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错误的做法是违法的,乐陵市江山国际学校虽然是一所私立学校,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权力开除、劝退学生,劝学生复读和转学严格来说是违背国家规定的。
本来学校为了升学率,提高知名度无可厚非,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就区别对待他们有想过这群孩子的心理感受吗?孩子的自尊心有着巨大的受损,这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是一次不小的挫折,会留下阴影,也许会永远迷失在黑夜里……
分数,不应成为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分数,更不应成为估计一个孩子价值的的工具。分数,只是简简单单的数据,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读书,不是一个孩子唯一的出路,而是一条全身而退的.后路。阿里巴巴是创始人马云当年高考数学只得1分,可最后他成为了人生的赢家,又有几个高考状元成就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但教师的爱却与众不同,它高于慈祥的母爱,大于真诚的友爱,胜于世俗的情爱。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师爱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修身。在师爱的天空下,他们如同一群正欲展翅高飞的雏鹰,可是折断他们翅膀的就是这些唯分是论的老师。
而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和对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质的人文情怀,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应给每一个孩子一经一定公平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给这些孩子没上考场之前就判了“死刑”。
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忘记教育的初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那些铜臭气市侩气远离圣洁的育人殿堂!
家长可以经常赏识孩子,说了以下这些话语,这些话听起来是正面赏识的,也有鼓劲的作用,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认真分析,它们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赏识教育是很有技巧的:
>>事例1:
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大龙。”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大龙是个好孩子。”
分析:妈妈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专家表示,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大龙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事例2:
6岁的铮铮告诉妈妈今天她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妈妈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分析: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这样的语言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渐渐发觉并非如此,反过来有可能导致自我怀疑,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建议:专家分析,别用“最聪明”“最漂亮”这样的词语表扬孩子,最好用“你努力了”“你动脑筋了”这样的句子鼓励孩子。
>>事例3:
乐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小朋友嘲笑他有个大蒜头鼻子。
妈妈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分析:妈妈当然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可是,孩子就真的不知道吗?他甚至可能会因为你不理解她的伤心,从而把不快压在心底,造成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专家认为,家长应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告诉她每个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无法比较的,多说几次孩子就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对于能够改变的现实你可以给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乱安慰。
原本家长都是把孩子当“小皇帝”的,只有对极少数顽童,家长实在是管得没招了才会选择棍棒教育。家长如果不是一时气急,一般来说是不会打骂孩子 的。实际上,对于0-6岁的孩子,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棍棒”教育并非合适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情况下,打孩子都是不可取的。
被打情形:豆豆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总爱摆弄家里的各式电器,电源插座被他看上了,一个劲地玩个不停,妈妈批评了他好几次,他仍然屡教不改,妈妈情急之下打了豆豆。
豆豆妈妈理由:电源插座不像别的东西,危险性很大,虽然有防电装置,但小孩玩东西没有分寸,可能会把它玩烂,漏电,后果不堪设想。和豆豆说5次了,他依然好像没有听见,装不知道,继续摆弄电源开关,情急之下我就打了他屁股。
专家观点:两岁的孩子还不能知道“电”是什么,也不知道触电是什么样的危险,家长可以用一杯热水碰一下他的手,让他感觉到危险的概念。另外,这 个年龄的孩子都有对外界环境好奇的特点,应给他们营造安全的环境,少下禁令,给他们自己探索的自由和权利。像豆豆妈妈,就可以把插线板收起来,另外在电源 处贴上有图案的贴纸,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
一日放学后,学生小宇为班主任张老师传话,话没表述清楚,引起了我的.误会。我灵机一动,以这次误会为契机,导入相关知识点。
课初,我说:“我想给你们讲一个因小宇引起的误会。”全班同学兴奋起来,坐直身子期待下文。当事者小宇知道我要讲什么,不好意思地抿嘴笑,我讲述起来:
昨天下午,我上你们最后一节课,张老师说要留几个学生给他们讲题,放学后让我提醒她一下。放学铃响了,我让小宇去叫张老师,小宇回来对我说:“张老师说,我不留了。”我很奇怪地对小宇说:“我没留你啊?”小宇着急地强调说:“她说,我不留了。”我还是一头雾水,说:“你给张老师说:李老师没留你。”
听到此,班上同学哈哈大笑。有几个学生已听出了端倪,分析道:“小宇说错了,她该说‘张老师说,她不留了。’”小宇脸红了。
“对,后来我问张老师,情况的确如此。”我说。
见时机幼稚,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张老师说:“我不留了。”
张老师说,她不留了。
我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我发现了第一句是直接引述,第二句是间接转述。”“我发现了直接引述引号内的内容就是说话人说的内容,一点也不作改变,而间接引述引号中的人称要变。”“我发现标点也要变。”“我还发现小宇在传他人的话,所以她要用间接转述的句式。”
对他们的话作了肯定和归纳后,我补充:“你们看,假如你们学知识学得不牢,在生活中会闹笑话。”
小朋友们嘻嘻笑,都有点不好意思,特别是小宇,脸红红的。
“下面,我在黑板上写下说话人说的内容,你们来传话,看看谁还会闹笑话。”
小朋友们自信满怀,跃跃欲试。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6道直接引语改为间接转述的题。学生拿练习本在下面认真地做着。
收上作业一看:全班无一人出错。
以后的作业标明:这一知识点真的无人出错了。
借助故事来讲解,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原来的教法是老师让学生死记改句型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来改。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没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改,过一段时间就会忘。
而借助故事来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知识的笼统性化为故事的形象性,化难为易,学生结合事例,形象感知了这两种句型的特点、用法,并自身归纳出该如何改换句型。整个过程不是老师教授,而是学生参与体验,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知识,且印象深刻。
这一设计,也注重了知识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知识没掌握好会在生活中闹出误会,知识的实用性促使其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学习这一知识特别认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