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一段开场白这样说道:
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
我的勇气来自我的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我的勇气来自改变生活现状的一种期待,我的勇气来自这个时代给予我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坚持。
是的,文秀同志做到了,她明知道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将会荆棘丛生,但她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条道路。面对各种难题,她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积极地去寻找各种解决方法。她为群众修路架桥;帮助整日醉酒的黄大贵找回桂芳和女儿,重获生活的信心和动力;解决果农种植技术难题及农产品销路问题;说服老银匠带着两个孙子搬下山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深深地触动着我,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仿佛就处于文秀当时的处境当中,很多时候会替文秀同志感到心累和崩溃。我想,假如我是她,当我在面对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时,我是否能够拥有她那种坚毅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呢?尤其是看到文秀同志在得知父亲重病后坐在医院的台阶上,手扶栏杆抱头痛哭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秀的痛苦与无助,但她依旧在坚持,每天往返于医院和百坭村之间,我不禁地想说,她真的是党的好同志,父母的好女儿,群众的坚实依靠。在暴雨来临之时,她在面对重病的父亲和百坭村,她也有过犹豫和迟疑,但还是选择了冒着大雨奔向她所放心不下的百坭村,最终却在回村的路上以身殉职,永远地与百坭村在一起,永远地守护百坭的人们。
观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心情许久难以平复,深深地被文秀同志那坚韧顽强、勇往直前、真挚朴素的伟大人格精神所震撼和折服。我想到自己也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上学,当我在面对自己的学习及工作时,是否真的像文秀同志那样勇往直前、坚毅勇敢呢?文秀同志的伟大精神和事迹是值得我去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学习她的坚毅、她的恪尽职守、她的初心始终。当我在遇到问题时,应该虚心请教前辈,潜心钻研技术,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为我们公司,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对于我们青年地勘人来说,要像前辈们那样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不辜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学习和传承文秀同志那样的奉献精神,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事迹。
事业任重道远,责任重于泰山。黄文秀驻村当第一书记期间,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短短一年,她就从“扶贫新手”转变成群众最信赖的人,用一腔热血、一片赤诚践行着共产党人共同的誓言。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唯有恪尽职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扶贫干部要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本来,黄文秀可以有很多选择,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服务基层。从繁华首都回到家乡,把初心镌刻在扶贫路上,书写了一个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黄文秀用生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为民服务,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和使命。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唯有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因此,要培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服务意识,在为民服务中坚定初心;传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在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谱写动人篇章;树立“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情操,在为民谋利中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向人民满意而行!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让我们在黄文秀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很少写到家乡,总觉没什么可写的。
一切都那么平常,又是穷乡僻壤。
家乡的东西也都常见,没什么稀奇。
莫说景象,连像样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地方,到底可以写些什么呢?
思来想去,惟有附近的山还可以写两笔,说是山,实际上不过是个小土丘子,或者说是小石岗,用书面语说就是培嵝。
但是,那山是我的灯塔,一看到山,我就明白自己离家不远了,望着山,也望着家,一股暖流就涌上了心头。
那山矮矮的,是地图上找不到的一个小不点儿,我们叫它“旗山”,听说有几十米高,可我觉得只有几层楼的'高度。
旗山本来并不小,连绵一大片,可人为的开山采石挖空了它,如今它只剩了一副空架子,中心的洞像怒目而视的眼睛,直直地瞪着苍穹。
从北边看,旗山倒还中看些,像一个标准的三角形,可当你登上这三角形的顶点时,你会发现,另一侧是切削整齐的石壁,削壁百仞,形容它还算合适。
旗山上很少有树。
山脚下有很多桃树,还有一些柳树,那是种在坟堆旁边的。
山脚往上也有坟堆,但由于土壤贫瘠,所以无法种树。
现在往山上看,坟包一个连一个,十分有趣。
山上没有树,所以山显得更加矮。
春天,山上有的地方冒出了绿芽,有的还是不毛之地,到了夏天,山下一片青,一片黄,青黄相交,错综复杂,就像《白杨礼赞》中描写的黄土高原一样。
秋冬时节,那仅有的草也枯萎了。
说“衰草连天”吧,它没有那么大面积,说“草木凋零”吧,它上面并没有树。
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现成的词语来形容它。
只记得那枯萎的草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有些不屈的还站立着。
早上,有时还有霜结在草上,显得山也有了几分白了。
跑到山上,看着那凝霜挂露的草,也算一种悠闲的方式。
冬天,一场小雪过去,山更显得白净了。
走在盖着草的枯草上,那声音是与普通雪地上不同的。
当然,肯在冬天跑到山上喝风的人并不多,所以雪在山上能待很长时间,那是山最长也最好的妆束了。
等到雪化了,露出红褐色的土壤(平时是很难看出来的,因为那时大多是灰褐色),那柔软疏松的土壤是很有意思的,以前我们常用红色的细土捏泥巴玩,晒干了很硬,不易变形。
不过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
以前读赞美故乡的文章,总觉做作,自己写来,也不免同样做作。
其实,故乡是那种你不觉得美但又任何美景都比不上的地方。
生在苏杭的人未必认为苏杭美,生在大漠的也未必割舍得掉大漠。
故乡的胸怀像山一样广阔,它能包容你的全部情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