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内容
论文摘 要: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要求,大学新生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学习方式、独立生活、心理素质与人际关系等方面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新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来做好入学教育,丰富入学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奠定基础和确立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入学教育是指各大高校的有关部门,依据社会形势、专业特点和学生去向,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走出一塔走入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新生入学后集中一段时期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系列适合大学生特点与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对大部分青年学生来说,新生入学阶段是离开家庭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也将是走向社会的最后缓和期,可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期。能否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衔接,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四年或更远的时期内受教育的效果及个人成长发展,也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因此,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和人文精神。根据大学新生教育的目标,新生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七个基本环节: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新生入学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新生开学典礼和军训动员大会等教育形式,激发新生的理想信念。在军训过程中,结合军训期间的各项活动,发挥各团政治工作人员尤其是团政委、连队指导员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征文、朗诵、演讲、辩论比赛,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和建设史,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与政策,明确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此外,通过学院、年级、党组织、社团、班团等各级组织凝聚力培养与建设,使新生熟悉党团组织机构与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其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时事,针对新生的思想状况,召开主题班会等,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正确运用民主渠道,使理想与现实、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协调统一。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格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中西文化冲突加剧、网络时代和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如今的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出现了各种危机和缺陷,如何通过入学教育做好人格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深层次的意义,是当代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入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环节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要环节:
1.社会责任教育
责任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认知和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入学教育阶段,高校应通过社会责任教育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2.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处于一个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果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此,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顽强意志、良好自我调控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传统和高校改革等诸多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大学新生是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的,有着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背景,在大学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思想、文化难免会发生碰撞,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校应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长之路。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了解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适心理困扰,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给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放松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4.诚实守信教育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约束,是人们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信用缺失将使青年学生很难在踏入社会后有所发展,同时青年人的诚信缺失也会使得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受阻。现今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和社会转型期间,学校并非一方净土,加之之前多年基础教育中对智商的追求同时对于德育的缺失,主客观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学生们的诚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诸如一、学术作假、恶意拖欠学费贷款等现象。因此,倡导诚实守信,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构筑新时期大学生诚信体系,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
(三)爱校教育
校情校史教育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发展历史与办学特色,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大学。高校应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邀请学校老领导做专题讲座,向新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树立“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意识。
(四)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即法制及校纪校规的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秩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不可或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及校纪校规的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对新入学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对来到大学,生活开始高度自主的新生,应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特色和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违纪处分条例》、《学籍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学生管理的文件、规定等,使学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法制和纪律观念,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合格的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
(五)专业教育
由于不少学生在高考报自愿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而正确的了解是新生面临的主要困惑。加之目前除了部分热门的高分专业之外,大部分新生都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因此加强专业教育对于稳定新生情绪、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教育时,首先应向学生系统介绍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本校本院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成果,使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深化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自己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将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能力,以便学生科学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再次,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本专业发展前景,鼓励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当的形象的解释,我感觉受益匪浅。
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学,直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印证了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的结论。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大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各方面比较突出,深得我们的信任。相反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任其发展的姿态,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关注后30%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差,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关怀,在活动中我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老师的好,学生记得;老师的情,多年后学生会牢记;老师的爱,可直入学生的心底。我常常告诫我们的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好与坏,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他学得怎样,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以爱育爱,就无愧教师这一职业,我们都是成功的。
阅读需要积淀与理解,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今天聆听教委办举办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导读讲座,重温了书中66条心理效应,让我更加明白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教学,校园管理中,更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愿我们在“用心教育”时,“巧用心理战 四两拨千金”、“明暗结合 登高望远”,让我们“同学习,共进步”,进一步深刻地领悟“教育的科学和智慧”,在“教育生活路上且行且远”。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今天早上的七点十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小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的讲座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止被骗的能力;四是父母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个有孝心,孝敬长辈,尊重老师,关爱他人,对学习对社会有责任心。然后才是学会学习。
而优良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所以,从今天起,我会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讲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优良融洽的关系,那么他便容易形成一种主动向上的健康心态;反之则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心里留下阴影。”,这让我认识到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希望从现在开始,多和父母沟通,注意沟通交流的方法、方法,以便能促进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
观看完于丹老师《小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讲座,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后成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坚强勇敢,主动向上的人!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