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的介绍才知道,原来湖北的早点可有名了,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还美味可口,比较有名的有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谈炎记水饺、蔡林记热干面、老谦记的豆丝、顺香居的烧梅、五芳斋汤圆、谢荣德的面窝。其中,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和老通城豆皮更是被称为武汉早点三绝而驰名中外。
我觉得汤包倒称不上特别有特色,因为别的城市的汤包也很有特色,比如上海的灌汤包等。我觉得热干面和豆皮那才是真正的武汉特色早餐!
来武汉不吃豆皮,就象看阿根廷队的球赛没有看到梅西上场一样遗憾。武汉著名的老通城豆皮店创办于1939年,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爷爷1958年两次视察武汉都亲临老通城酒楼,十分喜欢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其实豆皮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没有豆,为什么叫豆皮呢?原来,豆皮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皮,而这层皮是用豆粉做的。豆皮上面是已经蒸熟的白色的糯米、棕色的牛肉粒、绿色的豌豆粒、酱色的豆干丁、红色的胡萝卜丁、香菇丁等等,吃在嘴里,又软又香,皮香肉嫩,色香味俱全。
热干面就更是家喻户晓了,也是我的最爱。每次回湖北爷爷奶奶家,热干面都是我必不可少的'早点,这次回来,我还了解到了热干面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1930年,老汉口的长堤街,有个在关帝庙卖凉粉和汤面的人叫李包。在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李包的生意不好,到了晚上收摊,还剩下许多面没有卖完呢。李包发了愁,武汉的夏天又湿又热,当时还没有发明冰箱冰柜,小本生意的李包当然不甘心将这么多的面条放馊了倒掉,实在可惜。他就想了一个主意,干脆把面条煮熟了放在案板上晾起来。那天李包的心情实在不好,收拾东西时也是漫不经心,不小心打翻了油壶里的麻油,眼看着香喷喷的麻油顺着案板流进了煮好的面条里,真是覆油难收啊!李包知道生气也没有用,就把麻油和面条均匀地拌在一起,面条也因此变得光亮起来,他将面条用蒲扇扇凉了,放在一边。
第二天一大早,李包起来闻闻拌了麻油的面条,咦!一点也不馊呢?他就在沸水里烫了又烫,再滤干捞在碗里,浇上做凉粉用的佐料,有食客很远就闻到面条的香味,就争相购买,品尝过后,纷纷觉得好吃,有人就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这个李包,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三个字:热干面!这三个字就成了这种面的名字,也从此成了李包的当家小吃。他后来干脆连凉粉也不卖了,专卖热干面,还教授了很多徒弟。从此武汉三镇到处都是热干面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弟子姓蔡,开了家蔡林记,成为武汉热干面的名店。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对美味的湖北早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呢?那就赶快到武汉来品尝品尝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很值得我们关注,即使是一个卖早点的阿姨。
早上,我帮妈妈买早点。我来到买早点的地方,人很多,拍了一个长长的大队。我数了一下,我已经排到了第四、第五位还要等将近十多分钟。那个阿姨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和面,一会儿烙饼子,一会儿炸油条,一会儿又在收钱,嘴里不停地说:“马上就好了,还有一分钟。”看着她那一头雾水的样子,真让人心疼。那个阿姨穿着一个花衬衫,带着白围裙,白帽子,眼睛水灵灵的,一眨一眨,显得很焦急;她的嘴咧开了几道大口子,干得发白;不知是不是因为忙的原因,她的嘴角和脸上有许多白面。这个阿姨心肠很好,一个饼子七毛钱一个,不论是谁来买,她都会抹去零头,直接算整数。十几分钟过去了。终于轮到了我:“阿姨,我要三个饼子。”“好嘞”!阿姨回了我一声,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我一掏兜:没钱了。奇怪了,我明明带钱了呀!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兜漏了一个洞,钱全掉出去了。我正想说不要了,阿姨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没事儿,下次来时再把钱带上,”我点了点头,但有点犹豫。那个阿姨又说:“你还信不过我不成?”我这才走出了买早点的小店。
我现在还在想:到底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呀?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所以最初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本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画卷。鲁迅以闲适从容的笔调营造了自然亲切的氛围。但行文中还渗透着他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索。
其中《父亲的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后来鲁迅去日本学医也有此原因吧。文章一开始讲述了一位名医的事迹,而后引入到少时鲁迅为父亲请医找药治病,与两位重金聘请的所谓的名医周旋数年的经历。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写出几位名医明知病无法治疗还骗取医费,治不好就开些奇怪的药引,故弄玄虚,或者推卸责任说一句“医能疫病,不能医命,对不对”。他们种种行为都是为了金钱。也表达了作者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我想,周父的病在现在哪怕治不好,可那些神奇的药方一拿出来,也一定会成为人们的笑柄,两个“名医”也会被揭穿,被世人所唾弃。可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医生反而受人推崇,身价不菲,人们对其毫无质疑。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封建落后的思想深入国人。这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观念上、综合国力上又何尝不是是固步自封。人们对中医盲目相信,而对西医却一无所知,甚至反对。那时的社会也就像周父一样病入膏肓,鲁迅通过讽刺那些庸医来对当时的封建腐朽的社会进行批判。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是父亲痛苦死去,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与无尽的悔恨。这也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腐朽封建的思想。在欧洲人经过工业革命进入了机械的时代,中国却盛行女人“裹足”、“巫医不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识,使中国人难以走出落后的泥沼。
所以,我们如今更丢弃封建腐朽的思想,相信和努力发展科学。
“我”的父亲生病了,用重金请了一位“名医”来医治。他开的方子很奇怪,也很难找,但父亲的水肿仍不见起色,反而越老越严重。最后,这位“名医”介绍了一位叫陈莲河的“名医”。他的药方也很奇特,且价钱贵,最后父亲去世了。而“我”因为遵守中国的封建孝子思想,而使父亲痛苦死去。
本文中的前一位“名医”是一位庸医,不仅要价高,还写一些奇特却丝毫没有作用的药方。他不告诉病人他自己的具体症状,而且当病人已经没有脉了的时候,他仍从从容容的,可见他经常这样骗病人。最后,又把这个烂摊子推到另一位庸医—陈连河身上。
陈连河原名何廉臣,他的诈骗手段丝毫不比前一位“名医”的差,而且还可笑至极。在父亲生命垂危之际,他仍一脸泰然,简直没有一点医德。所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救治病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履行医生的职责,二这两位“名医”则与之恰恰相反,他们不配成为一名医生。
其实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中,像这种唯利是图,颠倒黑白,不明是非的人太多太多了,有多少老百姓死于这种封建社会的统治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要推翻这种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使人人平等,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平安。为此,鲁迅先生便以笔为武器,与反动派势力作斗争,想拯救已破败不堪的祖国,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为此,他付出了一切,包括他的生命。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和平民主的社会,这一切都是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那是用他们的鲜血铺成的通向民主的路,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