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三是作文。这本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好几个夜晚,最享受的事就是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拜读这本书,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小学生作文教学,平时,经常听到有语文老师说,语文教学,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学生总是不肯动笔写文章,或者是没有素材,或者是语句不通顺,或者是字数写不多,各种各样的原因遏制了学生的写作***。我想,如果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亲自带着学生去校外体验生活,带学生去博物馆,去山上,去划船,去采花,这或许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他的另外几点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每次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自己都会写“下水文”有时候一个题目写好几篇下水文,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习作,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更好更有感受的去教好这篇习作,也更能亲近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阅读老师的习作,这样一来,师生共写的状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所以,一直以来,于老师都坚持写“下水文”。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今,我们的孩子或许已经会写记叙文,但如果要求写说明文,写报道,写海报,写转述,写照片说明这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文章,或许很多孩子都无法表达清楚,我想,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开展一堂实物展示课,让学生画海报,在海报上写清实物展示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纪律要求,在展示课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自己挑选写报道或者物品说明,老师当场修改,学生可在一节课中学会写物品说明和报道,这样的课堂不但有意思还有效。
最后,写作命题也有一些小小的学问,第一,命题宜小不宜大。学校开完运动会,如不假思索地出一个《记我校春季运动会》,就大了。学生会不知从何写起。我们可以出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写,如《记男子200米决赛》 《女子跳高趣事》 《开幕式》等等。第二,题目要有趣味性。写我和我的同桌,可以这样命题。《远亲不如近邻——我和我的同桌》 近朱者赤——我和我的同桌》 《井水不犯河水——我和我的同桌》等。第三,命题要让学生动情,激发学生的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写自己的.母校。可以这样命题。《老师,请记住我》 《请原谅我——写给我曾经的同桌》 《把母校看个够》 《母校的曲艺社》等。第四,命题要命到学生的心眼里去。写读书收获可以命题 《书——谢谢你》 《书——你是我的好知己》等。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1、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2、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3、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我觉得不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不论是语文老师还是艺术老师,他们都是相通的,只有你真心的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学生才会爱你,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数学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幽默搞笑,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难免不使人厌烦,各科都有讨厌上的同学,但上数学课却不一样,听说下一节课是数学课,同学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早早地走进教室,乖乖地坐好。
数学老师可会察言观色了,看到一副副呆呆的样子,变会“喷”出几句搞笑的话,同学们便又有精神了。虽然话的本身带有贬义色彩,但我相信数学老师绝对不是拿来专门对付某个同学。
我们来到了CRD剧场,这里有一个很漂亮的舞台,舞台上有一座泡沫板做的灰姑娘城堡,城堡前方有一块很大的粉红色纱布挡在城堡前,好像为城堡装扮了一件件金光闪闪的外衣。城堡上方有许多星星、月亮,所以整个城堡好像陶醉在夜空里。舞台上方的房顶是个蒙古包似的白色屋顶,它很高,可能都有几十米了。
6点30分节目准时开始。两位主持人首先让三位领导讲话,然后其中一个领导隆重宣布:“演出现在开始”!第一个节目是个来自巴西的歌舞节目。让我奇怪的是每位跳舞的阿姨都不是巴西人,只有唱歌的阿姨是巴西人,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问号。第二个节目是双人舞,同其它节目比表演的最出色,这是惊叹号。第三个是意大利的舞蹈,表演的阿姨都穿着孔雀一样的衣服,这衣服上有红、黄颜色的羽毛,很漂亮!就这样节目一个一个的演下去,每演完一个节目都有很热烈的掌声。渐渐的最后一个节目演完了,我们都要到室外去,去参加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开始了,工作人员点然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火星儿好像无数莹火虫围着篝火跳着热烈的舞。一股青烟直升而上形成一个青烟的“柱子”。随着莹火虫似的火星儿伴随我们也加入到这个特别的舞蹈队中,我们也和火星儿一样跳着舞,跳呀跳呀……
篝火晚会结束了,我受到了一个电视台叔叔的采访。叔叔问了我许多问题,我都一一做了解答。采访结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小小的`愿望种子——长大当个新闻记者。
好像夜晚的游乐园和白天的游乐园在比美。如果让我选一个最美的,我会回答:“夜晚的游乐园更美,不信你看呀!”一束束灯光照亮了整个游乐园。大转盘上的灯一会儿是红色的,一会儿是蓝色的,颜色变来变去,好像一个魔术师在变魔术。灰姑娘城堡的边缘也勾勒了一个彩色的花边,漂亮极了,更像童话故事中美丽的城堡。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以前听于老师讲课,被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喜欢上他的教学,喜欢看他的教学实录。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再一次给我思想的触动,同时又愈感亲切。读着读着,就如同和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在对话,从中获取他历经风霜的智慧。我愈发喜欢上这位白发苍苍、久经风雨、充满智慧的老者。
