年期总额为120万收益的款项,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项目拿出去销售了。因为银行要收回全额的120万,需要30年,他们不愿意等那么久,于是就包装一下,对外宣称我有一个30年期120万的优质项目,现在需要提前预支这笔款项,请你来购买这个项目吧,你现在出120万给我,半年后连本带息给你121万。半年净赚1万,其实也不多。这种事情,现在的P2P、P2B,以及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把预期收益当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这里有个最大的危机,就是万一银行销售的120万的收益,由于买房的人还不起贷款了,那么这个收益就变成假的了。而对虚假产品的二次销售,必将会带来更多的虚假,形成一连串的市场泡沫。不定那天,就会掉链子,那时候,金融危机就来了。

美国的次贷,差不多也是这么一回事。美国证券市场,将一些不是那么好回收的房地产贷款产品,打包了进行再次销售,就是次贷,结果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然后,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首先嗅到了危机,并进行了做空。再往后的事,我们都看到了,次贷危机爆发了,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却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就是《大空头》要讲述的故事,三个彼此孤立的故事,却被巧妙地串接了起来,共同演绎了一场幽默又好看的华尔街悲喜剧。这个故事这么有趣,以至于《大空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至于片中的演员,无论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是史蒂夫·卡瑞尔,还是瑞恩·高斯林,或者布拉德·皮特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非常值得一看。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四】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五】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中国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中国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理想的金融人员作文【六】

《大空头》是今年的一部佳片,很多人已经将剧情烂熟于心,也见识了华尔街金融界的愚昧和贪婪,了解了政府和银行对于公众的欺骗。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让影片的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他在片中的遭遇给人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布瑞性格古怪、不合群,但是对于经济数据和走势有着异常敏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最先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因素,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他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想到了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来从中获利。但是,银行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杞人忧天,于是同意和他“打赌”;他所在的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劳伦斯同样不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市场看起来稳如磐石,他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会耗光投资客户的钱;布瑞的客户更是不理解他的想法,纷纷要求撤资。面对种种猜疑和指责、布瑞选择了一意孤行,并且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行为,客户和合伙人都决定要起诉他,他承受着煎熬,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一直在下滑;终于来到了2007年,房地产风暴来了,布瑞成功了。但是,他的遭遇却让人笑不起来。

布瑞有远见,对于房地产前景有着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当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是,没人理解和支持他。银行的人在和他洽谈业务后,背地里嘲笑他;他的领导说他是疯子,他的客户说他不可理喻。这似乎验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理,一个人能洞察事物趋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他得到的支持往往微乎其微。这也许正是人类可悲的地方:人云亦云,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惯性,只不过没人愿意改变而已。当某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不可理喻。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傻子。就像布瑞在片中所说:“人们总希望让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价值,但他们选择了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了他们想听的话。”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人们迷信权威?人们懒惰,不愿意细心思考?人们总是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但是,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盲从,最后就会发展成自欺欺人。影片中布瑞的一系列举动也衬托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想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你只能独行,因为只有你是正确的。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布瑞躺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场景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很孤单、很悲凉、但是也很帅。一个人在经受如此的折磨后,仍然能说出“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敬佩和鼓掌,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空头》要讲述的东西很多:华尔街、银行、金融、诈骗、人性等等。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像布瑞做的那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孤单的“正确”,也就是选择了与世界为敌,与惯性和大众宣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很可能最后你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依然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敢于一条道走到黑,只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在影片最后,布瑞在板子上写下了“489%”这个收益率就是对那些权威和大众最好的回击。

你只能独行,确实,你只能独行,因为你别无选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