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做家务太辛苦,我觉得我该长大,可以帮妈妈分担一些辛苦。所以,我特别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帮妈妈擦过地,煮过粥,还冲过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煮粥,当时正好是大年初一,妈妈生病,没有力气,我就帮妈妈煮粥。我先把小米放到锅里,再拿两把大米,然后淘迷,我把锅里放一半水,接着我用手去上锅里抓米,这样反复几次米就被淘干净,紧接着我把米放在电饭锅里,等十五分钟饭终于出锅,妈妈说我长大。
妈妈跨我长大,懂事,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妈妈还向我道谢,因为今天是大年初一,我还没有休息,我跟妈妈说不用谢,我喜欢干活。
从做家务中,我到劳动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我越来越喜欢做家务。
引言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综合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以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帮助学习者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别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外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经验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结论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xx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xx年第12期,第106-107页。
今天又是无聊的一天啊,我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心想:唉!如果有点有意义的事做该多好啊!突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蠢蠢欲动,那就是帮妈妈做家务。 首先,我帮妈妈扫地。我拿起扫把,把一楼扫一遍,再拿起拖把,把一楼拖一遍。这两件简单的事就花我半天功夫,让我满头大汗。
可是我刚要收拾的时候,又把水桶踢翻,地上满是脏水。我拿起拖把,慢慢地吸光所有的脏水,可是我又不小心踩到拖把,把一半的脏水挤出来。没办法,只好重新再吸一遍。 接下来,我就帮妈妈擦玻璃。我拿起抹布,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擦好一面玻璃。可是一块地方怎么也擦不掉,仔细的看一下,原来是水泥,我用尽全力,才擦掉这一小片水泥。突然,脚下一打滑,我从椅子上摔下来,可真够疼的!等我擦好所有玻璃,都已经中午。
顺利的\'一项。我把被子甩平,再把被子的两角对折,把对折的两角跟另外一边的两角对折。然后再把被子对折一次,就完成。 这个忙碌的上午使我懂得:妈妈日日都是很辛苦的。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多孝顺妈妈。
今天早晨,爸爸和妈妈匆匆忙忙吃完早饭就出门,洗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根据以往的,清洗无油的碗那是小菜一碟,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就行,可是今天要洗的碗却偏偏有许多油,我心里忐忑不安,感觉好难呀!
再难也要完成此次任务,于是我按照妈妈原来教我的方法,先把盘子和碗里面的东西清除掉,然后挤一点洗碗液将盘子和碗上的油污擦洗掉,再用清水清洗四次就行。
我带着好奇心小心翼翼的在盘子上抹上一点洗碗液,盘子变的好滑呀,我非常仔细地操作,非常担心盘子被打碎,可好景不长,越到后来我越不细心,心想:不就是洗有油的盘子吗?有什么不起的。于是盘子在我手里滑来滑去,它跳着欢快的舞蹈,忽然,盘子从我手中滑出去,“啪”的一声,盘子粉身碎骨。
“糟糕”在!怎么办呀!我把盘子打碎,我被急得团团转,此时我的心情糟糕透,经过反复的思考,想起妈妈说的话:犯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敢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鼓足勇气给妈妈打电话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和妈妈没有责怪我,只是跟我讲一些道理,这可然我非常感动。
虽然这次打坏一个盘子,但我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做任何事只有认真仔细去做,成功才会来到你身边。
对比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真正定位,可以给你无限压力,同时也可以给你无限的动力。
在记事起,其实大家就都会逐渐开始了对比,只是映射出的大小是不同的。
年幼时我们所比的,是家里所能给予的,譬如说男孩子小时候的一个变形金刚、一辆玩具赛车,女孩子的一条漂亮裙子或是一串精美的手链这样的例子很多,会逐渐蔓延,对比的实物也会随之递增,手机的型号,鞋子的品牌都成了判断高低的一种方向,而这种方向的对比自然是错误的。
真正的对比是要互相之间的刺激而引发的促进,或许未见得是出于最么好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我们掌控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很多时候,自己身边的人是都很优秀的,只是我们内心总是想着否对,因为害怕做出对比,害怕的不够优秀而不愿意暴露缺陷。相反的,如果不是身边的人,譬如说能歌善舞的明星,我们一般不会和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作对比,一是他们距离自己太过遥远,二是我们身边的人并不会那他们却作为比较的对象。
最初的对比大概是家长口中的邻居家小孩了。这是个很神奇的称谓,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邻居家的孩子好像总是强我们一头。实际上,这就是家长们为我们构建的对比,有了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予孩子更加努力的动力和压,当然了,只有长大后的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我们本身,也属于邻居家的孩子。只是作为对比的方向各不相同罢了,有的是学习,有的是才艺,有的是懂事儿
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压力也会改变不少。在学习上,我们不再保留当初的那些积极性,但是却会在另一方面,所增长的却是加倍的——虚荣心。我们的对比不再单纯,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吸引异性,吸引眼球,吸引家人的称赞。这种虚荣心对我们来讲并不是坏事,它会在人的心里滋生出一颗种子,慢慢发芽成长,当长大之后,代表着我们的目标也随之完成,我们也会是某些人所羡慕的对象。
当然,这些对比所真的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每个阶层都是会有的,而生活角落的点滴也是看的见得。垂暮老人一般喜欢享受生活的乐趣与清闲,时常彼此畅聊子女们是否尽孝,孙儿们是否乖巧,是否身子骨硬朗。而壮硕的中年人往往是最为操心的,对比工作的环境,对比工资的高低,对比房子车子。至于孩童学生倒是轻松,无非是对比学习高低,成绩好坏。
早上早餐店谁一家开门是个对比,晚上超市哪家最晚关门也是对比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既是一种紧张又是一种动力,让自己身处于带有压力的一种状态而去完成那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厌恶对比,会反感,总觉那些是我们不开心的源泉。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却又是机会、是挑战、是进步前的一块小石头。与其四处逃避,寻求安慰,倒不如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击倒那些对象,让我们也站在被人所羡慕的视角之内!
此外,对比也成为了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我们不论是在如今的文章里,或是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够见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也是对比。
总之呢,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比在的,包括自己,周边,书中都会涉及,只要你足够细心便可发现。
希望对比后的你,不该是骄傲自满的,不该是垂头丧气的,而应该是迎难而上的!
放假的一天,我在家里很无聊,不能看电视也不能上网玩游戏,由于妈妈说怕把眼睛弄近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于是,我低头看看客厅的地板,地板上有很多黑黑的脚印和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想:肯定是妈妈很长时间没有拖地扫地。平时妈妈上班那么累,而且我还在地上扔一些果皮纸屑,不如,我就帮妈妈做一次家务吧!
说做就做。我先拿着扫帚和撮子,用扫帚把地上的果皮纸屑扫进撮子里,然后把垃圾倒掉,就开始拖地。我先拿一个桶,然后拧开水龙头,把里面接一半水,再用拖把沾一点水,把水沥干。我拿着拖把来到客厅,刚想开始拖地,就想起妈妈拖地时对我说的话:拖地时要右手向下左手向上的拿着拖把,要不然,地就拖不干净。我先把拖鞋底弄干净,然后按妈妈的方法拿拖把,从门旁边开始拖。我拖一遍觉得很累,而且地也没有拖干净,就产生想放弃的念头,我心想:要是我放弃,不就是半途而废吗?所以我不能放弃。我拖10分钟,终于把地拖好,看见客厅的地板干干净净的,我很开心,这时候才知道成功的喜悦。
今天我很开心,由于我不仅仅学会拖地,还从这件事中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而且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里做妈妈的好帮手!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