我像于老师一样,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有时问自己,我的学生喜欢我吗?记得教的上一届学生,调皮的小男孩很多,只要犯了错误,我有时对他们会很严厉的批评,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对我是又怕又喜欢。我就暗暗想,等下一届,我从一年级就管好他们,温柔一些,尽量不发脾气,只讲道理!我现在教一个新的一年级了,的确是做到了温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孩子们好像比较喜欢我!记得放寒假的那天,有两个小女孩放学了还不走,我问她们为什么,孩子说老师,我不想放假!老师,假期不见,我好想你!还有一个小女孩在日记中写道:到初中徐老师还教我们吗?要是徐老师一直教我们多好啊!想得还挺长远,我看了心里甜丝丝的,看来温柔一些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我,我并不确定,因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而且是真正的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时刻谨记于老师的话,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孩子。周三那天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一张纸条的故事,满是不文明的语言,却没有人承认,我说:大家原谅他吗?老师不想知道是谁?知道是为什么吗?我相信我这样做这个孩子一定能明白老师的意思,我觉得他以后一定不会再做这样的事。同学们也对纷纷表达自己想对他说的话,虽然不知道纸条到底是谁写的,但是相信这个孩子一定知道怎么做了。 礼仪课上,有个孩子在课上说自己的小鸭子的转笔刀丢了,样子很着急,于是对孩子们说谁见了?下课都帮他找,这时有三只小手举起来,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见过,一个黄色的,我说下课再说。可那小手却不肯放下,非要说什么的样子,一个女孩说老师,我知道是谁拿的,她在托管里玩过这时,那个女孩脸色有些不对,不敢抬头,我心想这样怎么办呢?我没有问,也没有处理。后来下课,转笔刀顺利回归。来到办公室,心想:这个孩子能承认并还给别人,于是顿时有了教育的策略。下午,看她一直心不在焉的写字,别人都快写完了,她同位突然告诉我,老师她还没写。我批评了她,但又使劲夸奖了她,因为她上午主动把转笔刀还给了别人,知错能改是老师最欣赏的品质,我一定会原谅你。可是这次老师又要批评你了,浪费时间但是她心里的石头应该放下了,她用心写起字来......没想到最后她又超过别人提前写完课堂作业。后来我悄悄和她谈话,告诉她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希望她记住老师的忠告,变得优秀,让大家真正喜欢她。后来,班里这样的事没有再发生,我很庆幸,宽容让每一个孩子明是非,更能让班级越来越有安全感,!
于老师的为师之道,在字里行间让我找到使每个学生喜欢的秘诀!我也暗暗下决心:要有甘草一样的性格,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你喜欢他,要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个学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三是作文。这本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好几个夜晚,最享受的事就是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拜读这本书,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小学生作文教学,平时,经常听到有语文老师说,语文教学,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学生总是不肯动笔写文章,或者是没有素材,或者是语句不通顺,或者是字数写不多,各种各样的原因遏制了学生的写作***。我想,如果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亲自带着学生去校外体验生活,带学生去博物馆,去山上,去划船,去采花,这或许已经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他的另外几点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每次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自己都会写“下水文”有时候一个题目写好几篇下水文,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习作,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更好更有感受的去教好这篇习作,也更能亲近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阅读老师的习作,这样一来,师生共写的状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所以,一直以来,于老师都坚持写“下水文”。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今,我们的孩子或许已经会写记叙文,但如果要求写说明文,写报道,写海报,写转述,写照片说明这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文章,或许很多孩子都无法表达清楚,我想,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开展一堂实物展示课,让学生画海报,在海报上写清实物展示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纪律要求,在展示课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自己挑选写报道或者物品说明,老师当场修改,学生可在一节课中学会写物品说明和报道,这样的课堂不但有意思还有效。
最后,写作命题也有一些小小的学问,第一,命题宜小不宜大。学校开完运动会,如不假思索地出一个《记我校春季运动会》,就大了。学生会不知从何写起。我们可以出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写,如《记男子200米决赛》 《女子跳高趣事》 《开幕式》等等。第二,题目要有趣味性。写我和我的同桌,可以这样命题。《远亲不如近邻——我和我的同桌》 近朱者赤——我和我的同桌》 《井水不犯河水——我和我的同桌》等。第三,命题要让学生动情,激发学生的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写自己的母校。可以这样命题。《老师,请记住我》 《请原谅我——写给我曾经的同桌》 《把母校看个够》 《母校的曲艺社》等。第四,命题要命到学生的心眼里去。写读书收获可以命题 《书——谢谢你》 《书——你是我的好知己》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